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票房 / 正文

韩国票房冠军《鸣梁海战》的中国战绩为何这么差?

战争题材不讨巧 离年轻观众较远 营销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2014-2014年贺岁档,多部国产片未达票房预期,但最郁闷的不是中国人,而是韩国人,因为创下韩国影史纪录的《鸣梁海战》在中国票房惨败,最终不足3000万。

《鸣梁海战》剧照

2014-2014年贺岁档,多部国产片未达票房预期,但最郁闷的不是中国人,而是韩国人,因为创下韩国影史纪录的《鸣梁海战》在中国票房惨败,最终不足3000万。

为什么《鸣梁》在韩国一鸣惊人——观影人次力压《阿凡达》超过韩国总人口的1/3,却在中国却哑了火?要知道,这部投资超过1亿人民币,韩国影史上投资最大的电影,在韩国创下观影记录后,这个现象也引发了中国媒体的大量报道,可是,等真正引进中国后,票房怎么就这么差呢?这其中巨大的反差,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鸣梁》引进内地做了两处改动:1、片名加“海战”二字 2、删20分钟文戏。

《鸣梁海战》原名《鸣梁》,在引进中国时发行方特意加了“海战”二字,以便让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它是个什么片子。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不是加了“海战”二字,该片票房肯定会更惨,因为“鸣梁”是韩国的一个地名,对韩国人来讲家喻户晓,但中国没几个人知道;单看“鸣梁”这两个字,根本就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东。

片名加了“海战”二字,内容上却删掉了近20分钟的文戏,最终中国版本只有109分钟——原版120分钟。尽管有部分观众表示不满,但多位院线人士表示,这是发行方非常英明的决策,如果不删掉近20分钟,其排映场次会更少,节奏也会慢很多,票房肯定会更惨。

原因一:档期多变排片少,活生生被挤死

《鸣梁海战》在韩国的上映日期是2014年7月30日,中国原定同年11月4日,后来推迟到11月11日,再后来又宣布改期至11月28日,最终敲定12月12日公映。

发行方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上映档期一改再改也是迫不得已,因为11月至12月初的中国电影市场大片云集,不但有《星际穿越》、《忍者神龟》这样的好莱坞巨制,也有《一个人的武林》、《黄飞鸿之英雄有梦》、《撒娇女人最好命》等国产大片,基本没有上映空间。

而12月贺岁档竞争虽然更为激烈,但毕竟按照历史规律,12月是观影高峰,整个市场产出比较大,如果能分得一杯羹将会获得不少票房。

可谁也没想到,12月贺岁档竟然波澜不惊,市场一直没有热起来。而12月12日这个日期虽好,但浪漫爱情片《我的早更女友》同日上映抢走了主要市场,12月5日公映的《匆匆那年》又后劲十足,而《鸣梁》的排片量本来就很少,票房没上来,影院也不愿给排片。再加上12月18日《一步之遥》上映后排片一支独大——超过市场总额的50%,《鸣梁海战》被活生生地挤死了。

原因二、战争题材不讨巧,引进战争片“死路一条”

毫无疑问,《鸣梁海战》是战争片,而且是硬挺挺的战争片——除了战争和动作,片中基本没有其它元素。

而“战争片”这个题材类型,就已经“命中注定”了《鸣梁海战》在中国市场上不会有太大起色,因为在全球主流市场,战争片向来都不是最卖座的影片——韩国是个例外,中国也一样,迄今为止卖得最好的战争片是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票房超过6亿,冯小刚(微博)执导的《一九四二》和吴宇森执导的《赤壁》上集分列二三位,票房均不足4亿。

