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老导演用老套路拍电影 中国电影呼唤新鲜血液!

中国电影太需要新的面孔,那上面可以油彩重重,也可以素面朝天,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由内到外的丰富表情。所以不仅仅是重新出发,更要从“心”出发。

中国电影的繁荣,最受有识之士诟病之处即是,只有产品,没有作品。产品只看销量就行了,而真正的作品,是要往人的心营里去扎寨。而大部分中国电影,永远跟着他们想像中的观众屁股后面跑?但比观众心里想什么更重要的是,你在想什么?所以,近十余年的中国电影,不算在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就连暖心贴心的交流感都丧失贻尽。观众跟着那些没头脑兼不高兴的电影,去傻乐或掉下廉价的泪水,以及最粗暴的愤怒。

问题很多,办法很少,这就是中国当下电影不忍直视的现实。套用《天下无贼》的台词,人才是最可宝贵的。而中国电影缺的就是这个。我看除了摄影、剪辑和录音这一行当还未断粮之外,其它种类都荒地很。演员、编剧不说了,其实最缺的还是导演。在我这儿,一直不把故事为王放在眼里。好莱坞那些卖座大片,真有什么了不得的情节运动吗,我看未必。关键是人家会拍,会演,能给你一个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幻觉。反观我们这儿,不好点名表扬了,有的影片,你看剧情简介,或真把片子拍完了。你会觉得白白浪费掉一个好的设定,一个本应极有可能是华丽转身的走向。中国电影导演,别的本事不会,糟蹋起玩意来,个顶个的强。

从大的症候来看,第五代之后,中国就一直处在导演荒的阶段。为此,还有人质疑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质量是不是出了状况。这个还真不好说,这所学院出来的几位教授,如文学系的曹保平和薛晓路,交出的答卷,倒是不辜负学高为师的典范。还有摄影系的王竞、导演系的徐皓峰,他们一今一古,也算各入其味。对了,还有那位从导演系毕业有一阵子的研究生赵薇同学,她堪称豪华的的毕业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我眼前一亮。很多人说后面拍散了架,但就是这一部分,提升了整个影片的品格。这片子跟荷尔蒙的挥发不是特紧,玩的还是李樯那套“生活在别处”的老生常谈。好在,赵薇还是拍出了精气神。它后面的几部青春片,都不如赵薇的这部有痛感。虽然这种痛感是可以经上年岁后,被消化掉的。但这仍是一部能与泛意义上的人生扯上关系的电影。

这几年的所谓青春片太多了,应尚算年少的两位青年作家,郭敬明和韩寒也在各自群体的,众盼所归中,推出的各自的作品。两部影片的格调都有些空泛,分不清是无为还是无能,都把他们那点并不传奇的日子弄地扁平而苍白。学过编导专业的郭敬明比韩寒在影像上要有想法地多,且能够释放出来。再则,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实际一部比一部阴暗,但小四不忍伤及他的拥趸,临了都要给出一个光明的未来,来一个空降式的皆大欢喜。假如说郭敬明是一个作者的话,他对自己的这个身份也不是特别珍视,我是说,他的电影,并没有完全由着他自己的性子。韩寒倒是很尊重自我,只是他搞不清楚他的“自我”究竟要开在何处,要落地多久。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过吧,《后会无期》是另一种和尚撞钟式的电影。这里,倒有些期待郝杰《我的春梦》。他的前两部作品,《光棍儿》和《美姐》,因经贯的制肘,电影的质感都相当寒伧,好在有一种真切且富于趣味的生命力在扩散。希望这部影片,能在视听上能有一个质的提升,同时,该表达的仍能饱满和生动。

(郝杰,代表作《光棍儿》、《美姐》)

郝杰这样的具独立气息的导演,还有一些如李珞、杨瑾、宋方、李睿珺等。他们的影片都能在自我认知的情况下,颇为通畅地展现他们对人、对事、抑或对电影本身最为真切的态度。但也跟郝杰一样,制作上都特别逼仄,不能作更尽兴地抒发。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电影青年的影像日记。但这种影片最大的好处,是存在感比较强,那里的人在自然地呼吸吐纳,行动坐卧。不像某些院线电影,一个娘炮、一个花痴、一个脑残、常常神经大条地冒出来,然后又鬼鬼祟祟地跑掉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郝杰们,是值得热爱电影和对生活真有感知的人去尊重的。

活跃在院线上的,并号称要为中国的类型电影去添砖加瓦的热血青年们,太多只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一个电影比类型更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掌握它的表述方式,再白一点,你会不会使用工具,往深里说。你对你要讲述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充满了感情,更高级的说法是,你能不能用影像去翻译你所体验到的那个时空。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言及好看、好玩、好感人。这其中,乌尔善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强项,是对画面的掌控,已形成一定的气候,甚至比他的前辈还要自觉和沉迷。若再把人的元素,巧妙地嵌入,真有可能要前途无量了。

至于程耳的《边境风云》、非行的《全民目击》、路阳的《绣春刀》,在类型上的追求上,一眼望去都非常急切,极容易被故事本体绑架,且他们言说的故事既满头大汗还四处漏风。但潜质已经有所流露,这里,只能用来日方长这句话来冀待他们能有一次更漂亮的出发。

最近看了一个忻钰坤导演的影片《殡棺》,现在更名为《心迷宫》。在环形结构的处理上颇为自信和从容,叙事既谨慎又不乏力道。但还是犯了众多青年导演的通病,不太会写人。只有把人写好了,才能真正地调动受众的介入,产生极为迷人的互动效应,交流感也就随之而来。对于情节剧而言,更是如此。

拉拉杂杂地,完全是走哪算哪地说了下最近几年,青年导演们的创作状况。老实说,示众的太多,示范的则几乎没有。真不希望他们道阻且长,且只能在原地打转。更上层楼,好穷千里之目的日子能早点到来。中国电影太需要新的面孔,那上面可以油彩重重,也可以素面朝天,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由内到外的丰富表情。所以不仅仅是重新出发,更要从“心”出发。

作者简介:赛人,曾任《电影世界》副主编,《中国电影报道》资深策划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