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2014年电影市场观察:掌握互联网思维的五手绝活

2014年,电影圈的格局在改变,传统强势电影公司在丧失着话语权。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曾经说过,未来的电影公司都要给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打工。

引子互联网时代如何谋得生机?

2014年的电影圈,可以说是互联网全面入侵的一年。内地电影票房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已有十年之久,每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票房纪录产生,但只有这一年,电影圈的格局在改变,传统强势电影公司在丧失着话语权。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曾经说过,未来的电影公司都要给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打工。

换言之,这已经是互联网主导的时代,想要在全新环境下谋得生机,就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这一年,无数个新鲜词汇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最抢眼的莫过于这五个:IP、众筹、弹幕、O2O和粉丝经济。这些词语或许早已存在,可它们确实是在2014年,才真正与电影人贴近,并随着互联网的这股潮流改变了原有的电影产业格局。

那么,这些词语究竟是什么?我们热爱的电影圈又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发生了什么?究竟怎样做能掌握这些新鲜技能?莫急,且看下文一一道来。

第一手绝活:IP价值日益凸显

如今,“跨界”这个概念对于任何行业来说都已算不上新鲜,但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电影圈赋予了它全新的定义。当电视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网络漫画《十万个冷笑话》被搬上银幕,国民级网游《龙之谷:破晓奇兵》拍成了大电影,票房上佳的《分手大师》等影片推出同名手机游戏……传统意义上的影视创作“界限”开始模糊,电影行业逐渐步入不可逆转的“泛娱乐”时代。在此趋势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意识到“内容为王”的战略意义,而作为内容核心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其价值和重要性自然也随之愈见凸显。

行业认知助涨发展热潮 IP开启电影“泛娱乐”产业链

尽管还无法马上达到漫威、迪士尼等好莱坞企业的市场量级,但在日趋成熟的内地电影行业,引入经典IP、培育原创IP的发展模式也已初现雏形。以《十万个冷笑话》为例,目前,有妖气原创漫画梦工厂已逐步将其运作成为公司旗下的明星IP,内容互动范畴从单纯的动漫拓展到电影、手游、实体等多个领域。对国产IP在2014年迎来爆发,公司创始人董志凌深有感触:“过去,内地企业在创作中更多着眼于短期回报,认为IP前期培育的投入得不偿失。但从今年开始,整个产业链都认识到了IP的价值,相信一款成功的IP能够给企业带来多个维度的盈利机遇。”

有了这样的认知,各路互联网企业和电影公司纷纷行动起来,大举攻占“IP”阵地。9月,腾讯推出“腾讯电影+”平台并开放公司多款文学、动漫、游戏明星IP进行电影业务布局;随后,“百度文学”成立,百度旗下熊猫看书等子品牌也同步签约多家影视及游戏公司。同为BAT三巨头(Baidu百度、Alibaba阿里巴巴、Tencent腾讯),阿里巴巴自然也不会甘于人后。在华谊兄弟11月完成的定向增发中,它和腾讯均以战略合作伙伴的身份出现。

互联网企业对于IP的重视有目共睹,传统电影公司又怎能坐得住?华谊、光线纷纷有所行动。华谊完成定向增发后随即宣布,公司将与这两家互联网企业共同展开一系列电影创作方面的合作。与华谊兄弟期待依靠自身影视作品布局网络游戏领域IP不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成功让光线传媒更偏向于通过购买文学或网络文学版权来扩展自己的电影业务,《左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一批畅销小说IP的电影改编版权都被其收入囊中。其他如华策影视、游族影业等公司也都在这一领域动作频频。

市场取向推动价格增长 IP内容合理利用成生存关键

IP逐渐引起整个电影行业和市场的重视,意味着大家的价值取向开始回归到“内容”本身。这种势头无论对电影作品本身,还是整个产业的发展无疑都是件好事。尽管前景光明,快速的发展也让目前的内地IP产业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是大批热钱集中涌入令IP价格虚高。有数据显示,2013年下半年至今,热门网络小说IP的价格平均增长两倍以上,盛大文学副总裁陈明峰甚至透露,其公司持有的IP价格几乎比去年翻了10倍。拿下优质IP固然重要,但“有钱任性”盲目购买,则很可能遭遇IP价格与实际价值的严重失衡,最终无法收回成本的惨痛后果。