在中国市场的单片票房动不动就超过10亿甚至接近20亿的情况下,战争片的最高纪录却只有6亿出头,其受欢迎的程度可想而知。

而《鸣梁海战》不仅是战争片,还是引进战争片,这就更要命了。最近20多年,中国市场上卖得最好的引进战争片是2012年的《战马》,由大名鼎鼎的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但票房只有1亿出头。战中片中的经典、同样是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拯救大兵瑞恩瑞恩》,在中国则只有6000多万人民币。当然,这个成绩在10多年前已经足够轰动一时,但《鸣梁海战》毕竟不是《拯救大兵瑞恩》,也无法与另一部好莱坞战争片《珍珠港》媲美。

不但是引进战争片,还是古代战争片,这就彻底没戏了。香港大导演王晶(微博)说,现在的年轻观众是“有时装不看年代,有真人不看动画,有小孩不看大人”,一部韩国人几百年前打仗的片子,凭什么让中国的年轻观众喜欢?

最近20多年在中国上映的主要战争片及其票房

1.png

(数据来源: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整理)

原因三、宣传营销不到位,没有找到准确的观众定位

作为一部韩国引进片,内地发行方也许深知它难以创造票房奇迹,因此宣传和营销方面的启动较晚,基本上映前一个半月才开始推预告片,然后上映前两周开始做业内看片,找媒体记者和影评人做一些口碑传播。

12月5日,该片主演、韩国影帝崔岷植来到北京大学参与了腾讯电影沙龙“从《鸣梁海战》看中韩合拍大片时代何时到来”,受到数百学生的欢迎。但实事求是地说,这是因为他本人亲自到场才引起部分铁杆粉丝的兴趣。崔岷植虽然是韩国的国宝级演员,由其主演的《生死谍变》、《老男孩》、《太极旗飘扬》、《亲切的金子》、《哭泣的拳头》、《看见恶魔》、《新世界》、《超体》等片也赫赫有名,但在中国内地,他既不是偶像明星,也不是人气演员,难以受到更多年轻观众的欢迎。

题材和主演都离年轻观众较远,《鸣梁海战》在宣传营销方面于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找到准确的观众定位——因为本来就没有多少潜在观众,于是上映前没有搞大型营销活动,更别说主创巡回宣传了;影院广告和路牌广告的铺放也相对有限,最终既不是话题影片,也没引起焦点关注,基本上自生自灭了。

原因四、韩片历来没市场,引进中国,大多“死路一条”

另外,韩国电影在中国历来不受欢迎。最近一二十年来,从来没有任何一部韩国引进片在中国市场上票房大卖过——至少没有过亿的,《大明猩》那是合拍片。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市场上卖得最好的韩国引进片是2014年公映的《雪国列车》,票房7600万,但该片并非“纯韩国制造”,而是由“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主演。排名第二的是玄彬和汤唯主演的浪漫爱情片《晚秋》,票房6700万。动作惊悚片《龙之战》票房3100万,已经可以排到第三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鸣梁海战》拿到近3000万票房,已经算是韩国引进片中的佼佼者了。而《大叔》(原名《孤胆特工》)、《狼少年》这些曾在韩国大热的影片,到了中国一律无人问津;至于10年前裴勇俊主演的《外出》,中国票房据说还抵不上主创来华时花费的行程费用。

至于韩国引进片为何在中国市场上无人问津,腾讯娱乐已在此前做过多次专题,本文不再赘述。

最近几年在中国上映的韩国引进片及其票房

2.png

总结:本来就是“死路”近3000万已算幸运

中国人做事讲求“天时、地利、人和”,《鸣梁海战》的中国上映,既不占据天时——在贺岁档受到多部影片的夹击,也不占据地利——韩国引进片在中国从来都不吃香;唯一占据的可能就是人和——看过的人倒是一律说好,但可惜愿意进影院观看的人少之又少。

而在不占天时和地利的情况下,《鸣梁海战》又是战争片,还是古代战争片,而且是引进古代战争片,并且是韩国古代引进战争片。没办法了,注定了“死路一条。最终近3000万的票房,已经可以排进韩国引进片票房前五,必须得烧高香了。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