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电影“产品经理”张一白:“未来这样身份的人会越来越多”

“产品经理”并不一定是电影导演,也可以是编剧、是摄影师、是制片人,最重要的是他能否策划项目、整合资源、把控产品品质,并且做好营销。

在被影评人批评为“MV风格”、做作、小资之后,张一白发现他的《匆匆那年》给自己换来了一个新的名号—产品经理。

“这是在挤对我吗?”张一白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还在想着这个问题,“应该有一点挤对的意思吧?”

事实上,把电影导演等同于产品经理,是2014年被视作是互联网思维对电影产业的改变。乐视影业CEO张昭将郭敬明定义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产品经理”,即在创作之外,电影导演会更多地参与甚至主导电影项目商业价值的开发。

而通过《匆匆那年》,张一白体会到“产品经理”也许是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并不是说所有的导演都要往这个方向上发展,但市场会需要这样的电影人。”张一白说。他认为,“产品经理”并不一定是电影导演,也可以是编剧、是摄影师、是制片人,最重要的是他能否策划项目、整合资源、把控产品品质,并且做好营销。

然而,他对互联网天马行空的故事仍持谨慎的态度。“电影市场最后还得靠电影。”张一白说。

首部贺岁档青春片

国庆档前半程结束,谁也未料到支撑票房市场的会是投资不足4000万的《匆匆那年》,即便是该片导演张一白本人。

在贺岁档的历史上,从来不曾出现过青春片的身影,《匆匆那年》是第一个。在整个贺岁档的上半程,面对史诗巨制《太平轮》的碾压,张一白想的是搭着《太平轮》的“顺风车”,让《匆匆那年》借此势头有个好的票房成绩。

却不料《太平轮》并没能带来足够的市场热度,反倒是《匆匆那年》甫一亮相就打破贺岁档前半程的票房纪录。片方此前预期2.5亿的电影票房,在截稿前已经接近5.6亿。假使没有《匆匆那年》,贺岁档上半程票房成绩恐怕将惨不忍睹。

“这是不正常的,我不应该来撑这个上半程,这不是我这个体量的片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张一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匆匆那年》并不是一部全民电影,有它的局限。”

没能借上《太平轮》的力,张一白又把目光转向《一步之遥》。他希望,靠姜文的强大号召力,《一步之遥》能引爆票房市场,形成每天2-3亿的产值。这样,《匆匆那年》可以在更大的蛋糕上分食票房。“排片虽然低了,但进电影院的人多了。”张一白说。

然而,残酷的事实是,《一步之遥》上映之后口碑崩盘,票房遭遇滑铁卢。曾经预期20亿的票房,目前看完成8亿都很困难。片方紧急推出2D版救市,但在后续大片的冲击下,影院排片已经跌至20%,颓势无法挽回。这让《匆匆那年》搭“顺风车”的愿望再次落空。

“我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张一白说,“对资本我们有了一个交代,对我个人的导演生涯,我觉得也是有所交代了。”

把电影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筹备项目之初,张一白没打算自己来当导演,原因就在于“人言可畏”。

《致青春》、《同桌的你》取得票房成功后,张一白担心自己再拍一部同题材的《匆匆那年》会被人称为“跟风”。虽然他多次表示早已习惯了外界的批评,但事实上还是会感到困扰。

时任中影股份副总经理的张强一直看好《匆匆那年》项目。他表示,《匆匆那年》在网络上的数据特别好,证明年轻人喜欢这个故事。他多次鼓励张一白赶紧把片子拍出来。“不要晚了。”张强对张一白说。

当看完《匆匆那年》剧本大纲,张一白自称当时“老泪纵横”。“被感动了,导演的冲动战胜了商人的盘算。管它的,先拍了再说。”张一白说,“无非就是跟投资方说我们投资少一点,票房2.5亿我是能保证到的。你来投,赔了,我接着再给你拍一部赚钱的戏。”

在《匆匆那年》之前,张一白的身份既是导演,也是监制,同时也在小马奔腾担任高管。

在《匆匆那年》项目上,张一白的身份更加模糊。他主导了项目开发,内容上是电影的导演;投资上是第一出品方的高管,他的工作室还参与了投资;同时他还把控着电影的宣传营销。

“在这个片子里面我感觉更多的是扮演着一个导演,或者可能是一种以导演的身份在行使着一个产品经理的职责和功能。”张一白说,“从项目的立项、产品的方向设计、完成,到最后的推广、营销、宣传,就是从头到尾推动一个电影产品。”

实际上,这样一个身份正是张一白所追求的。在其早期的电影作品上,张一白就体会到电影产业链不对称性带来的伤害。

“你发现你的命运是掌握在别人手上,掌握在一群对市场不熟悉、闭关自守、并不热爱你作品的这么一群人手上。”张一白说,“我就觉得我应该把电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要超越导演而成为对电影产品本身整体把控的角色。”

未来需要的是整合

《匆匆那年》票房的成功让张一白感到,他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正在发生转化。导演、监制的经历以及在商学院的训练,使他在不觉中与电影市场的发展走到了一起。

“我不能说我有那么伟大,但是我觉得至少是在这个行业里,我终于知道了我的一个方向是什么。”张一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在未来电影产业格局中,这样身份的人会越来越多。”

他表示,首先需要的是行业中的从业经验。比如,在融资阶段,根据经验能提出相对准确的投资回报率和合理的成本预算,以及预算所能支撑的阵容和品质。这一点上,导演、编剧、制片人和摄影师都有可能胜任。最关键的是,在整合资源上有很强的能力,能够为项目配置有效资源。

“电影产业原来的盘子都没整合好,现在一批资本进入,在未来几年之内资源基本是牵扯和分散的,那就真的是需要一种产品经理这样的角色来整合这些资源。”张一白说,“有钱未必就能把别人整合,因为这种整合必须要在行业内有创作的权威、市场的权威,有这种业绩才能整合别人。”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看法,张一白并不认为大量行业外资本包括BAT进入电影产业将带来多大的变革,因为这种结合仍然停留在推广、营销平台上,并没对原有产业链产生冲击。

“资本进入是正常的,但电影市场最后还得靠电影。”张一白说,“最深刻的变化是在整个市场的观影人群身上。”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