其次,对于内地互联网公司和影视企业来说,IP运营依然算是新事物,有关此项业务的相关标准还有待规范。不久前,发生在乐视影业和光线影业之间的《何以笙箫默》电影改编权之争就为行业今后的发展敲响警钟。

未来,IP及其衍生产业链无疑会担负起领航电影产业“泛娱乐化”发展的重任。它将不再单一存在于某一个行业,而是成为沟通文学,动漫,影视,游戏等各类内容产品的桥梁。因此,不少业内人士都将正确的“内容转化”方式看做衡量IP开发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万达影视项目开发中心副总经理陈洪伟就强调:“IP的意义绝不在于花费重金简单粗暴地坐拥版权,而是为内容找到最合理的呈现载体,从而通过衍生产业链增加原有IP的含金量。

除了不可想象的低票价,在线售票火爆的另一大法宝便是在线选座

第二手绝活:O2O改变观影方式

O2O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online tooffline,从线上到线下,结合得愈加紧密,这便是O2O的发展。到了电影圈,O2O又是怎样大行其道的呢?只需要一个数字就能够一目了然:9.9!

没错,只要在电商平台花上9.9元,就能买到一部贺岁档大片的电影票,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诱惑。不只是票价低,电商还提供了非常贴心的在线选座服务,免去了排队、耗时间的痛苦,使得看电影变得更加亲民、便捷。

与之前的只顾打价格战的电影票团购网站们不同的是,如今大力发展在线售票的电商们显然更加有野心,有些网站的实力也更加雄厚。除了低价促销,目前电影票的在线预售环节已然出现了“倒逼排片”的趋势,更有甚者,电商通过资源置换等合作,实现了对于电影行业前期拍摄的介入,换来“出品方”这一称号。

电商卖电影票哪家强?猫眼、微信、淘宝、格瓦拉

目前,在线售票做得有声有色的电商大约有四家,分别是猫眼、微信电影票、淘宝、格瓦拉。四家各有特点,路线不同。

首先,淘宝和微信电影票都有强大的财力支撑,两家分属于阿里巴巴和腾讯,共同点就是不缺钱,常常会以低价策略来吸引消费者。

而格瓦拉起步较早,早在2010年《阿凡达》热映时,他们就曾因事先购入了一些票、在观影高峰时放给了会员而尝到了甜头。格瓦拉主攻江浙沪地区,尤其是上海。据悉,格瓦拉卖出的电影票,可以占到上海本地售票量的15%。

猫眼则依托于美团,如今也能够为美团导入不少的流量。据该平台公布的数据,2013年,猫眼的票房收入占全年内地票房收入(217.69亿)的10%,也就是说,仅仅猫眼一家售票网站,就在2013年卖出了大约21.7亿票房。2014年的具体数据还未公开,但按照目前电商平台的势头,这四家的票房收入应该能够达到内地总票房的三成以上。

猫眼和格瓦拉这两家网站如今也开始注重用户交流,纷纷成立社区板块,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增强用户活跃度,扩展服务方面的竞争力。

当然,除了这四家,还有一些网站也在做在线选座,比如豆瓣。这家以互动为主的网站成立于十年前,注册用户量较多,但并非主营在线售票,因此不会对整个行业产生过多影响。还有一家电影类专业网站,主站多为电影新闻,同时也会卖电影票,但也不是业务主力。

在线售票正在风生水起中,传统电影公司也坐不住了,纷纷采取相应行动。2014年6月,华谊收购了卖座网,正式进军在线售票领域。据华谊发布的公告显示,华谊兄弟旗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以2.6亿元的投资,收购了卖座网51%的股权,自此,华谊在互联网发行渠道上的竞争力有所加强。

在线售票为何大行其道?价格低在线选座省时省力

淘宝在2014年光棍节时推出了19.8元买两张电影票活动,没过多久,微信电影票告诉观众,在他们这里只要花9.9元就可以看一场电影。

在内地,看一部电影并不便宜,普通2D版本动辄五六十,如果是3D或者IMAX版本,超过百元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是这样高冷的电影票,却在2014年被在线售票“拉下马来”,变得更加“平易近人”。只需在线上支付9.9元,就可以到电影院里去看一部热门影片,如此大的诱惑,怎能不让人心动。

