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轮(上)》战争戏原始图
▲《太平轮(上)》战争戏后期特效完成图
杨子荣单枪匹马打虎上山,威虎山一线天的奇崛险峻,小分队踩着雪橇飞越深涧……今年贺岁大片《智取威虎山》翻拍自老电影,视觉特效令人眼前一亮,观众甚至认为徐克的这部影片树立了中国电影特效方面的标杆。
但中国电影特效整体水准仍然不高,之前很多国产特效片屡屡被观众嘲讽为“山寨货”。与好莱坞大片相比,中国电影特效还有差距。野蛮生长中的国内特效行业,其实也有自身的种种苦衷。
缺信任国内特效团队有“前科”
刚刚过去的2014年12月,吴宇森的新片《太平轮(上)》票房欠佳,黯然下线。不过,电影的战争爆破场面震撼,开头和结尾的两场战争戏,成千上万的军队出击,炮火震耳欲聋,坦克、碉堡的爆炸十分逼真,让人强烈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负责影片后期特效的并非好莱坞团队,而是国内知名特效制作公司“天工异彩”。该公司总经理王磊透露,《太平轮(上)》现场实拍时埋了一些炸点,但更壮观的爆破戏则是后期电脑加上去的,烘托出战场上的气氛和演员状态。
《太平轮(下)》将出现沉船灾难戏,目前正在进行后期制作。王磊自信满满地说,当年《泰坦尼克号》的沉船戏很震撼,但今天的科技比十几年前有很大进步,《太平轮(下)》在视觉上肯定会更出色。“天工异彩”参与过众多国产大片项目,像《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龙门飞甲》《一九四二》以及进口片《敢死队3》均由该公司操刀后期制作,尤其擅长风火、爆破、坍塌这类特效戏。
在特效戏制作中,公认最难的是生物CG(CG指计算机动画合成),要用电脑合成技术把生物的每根毛发、眼神和动作,呈现得栩栩如生,难度非常大。“非凡影界”视觉总监迟迅参与过国产片《百万巨鳄》的制作,把一条八米长的鳄鱼做得十分逼真。为了做这条巨鳄,四十多人花了四个月才完成。“鳄鱼的每一块鳞片都要有真实感,这类现实中存在的生物最难做,一点细节不对就会看着别扭。现实中没有的怪兽反而比较好做,不用太注意细节。”迟迅说,国内公司已经具备做生物CG的技术能力,《智取威虎山》中的老虎特效戏请的是韩国公司,其实国内特效团队也能做出来。
与好莱坞特效团队相比,国内特效公司的技术并不差,更缺的是经验。就生物CG类型而言,好莱坞各种科幻片、魔幻片、灾难片等很多,特效公司制作恐龙、金刚类生物就很多。像知名特效公司“特艺”每年能参与二三十部好莱坞大片,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
在国内特效公司中,“天工异彩”这样的大型公司算是运气不错的,每年能接到多部国产大片的订单。但大多数中小特效公司参与大片特效制作的机会屈指可数。“非凡影界”属于中小型特效公司,四十多人的团队,平时以影视剧、广告的制作业务居多,很少接到大项目。团队成员吴剑锋抱怨,国内制片方对本土特效公司大多持怀疑态度,觉得技术和团队不够强,宁肯把大片项目交给韩国特效团队,也不愿意给国内特效公司。
制片方更愿意找海外团队,也不得不归咎于国内团队有“前科”。冯小刚拍《一九四二》时,为拍摄一个大场面戏,需用航拍技术,但国内航拍公司让他有苦说不出。他曾在微博上吐槽:“今天拍轰炸的戏,埋了一公里的炸点,动用上千群众演员,请来国内航拍公司,结果搞砸。连基本的悬停保持直飞的动作都不能完成。这件事给我一个教训,想抬举国内的公司,但他真不给你长脸,还得调头请老外。”
这种“调头请老外”的心态,在国内电影界很常见。目前国产特效大片以古装魔幻片为主,开机时片方常常高调宣布邀请的是海外特效团队,像春节期间即将上映的魔幻片《钟馗伏魔》找的就是韩国特效团队。接不到大项目,大部分国内特效公司就只好在低端项目里继续徘徊,更缺少练手的机会,积累制作经验也就无从谈起了。
缺资金几百万元只能制作半成品
特效公司的人力运营成本很高,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奖,相关特效公司却倒闭了。著名导演黄建新担任《智取威虎山》的监制,他披露,仅片中的“打虎上山”两三分钟的戏,就耗费一家公司两百多人将近一年的时间。要是制片方只给一点点钱,人家公司就活不了了。“做大片要有工业概念,算清一场特效戏的价值,觉得可以投入就要舍得砸钱。”
