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贺岁档不复存在!电影消费不迷恋档期票房趋于稳定

以往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档期是暑期和贺岁,但这两年,一些与“节日”挂钩的档期拥有的市场容量被开发了出来,最明显的是春节、五一和国庆。

传说中“史上最强”的贺岁档,没到两周时间就露出了疲态。

几部贺岁档电影的表现都不能令人满意。无论是《太平轮》、《匆匆那年》还是《我的早更女友》,都没能引起持续的观影热情,上一周周票房回落到了4.84亿,比12月第一周下降了13%。

《匆匆那年》在首周末获得2.2亿票房后又在次周拿下了2.19亿票房,在蝉联周冠军的同时,也成为今年第10部票房过4亿的华语电影。同期上映的《太平轮》(上)继续低迷,比前一周大降近60%,两周仅有1.62亿,可能会成为近年来赔钱最多的华语大片。

新片方面,由周迅和佟大为主演的《我的早更女友》首周末3天票房8667万元,对于影片投入来说表现不俗,但做为一个类型片无法带动整体市场,以1500万观影人次超过《阿凡达》创下韩国观影人次纪录的《鸣梁海战》3天票房更是只有可怜的1301万,观影人数只有40万。

尽管每年的贺岁档仍然是票房产出最稳定,最容易诞生票房冠军的档期——过去15年有13年的票房冠军都来自贺岁档——但从这两年的情况来看,以往贺岁档那种不可一世的地位正在消失。

以往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档期是暑期和贺岁,但这两年,一些与“节日”挂钩的档期拥有的市场容量被开发了出来,最明显的是春节、五一和国庆。

以今年票房靠前的国产电影为例,票房最高的《心花路放》来自国庆档,随后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和《爸爸去哪儿》都来自春节;而去年票房冠军《西游降魔篇》来自春节,排名第2和第4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则分别来自五一和国庆。

春节档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源于渠道的下沉——影院建设逐渐覆盖到了三线、四线甚至五线城市,那些生活在一二线城市,养成了观影习惯的观众回家过年时,给当地影院带去了大量人流。想一想,你们老家那些影院是不是这几年才兴建起来的。

另外,这些节日档期的崛起还真的要“感谢国家”,在政府把法定休假日拆得七零八落之后,这些“小长假”却反过来催生了一些小档期。以“五一”档例,因为从七天变成了三天,许多人放弃了外出游玩计划,变为“还是休息两天吧”。而影院则成了很好的休闲放松的场所。

所以你看到电影公司们开始针对不同节日推出了不同题材的电影,情人节、七夕、光棍节往往和爱情相关,比如《北京爱情故事》;五一前后青春校园题材的影片比较多,比如《同桌的妳》;国庆节通常会主打喜剧,比如《心花路放》。

当越来越多的小档期出现之后,电影公司对于贺岁档也就不那么执着了。如果有合适的影片就上,如果没有,或者拍摄进度赶不上,那放在春节或者五一也行。并不会像以往那样,最重要、投资最大的影片必须要放在贺岁档,杀个你死我活。

这对于电影公司来说是件好事儿,但对于观众来说,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贺岁档没有以往那么精彩了,变得越来越平庸,这种感受很快就传导到了市场和票房上。

如果没有《一步之遥》,今年的贺岁档该是多无聊啊。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