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电影产业未来一定是C2C 电影关乎人心,想挣快钱不可能

了解观众的需求并为之服务在张昭看来是电影产业的核心。当很多电影圈内人还不习惯去区分行业和产业时,张昭却严格要求乐视影业内部只谈“产业”不谈“行业”。

乐视影业CEO张昭

要说2014年电影行业的话题公司,当属张昭领导下的乐视影业了,作为乐视系目前最大的王牌,这个成立仅仅四年的公司在今年再度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话题,从文艺电影《归来》到粉丝电影《小时代:刺金时代》,从中国动画电影《熊出没》到中美合拍电影《敢死队3》,从中国首部互联网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到吴宇森颜值巨献《太平轮》,张昭的身影和乐视影业的logo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了公众的视线中,几乎覆盖了所有细分市场。

这是张昭离开光线的第四年,从“光线速度"到"乐视加速度”,张昭成功完成了由影视向互联网影视的迅速转型。带着耳麦,他可以在张艺谋的签约仪式上举着拳头挥舞,少年般高唱《红高粱》,也可以挥洒自如地在硕大的讲台上条分缕析乐视影业的蝴蝶模式。

“很多事情在外部看来做得不错,其实还没到位。”与记者相对而坐,卸去了舞台上的犀利锐气,张昭的语速很慢,即便挑战很多,他仍然觉得这是他这辈子最好的时候。

颠覆只是为了活下去

张昭说他一直是个有生存危机的人,“光线上市之前,我经常感到脊背发凉,危机感很大。”

那是2011年,互联网已经进驻部分传统领域,信息工程专业出身的张昭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趋势,“置之不理是不行的,我没法放弃这个融合的机会。”一旦明白了这一点,离开光线,建立新的互联网电影公司在张昭看来就是一件“特别朴素”的事情了。

张昭的第一次生存危机是在学生时期。

即便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二十年前的张昭也算得上是学霸级的企业家了,继早年间在复旦收获的信息科学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在美期间张昭又修得了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硕士学位,凭借着作品《木与词》,他还获得了奥斯卡学生奖提名。

看似顺风顺水的那段时光却在张昭心里留下一个洞,“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到美展演,也只能在五到十个城市的艺术电影院放放”,他甚至为此留下了眼泪,“作为一个年轻的中国电影人,当你看到中国电影在全球的商业市场上从来就只是点心,前菜都从未进入,自尊心打击是挺大的。”

年轻气盛的他酝酿着改变,但归国后的现状无疑一记当头棒喝,“1996年,北京影协礼堂在卖鞋,第六代导演拍了很多地下电影,娄烨的《苏州河》刚刚出来,管虎在拍《头发乱了》,可以说苦闷至极。”张昭当时和好莱坞合拍的作品《太空劫持》,一番周折也仅在上海一地上映,最终也只有100万元的票房。

备受挫败的张昭意识到把拯救一个产业的梦想放在一个作品上是不实际的,他举了被誉为“好莱坞80年代四大导演之一”的科波拉的例子。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在拍摄期间经历了包括台风、滥用药物等重重困扰,甚至还被戏称作“不知何时启示录”,他却安慰自己这一定是部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电影。张昭很清楚,“鼓劲是鼓劲,最终不能指望一部电影能拯救什么。”

现在的张昭会自然地将自己称为“产业人”,他觉得颠覆做产业只是为了能生存的更久,要获得资本而不是热钱的认可,“我不太主张的方法是燃烧自己,你燃烧没了,明天后天呢?”

电影产业未来一定是C2C

2013年的一个重要的标签无疑是《小时代》的上映,这部被誉为中国第一粉丝电影的现象级电影至今饱受争议。

张昭坚信小时代的范本作用会继续,他并不认同许多人对其“单纯迎合”的指控。在他看来,郭敬明的每一部小说改编都融入了自己的很多青春反思,观众通过电影,对类似的问题会展开思考和互动,进而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的探讨,张昭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作品不应该去迎合所谓的主题或者美学趣味,而是满足观众的需求。

了解观众的需求并为之服务在张昭看来是电影产业的核心。当很多电影圈内人还不习惯去区分行业和产业时,张昭却严格要求乐视影业内部只谈“产业”不谈“行业”。

过去的中国电影行业在张昭看来是一个制造业加放映业,而产业由B2B向B2C的转向就是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让观众参与到研投制宣发放的整个产业链条中,“否则大家都是闭门造车,凭着情怀,凭着热情,凭着资本的驱动,做完以后变得不知道跟观众之间是什么关系。”

张昭觉得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一定会形成像淘宝一样的C2C行业,“未来一定是一千万人研发,一千万人投资,一千万人制造,一千万人宣传,一千万人发行。”

张昭认为互联网时代电影产业在迅速迭代,过去看电影是功能性的消费,包括录像厅、网上盗版都是为了娱乐一下,品牌营销把电影做成品牌,但名气和品牌仍然不等于好的体验,“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构成产业核心是要从品牌性的消费过渡到体验式的消费,这个升级是很重要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乐视旗下的O2O观影社群的移动运营和管理平台——乐影客。在《敢死队3》上映期间,乐视影业进行了"敢蟹"命名的"观影+乐生活大闸蟹"的活动,《老男孩猛龙过江》上映期间,全国众多影院搭配销售"小苹果"。通过乐影客的"观影+"服务,张昭希望充分地满足用户去影院观影的"社交性"服务需求,提升配套的消费体验,也让乐视影业在未来的商业拓展方面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电影关乎人心,想挣快钱不可能

对电影产业来说,一个不可忽视的新玩家正是近来布局频繁的BAT。行业观点众多,有人认为未来影视公司都将为BAT打工,有人认为电影行业有门槛,BAT的那一套要落实有难度,也有公司直接张开怀抱引资BAT。

张昭很尖锐,他觉得一个关键问题是巨头们进入电影领域的动机,“你是来找商业模式,还是来试试运气,或者看这个行业已经五百个亿了,觉得有挣钱的机会?”