然而,国产大片的资金投入,跟好莱坞大片相比,完全不在同一档次。国产大片投入大多为一亿元左右,好莱坞大片预算为一亿美元以上。更重要的是,好莱坞大片在特效预算投入比例上很高,远远高于国产大片。中国电影还处于市场初级阶段,制片方把资金更多砸在导演和明星身上,剩下的资金才拿去做特效,对视听特效的投入没那么重视。像《阿凡达》花两三亿美元做特效,国内制片方花几百万元做特效,就号称大制作了。
“很多人说要做中国的《阿凡达》《霍比特人》,但你的制作资金连人家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大家都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王磊毫不讳言,观众把好莱坞大片和中国电影特效质量简单对比,对中国特效公司是不公平的。如《霍比特人》中的喷火龙做得气势磅礴,相比之下,国产大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中的巨龙就显得动画痕迹太明显,巨龙的鳞甲做得不细致,把一个半成品拿了出来,主要还是资金投入不够。
国内制片方除了砸钱偏少外,还往往一味图速度。影评人章赓举例,在好莱坞,一部特效电影从筹备、拍摄到后期制作,时间比国内长好几倍,他们仅筹备就要一两年,而我们的筹备时间可能才两个月;他们留给后期特效制作的时间又长达一两年,而我们才三四个月。这样急就章的制作,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像《变形金刚》前期技术研发花了近十年,而国产科幻片《机器侠》匆匆上马,公映后被观众斥为“山寨”。《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尽管票房超10亿元,但被批为“烂片”,出品方王海峰也承认,为了赶档期,后期制作完成度不够。
现在口碑与票房双赢的《智取威虎山》视觉特效突出,离不开长达四年的筹备制作时间。而在前期拍摄中,徐克还充分尊重特效团队的意见。拍摄现场布置了数十台特效团队的电脑,能实时把拍摄镜头进行初步电脑合成,一旦发现画面、角度有问题,就要求导演重拍。“现场拍摄的雪景镜头出现一个光晕,后期特效制作就很麻烦,画面不干净,会留下痕迹。”黄建新说,技术团队对现场拍摄有一票否决权,导演、摄影师都要配合特效团队,“即便这样严谨,《智取威虎山》里仍然有三个灰镜头,只不过普通观众看不出来罢了。”
徐克这种配合特效团队的拍摄方法,曾让前往探班的陈国星导演大吃一惊,因为内地导演大多不了解特效团队前期参与的重要性。国内制片方并不那么重视特效团队,在项目创立之初,往往只有导演和编剧在讨论剧本,谈完了再去找特效制作公司。迟迅说,中国电影目前还是导演中心制,导演把一堆前期的素材扔给特效团队,大谈想要什么效果。特效团队面对一堆陌生的素材,要从头开始梳理,一点点理解导演的意思,无形中增加了制作困难。
现在很多制片方没有流程计划的意识,导演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事先不考虑后期特效制作,结果视觉特效就大打折扣。实际上,特效团队介入得越早越好,前期拍摄就应跟组,跟导演及时沟通。目前在拍的大片《鬼吹灯之寻龙诀》,王磊派了近二十人的团队协助拍摄,设计概念图,制定特效拍摄方案,遵循一个完整的工业流程。“这样还能替制片方省钱,因为前期拍摄的镜头要是后期用不上,等于打水漂了。”王磊说。
缺核心谁能成为本土的“卡梅隆”
好莱坞特效行业实力强,涌现出工业光魔、威塔、特艺等知名公司,制作出了许多闻名全球的大片。其实,好莱坞特效人才最初也是从其他行业转型过来的,但素质明显高于国内。王磊举例,像当年参与《泰坦尼克号》的部分特效成员来自美国宇航局,都是高级工程师,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很高。相比之下,国内特效公司数量不少,北京就达一百多个。不过,即便像“天工异彩”这样有上百人规模的公司,团队成员比较国际化的寥寥无几。很多特效公司制作能力就更不稳定了,人员一流动,制作质量就会突然下降。
