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好莱坞 / 正文

英媒点评2014全球电影市场:好莱坞冬眠 中国人换口味

中国的主流电影制作过去一直被那些宏大叙事的史诗级电影过度代表着,然而2014年却可能是这一臃肿机制开始宣告失灵的一年。

2014年已经落幕,电影产业却喧哗未息,从影人到媒体都进入了点检清算的时刻。以下是英国《卫报》对2014年全球电影市场的票房得失及市场趋势的点评。

《变4》称王只因对手太弱

《变形金刚4》在全球收获10.8亿美元,令迈克尔-贝毫无争议地统领了2014年票房之战。为之奠定基础的是预期中海外观众的大幅增加,海外票房所占比例达到了77.4%的系列最高(尽管总票房与2011年上一部的11.2亿美元相比有所下降)。不过说到这位电影界的西蒙-考威尔成功把这种“脑残大片”推到舞台中心的方式——粗粝地吸取合成文化碎片,尤其是这回向克里斯托弗·诺兰以及游戏《质量效应》偷师——还是多少令人感到沮丧。当然,《变4》让派拉蒙在这总体惨淡的一年里得到了补偿,也令其暂时抵住了漫威势不可挡的进军步伐——前两年的《复仇者联盟》和《钢铁侠3》令后者一时风头无两。

毫无疑问,若是在对手更为强劲的年份,《变4》绝不可能拔得头筹。迈克尔-贝带来的第四场机器人狂欢竟是全年唯一一部票房超过10亿美元的电影(当然上映中的《霍比特人3》仍有希望)。话说回来,看上去除了《饥饿游戏》外,在《哈利波特》《蝙蝠侠》之后的新改编系列都还根基未深。包括《美国队长2》《超凡蜘蛛侠2》《猩球黎明》《驯龙高手2》《里约大冒险2》等在内的系列第二作表现虽然差强人意,但也都很难突破7亿美元票房大关。作为年度票房亚军和季军的《银河护卫队》(7.72亿美元)与《沉睡魔咒》(7.57亿美元),一部是系列的开篇,一部是在海外更受欢迎的单集童话衍生,各自印证了漫威宇宙的票房号召力与安吉丽娜-朱莉的“品牌效应”。在索尼与黑客对掐的当口,它们就是好莱坞在这惨淡一年中的好消息了。

停滞中的北美市场

或许在好莱坞最受关注也最为广泛谈论的问题便是本土观众越发消减的观影兴趣了。2014年北美票房预计以104亿美元收官,同比2013年(109亿美元)下降了5%。对于这种结果此前已经有了诸多预兆:至关重要的暑期档票房同比上一年下降14%,通胀调整后为1997年以来最糟的一年;仅有《银河护卫队》与《沉睡魔咒》两部电影国内票房超过3亿美元,而2013年与2012年各有4部和5部;仅有《变形金刚4》与《饥饿游戏3:嘲笑鸟(上)》首周末票房超1亿美元。

或许是因为第四季度的电影在质量上难以满足这个全球观影需求最旺盛的群体:美国观众一如既往地拥抱了那些试探性的新作(《银河护卫队》《乐高大电影》《超能陆战队》),然而另一些预期能狂扫北美票房的大片却表现平平(《星际穿越》《明日边缘》《沉睡魔咒》)。如果就此断言美国人已经不再爱看这类电影,未免太过武断。对于这种衰退的更好解释是:产品太多,而市场已经饱和。也正因此,好莱坞朝向110亿美元大关进军的步伐总是跌跌撞撞。不足为奇的是,随着中国市场在2014年悄无声息地靠近了50亿美元的票房大关,并预期会在三年内超过美国,好莱坞也正凝望着这块“太阳升起之地”。

好莱坞进入恢复性冬眠?

尽管市场萧条,“保持冷静”却是许多人铭刻于心的咒语。如果说暑期档以及2014这一整年都令人失望,那么它难道就不会是这个全球最大市场的一次周期性的间歇吗?甚或说一个恢复性的冬眠期——伴随着电影的发行模式进一步跳出暑期档和美国主导,并带来了一系列开篇之作以及有趣的单篇作品?或者继续延伸:这是同时面向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实验过程?有许多事实都可以支撑这种猜测,比如在年度票房榜的前20名中,有8部影片并无前作帮忙招揽观众。其中《沉睡魔咒》《星际穿越》《明日边缘》以及出人意料的《超体》和《诺亚方舟:创世之旅》都证实了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在没有“系列效应”的支撑下也能立足——就像去年的《地心引力》那样。阿方索-卡隆的那场太空冒险在海外反响热烈(海外票房占比61%),对于一部原创商业大片是相当不错的成绩。《超体》《明日边缘》等片也纷纷印证了:海外发行并不意味着剧组非得跟中国搭上关系,大胆而有奇趣的故事处理也能成功地卖到多元的市场中去。