除了不可想象的低票价,在线售票火爆2014的另一大法宝便是在线选座。常常走进电影院的观众都知道,大约在5年前,如果想要在节假日到电影院去看一部热门影片,至少需要提前两个小时去买票,才有可能选到好位置。以2010年末上映的《让子弹飞》为例,该片最火爆时,周末早上9点场,电影院开门后去买票,已经排起了队伍,只能买到前两排的票了。那个时候,想要好一点的位置,又不想排队,只有注册该影院的会员这一种办法。但是,会员制在价格方面并没有太多优势。

所以,既能享受到超低折扣,又能足不出户就完成付款、选座的在线售票就成为了观影主力人群的新宠。想看什么电影,只要打开电脑或者拿出手机,轻轻点几下就能完成交易,还能选择理想的场次和位置。相对于团购时期电影院里团购换票窗口永远都在排长队,如今在网上买好票的观众只需要来到电影院的取票机前面输入几组数字就可以了,节省了不少时间。

电商的野心有多大?资源置换出品方名号预售凶猛倒逼排片

回想2011年风光无限的团购,没过多久就偃旗息鼓了。不少当时因团购带来大量客户的电影院甚至因为团购的衰败而低迷。与团购相比,经营在线售票的电商们在最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了别的想法。

比如前面提到的猫眼,就在2014年国庆档完成了一个“壮举”。2014年的华语片票房冠军《心花路放》的出品方之一,就是猫眼。其实,并非猫眼确实在宁浩拍摄前期就砸了钱,而是他们拿出了价值不菲的推广资源,换来了出品方这个称号。而且,《心花路放》的超前点映打破了内地影史两个纪录,一是提前15天点映,从未有电影敢在这么早就与观众见面;二是点映票房破纪录,还未正式公映,就已经拿下了3500多万的点映票房,稳赚不赔。

同时,猫眼也是《心花路放》的唯一预售电商平台,据悉,预售票房超过1亿元,再次创造了历史。这不仅仅意味着有大量观众买了票、片方赚了钱,同时,也开启了电影票销售方“倒逼”电影院增加排片。预售的票房已经这么多,观众拿着这些兑换码自然想要到电影院里去看电影,那么,为了多多吸金,电影院自然要给《心花路放》最多、最好的场次。通过这一仗,猫眼成功迈出了抢占电影产业上游的第一步。

银幕上飘过的弹幕点燃了观众们的吐槽热情,也触发了业内关于弹幕电影的大讨论

第三手绝活:弹幕乱入引争议

今年,随着电影《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小时代3:刺金时代》在全国举行弹幕场放映活动,“弹幕电影”一时成为热门话题。银幕上飘过的弹幕点燃了观众们的吐槽热情,也触发了业内关于弹幕电影的大讨论,关于“该不该出现弹幕电影”、“弹幕电影如何实现社交功能”、“弹幕电影是否有未来”、“弹幕电影的技术开发”等话题都曾被业内热议过。支持者认为弹幕作为影院社交手段,不只是营销手段更有望成为新型商业模式;反对者则认为弹幕影响观影,不是主流人群的需求,不会有长久发展。

弹幕电影从何而来?

弹幕电影这个概念源自网络上的弹幕视频,在视频中,大量评论从屏幕飘过时的效果看上去像是飞行射击游戏里的弹幕,因此被叫做“弹幕视频”。如今,弹幕从AB站(指AcFun、bilibili这两家弹幕视频网站)已经飘到了优酷、土豆、爱奇艺等主流视频网站,还有电影院、话剧舞台、甚至今年湖南卫视在金鹰节互联盛典直播中还运用了弹幕……这些足以说明弹幕的风靡程度,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弹幕电影在未来的成败,但它的出现预示着互联网思维在电影业的不断渗透。

这是一个互联网化的电影业,弹幕的乱入并不稀奇,互联网生产模式与传统生产模式的交融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凡道资本合伙人王义之认为,“弹幕”之所以出现,不只是因为某类人群自我表达的需求,而是代表着当信息播放平台越发多样化,以及娱乐内容供应过于充足之后,观众消费行为在互联网平台上的转变。目前,一些电影开设弹幕场的目的,主要还是借助弹幕专场营造的话题争取更多的票房。不过,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未来,弹幕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带动观众消费和社交。

弹幕电影面临怎样的问题?