中国电影特效行业近十年才发展起来,人才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电影研究专家葛颖说,现在技术人员无非就是两种人,一种是白手起家,自己一点点摸索;另外一种就是相关专业转行过来。国内很多电影特效人员来自房地产行业,因为房地产行业也要做三维建模、样板效果,还有很多做电影后期合成的人员来自广告行业。而能培养这方面人才的院校也只有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院还缺老师。
国内特效公司和人才实力不均匀,还缺乏一个完整的特效工业体系,不能发挥最佳水准。迟迅举例,《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把特效戏包给了二十多家公司,跟包工头似的,层层分包下来,各公司实力、水准不一样,做出来的特效画面质量肯定不一致。而好莱坞大片会有统一的工业体系,即使把项目分包出去,对每个项目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像《阿凡达》当初就建立了一个控制公司,随时调控一百多家特效公司,哪些地方的特效画面不行,马上要求你调整。
由于中国人力成本低,一些好莱坞大片也把项目分包给中国特效公司,中国特效人员在好莱坞工业体系的把控下,也能把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迟迅所在的“非凡影界”就参与过好莱坞大片项目,做过科幻大片《星际迷航》,从事太空飞船的特效。王磊最近再次与美国公司合作,每个团队各做一半,负责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一部短片特效,导演对完成效果很满意。“我们也做过好莱坞的电影,呈现出来的质量效果不差。”不过,王磊承认,好莱坞完善的创作体系,能让特效团队发挥出高水平。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迅猛,好莱坞特效公司也纷纷来淘金,在中国开起分公司。曾制作《2012》《钢铁侠2》的特效公司Pixomondo早在2009年就在北京和上海设立工作室。黄建新乐观认为,好莱坞在这里开分公司,其实能培养中国人才。“等我们的市场足够大,我们会吸引很多国际人才,当年跑到好莱坞的人才可能就跑到中国来了。”黄建新还提到,中国电影要能出现卡梅隆这样的精神领袖就好了,“所有的特效团队都信任他,能够让特效公司一起都跟着他走,特效水准就会改变。”他预测,可能经过一部部电影磨合下来,未来三四年中国可能会一下子出现七八个这样的人才。中国电影工业在逐渐进步,将来一定能做出比好莱坞更好的东西。
案例
《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镜头揭秘
两分多钟场景 两百人270天完成
2012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问世,里面的老虎做得颇为真实,而《智取威虎山》中老虎的制作难度更大。在《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上山的一场戏让观众印象尤其深刻,整场戏共157个镜头,不到三分钟,却惊心动魄。片中的老虎与杨子荣有四个回合的交战,老虎既要上树,又要背后偷袭,还得袭击马匹,动作招数非常多。这头老虎的毛发清晰,虎虎生威,做到了在国产片中前所未有的逼真。
徐克是华语导演中有名的技术控,近年来的三部影片特效突出,如《龙门飞甲》《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和《智取威虎山》,分别拍出了大漠、海洋和雪山的视觉奇观。他下定决心要把打虎上山的戏真正在大银幕上呈现出来。