张昭认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互联网化,不在于互联网平台或是互联网技术,重要的在于真正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而这个过程会非常长,“电影始终跟人心有关,一个商业模式要在资本上或者在行业中产生稳定的效应,需要很长的时间。”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百度9月发布的“百发有戏”,利用大数据对《黄金时代》的票房预测后来被证实有较大偏差。在张昭看来,用大数据做票房预测的想法有些可笑,“大数据讲的是关联性,是用来做受众定位的,不是因果性,如果说大数据就是因果性的话,那电影产业就不是一个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关于人心,你能用大数据做出人心来?”

张昭认为真正将需求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的则是进一步的“三导”,即导航、导流、导购。(导航即是用社会化媒体,微博、微信与定位群体产生互动,用互联网的平台把这些人引导到电影院去,让他们去看,并在电影院里面给他们提供跟关联相关的社交服务,完成导流和导购。)

不同于互联网的短暂发家,电影的历史长达百年。张昭敬畏传统行业的生命力,也明白有生命力并不等于能够生存下去,“现在大家都看到增长这么快,对大势的判断都很乐观,但大家还没有看到它波动的时候,但甭管它好还是不好,传统电影产业的人会坚持。”张昭说这点很重要,“真正要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是个漫长的过程,改造并不容易,决心才是真正的门槛。”

未来当然要从泡沫开始

据中国行业资讯研究部研究显示,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170.73亿元,比2011年增加了39.58亿元,增速达30.18%,开始进入狂飙突进的时代,而据艺恩咨询的预测, 2014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88亿。两年前,导演程耳“票房不过亿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笑言正在愈演愈烈,很多人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爆炸喜忧参半,有人甚至公开宣称电影持续的高票房会有破灭的一天。

在张昭看来,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确实在经历一个拐点,但拐弯意味着新的电影产业正在构建,关键是在拐点中企业是否能迅速成长

张昭引用了风投专家徐小平对于泡沫的看法,“如果真有泡沫,我愿意这样的泡沫越来越多。”在张昭看来泡沫是一个资本的概念,如果从资本的角度来看,电影产业正在经历的是对未来形态的搭建和塑造,资本溢出部分的回落是投资者应该去承受的,“如果没有泡沫,那叫经典,就不叫未来,未来当然是要泡沫开始的。”

但张昭并不喜欢从泡沫的角度去看待产业的发展现状,比起讨论泡沫他更注重在拐点中迅速成长,“开个玩笑话,大家有没有甘当泡沫的决心,你要不要在泡沫当中学习,这是对产业最关键的。”

目前的焦虑来自学习能力

在乐视影业,张昭经常会给同事们推荐跟新书,还会要求同事们定期上交读书笔记,“没人有经验做一个互联网电影公司,无论是互联网做电影,还是电影拥抱互联网,没经验没关系,但是你是不是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进步,这对我来讲最核心的。”

张昭无疑是个善于学习的人。

2012年发表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曾经这样描述张昭,“总而言之,他是一位社会中坚分子,出言审慎,也不爱发微博。这位前哲学系高材生口中仍然不时蹦出‘系统论’、‘哈贝马斯’、‘公共空间’等哲学术语。”

两年过去了,张昭无疑改变了许多,如今他的微博账号已坐拥103万粉丝,更新互动频繁,博文中不乏出现“颜值”、“有童颜巨……(咳咳)”、“把妹”“卖得一手好萌”……

“自己也要进步嘛,平时多练习,多跟大家互动,”张昭说他学会了很多社交平台上的表达技巧,比如说微信中要少用惊叹号和句号,多用表情,他开心地介绍说同事们前段时间还封他是“表情帝”,“你会觉得自己很年轻,而不是说快退休了不会没关系。”

但张昭还是有些遗憾,他感叹自己的时间还不够用,所以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达到理想的程度,而当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整个运营机制上如何保持互联网公司的风格和结构,对他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如果你做不到高效的学习速度,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历、能力,你有再好的想法也没有用,有再清晰的商业模式也没有用,等你没实现世界已经变了。”

科幻元年需要更多的宽容

2015年被许多人称作“中国的科幻元年”,随着《星际穿越》的满屏叫好,享誉海外的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也在11月28日宣布开拍大电影,但随着概念预告片的流出,很多网友大呼失望,感叹“太有游戏感”,烂片恐慌蔓延。

在张昭看来,中国电影正在进入一个脑洞大开的阶段,更多的科幻电影会一下子打开认知和思考的领域,《三体》影响力很广,大家有担忧是必然的,但一定要宽容。

“其实不管哪一种科幻电影,今天中国要来自己做的话,一定没有办法跟好莱坞的制作水准比,人家毕竟做了很多年了。”张昭觉得如果中国人需要自己的科幻电影,需要表达自己对宇宙的观点,就应该给大家一个锻炼成长的过程,“都是自己家的孩子,你看别人的孩子都已经长的非常好了,我们怎么才能够长那么好呢?国土不同,环境不同,市场体量不够,预算也不够,不能用好莱坞的标准去要求,所以鼓励为主。”

张昭建议三体大电影应该注重两点,一个是市场营销,一个是本土化;中国的科幻电影一定不能用好莱坞的标准做,一定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特点来,但本土化的过程无疑需要强大的想象力。

关键词: 电影 快钱 人心 产业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