在我们为创造力举杯庆祝时,首先该为大卫·芬奇和韦斯·安德森欢呼。两位导演这一年都将奇异的个人风格充分融进主流形式,创造了各自的票房巅峰。《消失的爱人》狂揽3.44亿美元超过《本杰明-巴顿奇事》刷新了芬奇的个人纪录,而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票房1.72亿美元,是他此前的最好成绩、《天才一族》所赚的7100万美元的两倍还多。

“无主之战”的环球影业

好莱坞的一位中坚成员在2014年经历了格外严峻的考验——一整年都在没有传统商业大片的情况下苦战——最终全身而退。12月初,环球影业宣布2014年是其史上最盈利的一年,并且全年没有一部电影成本超过7000万美元。而这一切并非有意安排。男星保罗-沃克的意外身亡令《速度与激情7》被迫推至2015年上映,环球也不得不将重心转移到了一系列类型多样的中小型制作上(《超体》《德古拉元年》《邻居大战》等)。并非所有影片都表现优异,但这样广撒网的方式最终帮忙填满了金库,尤其是《超体》一路冲杀在全球捞回5亿美元之后。

不过,尽管看起来清新活力或许还有点“解放”的意味,但暑期档中小型当道的景象并不会延续:环球将在2015年凭借《速度与激情7》《侏罗纪世界》《小黄人》《泰迪熊2》等片强势反弹,同年还将有漫威的《复仇者联盟2》、迪士尼的《星球大战7》等加入鏖战,一场“腥风血雨”即将拉开。

中国人口味变了

中国的主流电影制作过去一直被那些宏大叙事的史诗级电影过度代表着,而且通常由国有企业中影集团掌控。然而2014年却可能是这一臃肿机制开始宣告失灵的一年。只有《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一部取得了票房胜利(1.67亿美元),取代其余的是一批更为灵活的当代题材,大多数不是(爱情)喜剧就是以90年代大学生活为背景的怀旧青春片。已取得超过9000万美元票房的《匆匆那年》轻松战胜了吴宇森执导的《太平轮》,也令《一步之遥》和《智取威虎山》这两部同样出自著名大导演的商业巨制黯然失色。看起来,中国那些躁动不安的都市年轻一代正在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口味——并且他们也极有可能成为创造下一波票房神话的主力军。这一切恐怕都在呼唤那些执掌整个产业的大人物们重新审视中国的电影市场。

外语片难“出境”

世界在愈发连通,但外语片的处境却似乎更加艰难。法国电影《触不可及》在2012年创造了4.44亿美元票房的奇迹,然而2014年并未出现什么显眼的接班人。该片导演奥利维-那卡什的新作《桑巴》采取了一种过于温和的回归方式,也因此注定没能走远。

或许连年在好莱坞遭遇的惨烈竞争已然消磨了外语片发行者们的雄心。仅有的能突破1亿美元大关的外语片是像《心花路放》《爸爸去哪儿》这样紧盯本土市场的影片。那些东方发行商们更着力于在国内市场捞金,并没有真正的全球范围的发行策略。崔岷植主演、讲述16世纪海上争霸的史诗片《鸣梁海战》也算成功的一例(1.31亿美元),除此之外过线者寥寥。除《爸爸去哪儿》外,所有的这些电影都是迎合大众的商业作品,并且有潜在的海外吸引力,那么为什么很难看到它们冲出原产国?

宝莱坞仍然拥有着好莱坞之外最可靠的国际发行网络,这多亏数量庞大的海外侨民的支持。2014年是宝莱坞众志成城的一年,票房纪录被接二连三地刷新:里提克-罗申的《惊情谍变》(全球票房5300万美元)、萨尔曼-汗的《刺激》(5900万美元)、沙鲁克-汗的《新年舞盗团》(6000万美元)以及阿米尔·汗的《P.K.》(全球票房7300万美元,其中美国票房790万美元,为外语片年度冠军)。也许跟中国市场上庞大数字相比,这些数据尚不足引人侧目,但考虑到印度本土低廉的电影票价,成绩可说相当骄人。尽管眼下所有的焦点都集中于中国市场何时超越北美,但或许第一部票房突破1亿美元的宝莱坞大片也已经指日可待了。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