承接这段特效戏的是一家韩国特效公司,接到任务也感到压力山大。先是在电脑里建模,演示老虎和杨子荣的位置关系,反复做了两个月,最后确定这段戏需要157个镜头。剧组还去广州动物园捕捉拍摄真实老虎的各种动作,用于建模的参考数据。仅捕捉老虎动作就花了一百多万元。剧组克服种种困难从美国租来一头孟加拉虎,拍摄虎爪的袭击动作,以增加参考数据的丰富性。
之后,剧组从东北运来一棵大树,放在摄影棚内,演员张涵予就在那里面对空气反复做出各种动作,现场并没有老虎,只有一棵树,这个过程持续半个月。剧组还找来一匹马,用绳子拉着马做出各种动作,演示马被老虎袭击后的激烈反应。最后,把这些实拍的镜头全部交给CG特效组。“两百人的特效团队,为了这段戏共做了270天。”影片监制黄建新感慨,为了这么两分多钟戏花了不少钱,尽管很心疼,但整场戏效果非常精彩。唯一遗憾的是最后一个镜头疏忽了,就是当老虎扑到张涵予身上,被张涵予击毙时,他推开压在身上的老虎,本来要呼出一口白气,但电影里没有表现出来。
《智取威虎山》的特效镜头将近两千个,由中韩八家公司合作完成。其实,除了夹皮沟保卫战、滑雪戏是实拍,片中的威虎山、原始森林都是CG特效合成。“威虎山形状像一头老虎,东北根本没有这样险峻的山峰,也看不到大片原始森林,都被砍伐掉了。”黄建新说,自己和徐克商定,威虎山的戏就在顺义一家影视基地拍摄,用一百亩地搭出威虎山的场景,铺了几百吨人造雪。最后,电影里呈现出来的威虎山险峻的背景,小分队飞越山涧的惊险镜头,杨子荣和座山雕在飞机上大战的戏份,其实都是电脑特效做出来的。
后记
特效行业急需政策扶植
《智取威虎山》能取得票房和口碑双赢,跟徐克在特效技术上煞费苦心分不开。影片原计划2012年开机,连外景都已搭好,但徐克对技术还不够放心,硬是又延迟了一年才开机。在他看来,翻拍这部老题材电影,视觉上必须有突破。可以说,技术并非只为了辅助表现内容,其本身就是内容的组成部分。然而,内地缺少徐克这样的导演,总是习惯把技术和故事割裂开来,把技术简单当作工具。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特效技术应该得到更高重视。
中国特效行业真正得到发展,其实也就短短几年。王磊回忆,自己从业经历超十年,公司从两三个人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最难的经历是2008年做电影《风声》的后期特效,当时连一个特效团队都凑不齐,最后还是把项目啃了下来。《风声》的视觉特效不错,也在于出品方华谊兄弟信任特效团队。国内特效公司需要机会,也能做出好作品。美国特效行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工业体系,中国电影特效行业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亚洲特效行业中,韩国特效团队的发展史值得中国借鉴。韩国政府曾组织大量技术团队到好莱坞学习,把好莱坞一个完整的技术工业概念带回本土,从而迅速培养出自己的特效团队。借助《太极旗飘扬》《汉江怪物》等大片,韩国特效团队扬名国际。中国电影特效团队目前完全是野蛮生长,缺少政府的培养和政策支持。
好莱坞大片之所以视觉特效厉害,在于制片公司敢投入,在科研上也毫不含糊。他们会为一部影片专门研发一款软件,投入上百人的团队来研发,像卡梅隆为做《阿凡达》就花了九年时间做一款软件。这种大投入的研发,国内制片方和特效公司目前没有能力承担,特效团队只能使用过去的软件。在数据积累上,国内特效行业也缺少统一数据库,每次都要从头来做,实际上浪费了资源。如果政府部门能够鼓励支持研发,建立特效行业数据库,这个行业必然成长得更快。
中国电影产业眼下貌似繁荣,实际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比如青春题材火了,几乎所有的制片方都蜂拥而上,直到把这类题材拍“死”为止。这种缺乏工业平衡计划的体系,也不太可能让特效行业一枝独秀。管理部门如何科学引导整个产业,也显得颇为重要。如果只靠目前流行的中小喜剧和青春题材,中国电影的特效行业不迅速壮大起来,最终也不太可能对抗好莱坞大片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