如今,弹幕电影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要属内容监管,不受控制的内容发表将不利于相关部门的监管。据悉,弹幕网站bilibili就曾在2014年12月接到了不少诉状,部分来自于一些视频网站,状告bilibili侵权。除了版权纠纷,网友或者观众在观看弹幕电影时所发表的言论目前也成为了一个隐患,由于弹幕主打的就是畅所欲言、实时沟通,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在银幕上看到各种骂人的词语,甚至是违法的信息。

就在2014年12月,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刘强在采访中表示,由于部分视频网站影视弹幕放纵部分网友恶语相向,形成了影响恶劣的连锁互动反应,所以要加大互联网弹幕查处力度。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主流视频网站会通过专业软件对弹幕内容进行过滤,但在电影院放映时,基本就少了这一道审核的环节。未来,视频网站可能会采取人工审核、限制字眼等方式,来过滤弹幕内容,电影院或许也会效仿。然而,弹幕本身就是吐槽文化,如果大家看到的都是经过筛选的内容,就失去了自由评论的本质,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必然会大大降低。

弹幕电影的未来如何?

明年电影院内弹幕电影表现会如何?众所周知,弹幕电影最适合那种“网生代”热片以及一些反搞笑类影片,热映的《十万个冷笑话》(以下简称《十冷》)大电影就很有可能再次掀起弹幕电影的热潮。此前,《十冷》的动漫剧集在网络上播出时就有弹幕版本,而2014年的《十冷》舞台剧也运用了弹幕,甚至安排了一个重要角色穿越戏里戏外,在剧情的几个关键转折点上引导观众与演员互动、改变剧情,吐槽内容既有对剧情的实时评论。

此外,《十冷》大电影的出品方之一万达影业的项目开发中心副总经理陈洪伟也是弹幕电影的拥趸,他曾在采访中表示,“如果把弹幕当做一次营销事件,肯定是谁搞得早谁就能占便宜。但弹幕这个事儿,不是简单的一两次营销活动,在影院里吃饭、锻炼、健身、游泳、洗脚都行,这跟弹幕没什么区别,因为电影院已经越来越成为了一个社交平台。弹幕文化与前面所说的社交活动不同的是,它是多线处理,是人类的进化。”

确实,适合用于做弹幕的电影只有《十冷》这样的影片,情节上比较轻松,喜剧最佳,像《小时代》这种槽点颇多的影片也是首选。但是,类似于《太平轮(上)》、《一步之遥》这样的大片,基本与弹幕无缘,即使强硬地去放映弹幕版本,也只能招来无数争议。

这样来看,弹幕电影虽然能够在互联网大肆进军电影圈的时代里暂时夺得一席之地,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终究无法立于不败之地。就好比4D电影,对于观众而言,可以接受,却不会是看片时的首选。

百度众筹首批产品为众星云集的《黄金时代》以及赵薇、黄晓明主演的电影《横冲直撞好莱坞》

第四手绝活:众筹——散客也能投资电影吗?

朋友,你听说过众筹吗?据最新调查显示,仅有3%的人不知道众筹是什么。互联网浪潮下,众筹成为了新兴的融资渠道,导演不用拿着剧本四处找钱,四面八方的钱终于能砸到对的地方了,看上去实在是很美。不过,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热度:小平台拉开帷幕 BAT、银行入场厮杀

2011年,国内首个众筹平台“点名时间”上线,拉开互联网众筹序幕。2013年,快乐男声电影《我就是我》的众筹项目创下了参与众筹人数最多的纪录,引起主流市场关注。

2014年3月,阿里巴巴推出娱乐宝,四天疯狂筹到7300万元,分别投给《小时代3:刺金时代》、《小时代4:灵魂尽头》、《狼图腾》和《不可思异》这四部电影,此后的几期,募集资金一路走高,涉及的电影包括《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露水红颜》、《绝命逃亡》、《老男孩猛龙过江》、《魁拔Ⅲ》等多部电影。

5个月后,百度加入战局,首批产品为众星云集的《黄金时代》以及赵薇、黄晓明主演的电影《横冲直撞好莱坞》等影片,连浦发银行也空降众筹市场,宣布参与出品徐峥新片《港囧》。

在这种火热的发展态势下,2014年第三季度,众筹募资总金额达到27586万元,预计第四季度我国众筹募资总金额将达到4.45亿元。在这些项目中,65%为文化类项目,许多平台更是将电影项目视为战略性的发展方向。

功能:院线电影博宣传小成本才是真找钱

简单地说,众筹就是从大众手里拿钱,为项目筹集资金,它主要分为公益众筹、奖励众筹、股权众筹和债权众筹。公益众筹很难去谈商业价值,奖励众筹则通常以项目的产品和服务作为回报,不能以股权和现金作为回馈。目前,奖励众筹是主流玩法。

