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纷纷转战大荧幕
好像每一年都会有一部大火的综艺节目,去年是《爸爸去哪儿》今年是《奔跑吧,兄弟》。2014新年伊始,《爸爸去哪儿》依靠综艺节目的粉丝基础拿到了近7亿的票房成绩,位居全年内地票房总榜的8名,当然,前七名中5个都是引进片,如果说之前的《快乐到家》只是为把综艺搬上大荧幕而做的预热,那《爸爸去哪儿》则用事实证明了这样做带来的市场回报率有多么可观,对于从来都喜欢跟风的大陆电影市场来说,不久的将来,会有一大波综艺节目排成电影来电影院圈钱,今年的春节你们就会看到《奔跑吧兄弟》《爸爸的假期》《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大波袭来,不知准备好了没?
跨界导演停不下来
跨界当导演原本不是什么新鲜词了,可今年却格外多,而且都是来自不同领域的:有演员,作家,歌手,还有电视剧导演。
“国民岳父VS四娘”无疑是今年暑期档最热的电影圈话题。两个死对头的都从作家跨界当导演,冤家路窄一点都没错,然而不管双方竞争多么激烈,两人的粉丝展开多少场骂战,最终都是双赢,《后会无期》6.3亿,《小时代3》近5.3亿的票房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说到演员跨界前有徐峥,赵薇,后有拍出了《分手大师》(票房6.66亿)的邓超,他用一种节操碎一地,豁出去的态度找到了讨好观众最好的方式,但从质量上借用一句台词吧,即使做了很多,却依然拍不好一部电影。
有站着赚钱的,自然就有倒下躺枪的,曾拍了《过把瘾》《永不瞑目》《奋斗》等诸多风靡影视剧的“中国偶像剧教父”赵宝刚也在下半年带来了他的大荧幕处女作《触不可及》,可毕竟是老了,无论票房和口碑都不尽人意。同样是教父级别,来自摇滚界的崔健也贡献了他的导演处女作《蓝色骨头》,并且得到了不错的口碑。
我们已步入青春怀旧的重灾区
回想一下,青春怀旧风潮好像是从《老男孩》,这部曾让无数人泪流满面的电影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前两年有70,80后的《那些年》《致青春》,如今,如你们所见,怀旧风潮貌似有达到顶峰的势头,《同桌的你》出乎意料的拿到近4.6亿票房,贺岁大战中《匆匆那年》更是突出重围拿下近5.8亿,但不得不说,除了题材相同外这两部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烂片。早已有影评人评选出了2014年华语电影十大烂片,青春片可是重灾区,它们用那些生搬硬套的模式,一尘不变的元素拼凑组合消费了大家的青春。
即使有人觉得,电影多好,让我们感动的痛哭流涕,缅怀自己的青春,但是,哭本质上和电影的好坏没关系,即使是生活中的任何一首歌,一个故事,一个场景,只要与过去有关都可以让我们瞬间泪奔不是吗?
至于未来,这样的题材一定还不占少数,希望能质量能有所提高,毕竟缅怀过去,真的是一件需要诚意的事情。
粉丝经济主宰票房
看完前面3条其实第4条就不用细说了,“郭敬明”“韩寒”“爸爸去那儿”“原著小说”这些都是金字招牌,只要一打出来,粉丝团的力量强大到让人咋舌,卖出个好价钱从来都不是难事,再看看票房排名前10的国产华语电影,没有几部不是靠粉丝取胜的,这些是国产电影。再看看引进片,《变4》的粉丝效应才是真正令人震撼的,近20个亿的票房让很多国内电影望尘莫及。
另一方面其实人们对“冯小刚”“张艺谋”这样的标签早已不感冒了,即使国师拍了今年来难得的佳作《归来》,依然颗粒无收,这就是残酷的电影市场,曾经叱咤风云的第五代导演就酱紫彻底跟不上时代了,并不是说第五代导演没有粉丝,只是要知道90后才是扛起电影票房大旗的主力军。
文艺片依然没市场
前两天回顾2014年都看了哪些好电影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文艺片居多,小影并不是什么文艺青年,只是就看电影本身而言觉得文艺片的质量更高些,《不能说的夏天》,《推拿》,《蓝色骨头》,反正就是票房没有过两千万的,其实这样的惨状,不只是片方宣传策略的问题,说到底无论是上游,影院还是观众都没有真正接纳这些片子,所谓的小众也是被制造出来,而并不是客观形成,像《推拿》从上映第一天排片率就特别的低,而且没几天就匆匆下线了。
从整体来讲,小影终于认清了一个早就该承认的事实,那就是电影好不好,真的和票房没关系,甚至偶尔也呈负相关。
嗯……商业电影看市场反应本来就是必然。那就希望2015年华语电影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好电影和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