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今年1月6日艺恩发布的《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力研究报告》可以看出,我们的电影观众的主力军依旧是19~30岁人群,较去年比例变化不大,而31~40岁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中国电影观众知识文化程度上来看,大学本科及大专占据了绝大多部分的比例:一切数据表示中国电影文化消费正在由年轻高知白领所引领着。
中国电影市场近些年一直是属于年轻人的,中国的年轻人也愿意支付一笔费用用于自身的文化娱乐消费——当然这也与影片本身针对的目标观众人群有关。现在第五代导演虽然名声还在,但是吸金能力甚至不如很多初出茅庐的新导演。中国电影观众的年轻化对于电影的类型、审美以及营销方式等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首先我们从类型上来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年轻人喜爱的科幻类型我们是缺失的(大家可以在历史文章中查找《中国科幻电影的难题与出路》),而喜剧、爱情和动作片类型成为中国电影最能赚钱的类型,2014年数据体现也是如此,中国TOP30的国产电影,这三种类型占据接近70%的比例。除了动作片,喜剧、爱情电影往往是小成本电影,所以在中国国产片市场也往往会出现大片不如小片卖座的格局。在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环境里,只有大片是不正常的,只有小片卖座同样不正常。不过也怪不得观众,回顾整个2014年,中国生产的大片多数不尽如人意,除了年底贺岁档的《智取威虎山》口碑票房双丰收之外,其余几乎都是全军覆没的惨状。而如上文所提,现在观众年轻且文化程度优秀,这批人有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只想靠大场面就获得票房是对这样一批年轻观众智商的挑战,最后自然也没有什么好结果,更何况场面大多也就是网页游戏的水准。这样的情况是值得反思的,作为高成本电影,风险原本就会更大,然而大片质量出其的差就显得非常不正常。而这样的恶性循环只会让国产大片慢慢绝迹,造成高成本电影被好莱坞全面掠夺的尴尬场面。
青春题材的红火也是年轻人占据市场所带来的直接表现。2014年,两部青春怀旧电影《同桌的你》和《匆匆那年》的大卖,印证了这个类型在目前国内,影片质量很低的情况下依旧可以获得相当丰厚的盈利。不过,这样大卖的背后也说明了这个类型虽然票房表现优异,但是被开发的程度依旧不够。今年大家叫的出口的也就这么两部青春怀旧电影。这就好比菜市场所有人都爱吃白菜,也愿意买,可是白菜就我这一家有,虽然菜长得畸形,但是也算能吃,结果大家还是纷纷购买。解决这个类型电影的质量问题,就需要开发出更多的同类型电影,形成差异化。观众有的选择,口碑就会慢慢成为市场的导向。不过光线也很聪明,它懂得电影烂不要紧的道理,关键是要“稀缺”,不着急圈钱,但是一圈就要很多。
而观众的低龄化则带来另一种形式电影的红火,就是“粉丝电影”。这一类电影以《小时代》系列为代表,特点往往是口碑两极化,爱的人不容别人侵犯这个电影,恨的人用尽一切狠毒的词语,总之很少有人很客观的看待它,但是不管爱的人恨的人都要去看,使得票房成绩相当不错。实际上根据艺恩发布会上的数据表明,《小时代3》30~39岁的观众也占据了23%的比例,说明这种电影并不全是所谓“脑残粉”去看的。在《小时代1》的时候,电影票房是符合口碑走势的,即虽然第一周票房很高,但是一周后票房急转直下。但是《小时代》系列的后两部似乎电影票房后期走势也可以保持平稳(而首周也依旧非常高),这说明这个电影成为了一种娱乐现象,或者可以称之为“视觉奇观”。这样的娱乐现象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下的产物:目前中国高速发展,观众生活压力很大,不管喜欢这个电影与否,热爱或者谩骂都可以从中获得放松。《小时代3》超过5亿的票房已经绝对超出了“粉丝”们的消费能力,其实更是年轻大众的一种从众消费或者娱乐消费。
而另一种在市场里显得有些异样的《亲爱的》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说明了中国观众并不是只热衷于表面化的娱乐,文化层面的消费也是被大家所接受的,这也是由观众优秀的文化层次决定。《亲爱的》虽然有人气巨星黄渤加盟,但是整部电影完全与娱乐不搭边,是一部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电影。在观众需要放松的十一档上映,又面对《心花路放》和《痞子英雄2》的电影竞争(黄渤自己的相爱相杀),还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这样的电影对于有社会责任感的电影人也是一针强心剂,2015年类似题材的电影《失孤》也会上映——虽然中国电影整体娱乐化严重,烂片当道,但是对于这样的影片可以获得盈利,依然是需要感谢观众。想要做艺术,或者反映社会的电影人不要先去抱怨这个电影圈子多么浮躁或娱乐,自己先做出像样的电影,并且知道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年轻人自然可以接受。
刚刚既然提到了“合理的方式表达”,那么必须提两部曲高和寡的电影,《黄金时代》和《一步之遥》。我们不能用这两部电影的口碑,或者是市场远低于预期的表现来否定观众没文化,只爱看烂片。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是创作者自我意识过于浓烈造成的。自我意识常常是创造者实现电影媒介通达运用的障碍。对于创造者而言,极大程度地压抑自我意识,并运用电影媒介成就一次多数观众全方位的交流,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和挑战的事情。因为沉溺于自我的创造者没办法和观众达成真正的沟通与交流。直接表现为大多数观众表示看不懂某一部电影。接下来的另一个境遇是,创作者愤而质疑观众的审美品位和理解能力,以及票房数字作为标尺的合理性。尽管票房数字是一个综合因素造就的,比如宣发和排片,然而它还是最可以代表观众群体对观影体验满意度和认知度的。说白了,观众看一部电影类似和导演聊天,聊得投机与否。
然后是年轻观众群体对于营销的改变。这里改变最大的就是互联网的强势介入,尤其是新媒体营销的逐渐成型。根据艺恩发布的《2014年中国电影影响力》报告指出,中国2014年的电影营销费用达到了36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较去年增长24%。营销手段也逐渐进入多元化时代:视频营销、整合营销、大数据营销、跨IP营销、移动营销等新模式层出不穷,将电影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商业价值最大化。但是这些营销手段都离不开互联网作为依托。互联网对于当代年轻人是尤其重要的,甚至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数码营销方式在现在显得由其重要。
举例子来说,2014年营销方式过于传统而触礁的大片《太平轮》就是负面典型。片方的营销方式几乎还停留在《赤壁》的阶段,主要依托传统营销方式,并对于影片卡斯阵容过于自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电影的惨败。而相较最近刚刚成为第三部破亿的国产动画电影《十万个冷笑话》,则在片方根本没有花钱做硬广的情况下,主要通过新媒体(微信和微博)为主要宣传平台,稳扎稳打,在《智取威虎山》余热仍足的情况下取得佳绩。
在文章最后算是半个题外话,我要捧一个电影就是《归来》。在这个电影未立项就必须针对年轻人拍电影的年代里,张艺谋有这样的勇气拍一部完全不讨巧的作品,也为年纪稍长的人提供了观影选择。在这个观众口味越来越重的年代里,类似这样的作品被影院里的年轻人反感得很严重,但是还是有那么一批电影这么坚持平淡的摊开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