对于大多数院线电影而言,奖励众筹涉及的金额比较小,既不能真正满足片方的融资需求,也不能使粉丝当上投资人,只是将预售、团购等消费形式换了新的玩法,实际上更多地是起到宣传的作用。在《我就是我》众筹项目中,粉丝用60-1200元换来的是电影票和入场券,片方也坦承筹得的500万余元并不会运用到影片的拍摄中去,此举是为影片票房试水,同时辅助营销宣传。

目前,国内有许多灵活的小型众筹平台,他们多将目光集中在微电影、独立电影的项目上。淘梦网拥有1200部微电影的发行权,长尾效应为它带来了15亿次的点击量;微影工厂的门槛更低,85%的项目的筹资金额不到10万,受众多为电影的业余爱好者和学生,而他们往往才是真正缺钱又没有融资渠道的普通人。

局限:门槛高不做散客生意

其实,真正能发挥融资渠道作用的是股权众筹。然而此前,股权众筹长期没有管理制度出台,显得暧昧又危险,之所以危险,主要是因为,股权众筹没有法律界定,又与私募非常类似,如果参与人数超过200,且公开进行集资,就有可能担上非法集资的罪名。

好消息是,随着政策的出台,股权众筹有望阳光化。12月18日,国内首个股权众筹管理办法《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终于公布,合格投资者的最低门槛是“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或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对融资者仅要求是中小微企业,但对融资金额没有限制。

由此可以看出,此办法对小微企业和中产阶级的个人利好,未来,将会有更多煤矿、养猪场、餐馆的老板将钱砸向电影圈。对于找钱的电影创作者而言,互联网众筹平台既能让他们寻找金主,又能免于被这些金主牵制,从而干涉创作自由。

坏消息是,新出台的试行管理办法中,股权众筹的准线几乎照搬了私募的两条,仍有非法集资风险:一是投资者必须为特定对象,且累计不得超过200人;二是股权众筹平台只能向实名注册用户推荐项目信息,股权众筹平台和融资者均不得进行公开宣传、推介或劝诱。

也就是说,兜兜转转,股权众筹终究还是不做散客的生意。对于粉丝而言,他们要么拿出足够的资产证明自己玩得起,要么永远沉浸在奖励众筹里,怀抱着支持偶像的迷梦继续参与商家的营销游戏。

如今中国电影生产的电影周边产品形式不再单一,例如“老男孩”充电宝和《后会无期》日记

第五手绝活:无粉丝不经济

借着互联网的东风,一切企业都在忙着转型。有人说“互联网企业”这一说法很快就要消失了,因为完全脱离互联网的企业,也将逐渐被时代淘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影视行业中,很多原本语义中性的词汇,都会褒贬色彩上产生微妙的摆动。例如所谓的“粉丝电影”与“粉丝经济”。

粉丝电影VS烂片基因

很多人都说,2011年的那部《孤岛惊魂》,单凭杨幂一个电视剧偶像,就以不到500万的投资创下9000万的票房,从此“粉丝电影”这一说法开始越来越红,甚至有人将2011年称为“粉丝电影元年”,那杨幂恐怕就要堪称“粉丝电影”的“开国元勋”了。远的不说说说近的,郭敬明的三部《小时代》累计已有了近13亿的惊人票房,巧合的是主演依旧是杨幂,只不过《小时代》的核心偶像已经从演员转移到了导演身上。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学术活动部主任王旭东就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小时代》和《后会无期》都是一种“渐进的机会主义”,“郭敬明和韩寒有同样的起点,就是网络写手,然后是网络作家,有了粉丝可以跟随他,然后又出实体小说,实体小说成了畅销书,这一路发展,郭敬明、韩寒成为像明星一样的符号。他们和粉丝间不断地互动,延伸到两人各自执导电影,其实都是围绕着粉丝、用户而产生的创作行为。”

那么,是不是所有高人气的明星参与的电影都可以叫做粉丝电影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并不是明星粉丝多电影就一定会卖钱,“粉丝”与“电影”之间绝不是充要条件的关系。例如,同样是来自于收视率极高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票房将近7亿,而《我就是我》才不到700万。正如东方画面公司的总经理刘晶所言,“如果电影的票房很低,粉丝所占的票房比重会很大;如果是个票房很高的电影,粉丝所占的票房只是沧海一粟。”

但不管票房如何,人们在提及“粉丝电影”一词时,往往都会直接联想到“烂片”——就像很多人说起“粉丝”,就会下意识地在前面加一个“脑残”一样,认为粉丝电影天生就有一种烂片基因,而粉丝则是一群过于感性化的盲目消费者,甚至还有论调认为,越来越多的烂片赚大钱,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这些粉丝们在扰乱电影市场。

粉丝经济VS互联网的东风

同样在2011年前后,小米手机的横空出世,不但捧红了雷军的科技神话,也捧红了“粉丝经济”这一热词。客户关系管理学家叶开就曾在其出版的《粉丝经济》一书中提到:对于大部分传统企业,小米的神话既看不懂,又跟不上,究其原因是不了解粉丝经济、品牌社群,更无从下手。而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突破口,正是粉丝经济。根据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粉丝经济”的概念,最早产生于一个互联网环境——六间房秀场。草根歌手在实时演艺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忠实粉丝,粉丝通常会通过购买鲜花等虚拟礼物来表达对主播的喜爱,这一概念的产生为音乐、影视等娱乐行业指明了客户所在,区分客户和用户,并差异化地对这两个群体提供服务。

事实上,“粉丝经济”在流行音乐领域的体现最为典型,在唱片市场还很火热的时候,歌手们的直接收入来源就是他们的粉丝。很多负责电影制发及营销的业内大佬,也已经开始纷纷对“粉丝电影”这一概念加以正名。合一影业总裁刘开珞就认为,并不能简单地因为一部电影中的某个明星粉丝众多,就将这部电影称之为“粉丝电影”,“以这个角度来说,电影从来都是‘粉丝经济’,不然我们不会有明星制,不会有大导演。”早年间梅兰芳先生的演出高朋满座,其实靠的也就是粉丝经济,只不过那会儿的粉丝都唤作票友而已。其实粉丝效应古已有之,西晋时期左思的《三都赋》被争相抄颂,进而造成“洛阳纸贵”,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4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目前已经达到了6.32亿,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也就是说有超过6亿的网民平均每天都会花三个多小时在上网。而在2013年,中国全年的观影人数也才刚刚达到6.13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就认为:“这个巨大的用户资源如果能够被转移到电影消费中来,所产生的效果当然是难以估量的。”

乐视影业CEO张昭常常会提起“网生代”这一概念,他认为在这个时代中,观众已经成为了“用户”,“所谓用户,就是互动的、有数据的观众,要用互动的方式问他们,想在哪儿看,怎么看。高级一点就是会员,即需要对其提供特殊服务的用户。也就是说,会员提出个性化要求,需要被随时满足。”可见,粉丝虽然不是互联网时代才出现的,但却在互联网时代被赋予了特殊的特征与力量。

吐槽粉丝已过时产业呼唤新生态

不可否认的是,电影产业的日益互联网化,为粉丝经济提供了大量的红利。例如,郭敬明的微博上有三千多万的粉丝,在《小时代》的宣传期内,他充分地利用了这个阵地,所有的物料投放都会在微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同时他还利用了互联网的深入互动性,根据粉丝的留言情况来调整下一个预告片或剧照的内容及发布方式,而粉丝与粉丝之间又可以借由新媒体社交平台形成“互为推销”的效果,这无疑是一种较之传统的发通稿、投硬广更为便捷有效的营销模式。

此外,互联网时代的粉丝经济还使得电影产业在很多环节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碎片化、矩阵化是其显著特征。例如以往的中国电影能够生产的电影周边产品形式单一,销售渠道也非常狭窄,销量自然也不高,而如今《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可以定制一款充电宝在网上热卖,《后会无期》也可以单独从影片拍摄日记的角度出一本书并且照样畅销,撇开文本的艺术价值不谈,产业模式并不是见仁见智的评论对象,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表现。

诚然,唯票房论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导向,无底线地谄媚粉丝,确实可能会导致电影的整体质量不保,正如娄烨所说的那样,中国电影市场目前的辉煌,完全是由于电影人们在追赶观众的潮流,而不是引领观众的潮流。然而,娱乐圈其实从来就是“无粉丝不经济”,“粉丝电影”的出现至少从某种侧面印证了当下中国观众的消费实力,“粉丝经济”则恰恰要求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实力。电影产业不该故作高冷地敌视粉丝的力量,而是要从内容上着手,为粉丝提供更有质感的产品,如此,才是中国电影市场真正的发展之道。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