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票房 / 正文

盘点: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的15个关键词

文艺片遇冷新导演吃香 A股市场掀并购潮互联网全面侵入

2014年已经成为故事,这一年的电影行业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有些故事在一时间虽甚嚣尘上,但也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来源丨剧角映画

作者丨梁祎婧   Snow雪子

编辑丨徐珂   夏宇

如希望转载,请联系剧角并取得授权

2014年已经成为故事,这一年的电影行业也有很多有趣的事。

有些故事在一时间虽甚嚣尘上,但也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有些故事虽然不为人知,蓦然回首时,却发现它值得被我们铭记。

那么就跟剧角君用15个关键词,回顾一下2014年的电影行业,看看有哪些事我们不该忘却。

▎“最”档期

2014年我们同时看到了破纪录和哑火两种档期情况。春节档就是破纪录的典型:全国票房、观影人次和放映场次均创下历史新高。然而,五一档五年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圣诞档的萎靡也令2014年全年票房过300亿成为了“一步之遥”。

首先,进击的各种档期让“最”档期不再只是传统的暑期和圣诞档。在市场容量扩张到足够支撑的前提下,片方和影院终端借营销之势“订制”打造各种新兴档期,比如光棍节档;国家休假政策调整给了诸如中秋档等档期新的加持;三四线城市的影院建设也为今年春季档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其次,档期与票房是否成正比还是要看影片本身。一方面,档期确实因为节假日的经济流量和情绪渲染为影片提供了加成的部分。另一方面,身处档期内的电影若本身成色不高或者与档期不符,最终还是无法利用档期。典型的例子就是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对比《私人订制》。今年的《爸爸去哪儿》是利用春节合家欢的大赢家。五一档的《冰封》无论放在哪个档期都不可能有所突破,但是《心花路放》贺岁档上映也会火爆。

▎“文艺片”并未崛起

年初的时候,很多人认为2014可能是中国“文艺片元年”。经过一年,我们看到《黄金时代》最终票房只是稍过五千万元;《推拿》只有一千多万元。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归来》的近三亿票房和《白日焰火》的过亿。

这样的市场一方面展示了“文艺大片”,也就是商业片规模的文艺片,在市场上有立足的机会,但是如果文艺内核太过违背市场,无论宣传还是口碑都难改小众命运。另一方面更多的案例也继续印证“文艺小片”还是完全没有任何机会。

不过,由于今年大导演对文艺类型的回归和上映影片的高关注度,使得文艺片这个类型再次进入主流视野并引起对于生存状态的讨论。而国家和民间资本及精力的同时注入(比如政府铺贴、华夏重映经典电影,中影筹建艺术院线,以及百老汇、后窗放映的运营等),则是逐步为今后的文艺片市场持续做铺垫。

▎“新”导演高票房

在今年票房超过4亿的国产片当中,新导演占了近半壁江山。其中有陈思诚的《北京爱情故事》、韩寒的《后会无期》、邓超的《分手大师》,以及仍然算新导演的郭敬明《小时代3》。

其实2013年就已经呈现了这个趋势,《致青春》和《北京遇上西雅图》都是讨论已久的例子。其实在第六代导演过后,“代”的这个概念已然模糊。整体大环境的改变,比如数字化拍摄成本的下降和热钱的涌入,粉丝效应的涌现和幕后推手的出击,都给具备明星气质的新导演一举成名的机会。另外,纷纷涌现的中小资本影视公司,也会挑选有潜力的新导演挑起大片的大梁。

▎并购

今年,行业内外资本疯狂向影视公司靠拢,影视行业并购案平均6天一起,成为A股市场一大亮点。华谊并购游戏公司银汉;光线收购动画公司蓝弧文化及游戏公司热锋网络等并购案例,显现出影视公司进行产业上下游整合,打造传媒集团的宏伟愿景。泰亚股份、熊猫烟花、禾盛新材、中科云网等众多产业外企业也开始争抢影视公司这一香饽饽,为自身完成传统行业转型铺路。

影视行业较传统行业估值偏高,并购能提高企业自身业务多元性并带来新的利益增长点,使上市公司股价飙升,但无论是行业内企业还是行业外资本,并购只是开始,整合才是关键。影视企业如何通过并购实现新公司与原有业务的无缝对接提升业务协同作用,产业外企业如何借助并购实现业务转型提升产业价值链,都是并购之后面临的现实问题。

▎IP整合

2014年,IP(Intellectual Property)强势进驻影视工作者视野。文学、电影、游戏、动漫、电视等领域的优秀作品,因其高度的互通性,被各大公司引入泛娱乐化产业布局,在用户、流量、渠道等方面进行深度转化。

由人气小说改编的系列电影《小时代》以13亿+的票房在国产系列电影中独占鳌头;《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魁拔3》、《十万个冷笑话》等由动漫改编的大电影,在“合家欢”“游戏用户”“二次元”的用户定位中不断探索;5天拍摄完成的大电影《爸爸去哪儿》,以7亿票房刷新了人们对电影类型的想象力。

IP的多元化整合,使电影产业进入生态重塑时代,一方面加速了聚拢用户的速度和效果,提升产品价值;另一方面对再加工IP产品价值的挖掘、培育和拓展提出了挑战。如何增强原有用户粘性?如何克服电影消费方式与原IP消费方式的不同?以腾讯、优土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大举进入,提高了IP购买的的准入门槛。在资源、资金紧缺的压力下,也促使行业内其他公司主动增强及提升原创IP的水平。

▎院线第一股

2014年初,万达院线从上海电影、中国电影、金逸影视等院线中脱颖而出,上会审核通过进入上市倒计时,即将成为A股“院线第一股”。2009年至2013年,万达院线年票房收入、市场份额、观影人次连续5年均位列全国院线第一名,上市后将进一步强化国内院线原本“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彻底的寡头垄断。

对影院终端的占领是院线致胜的不二法宝,万达院线此次募集的16亿元资金将用于影院建设,在全国43 个城市新建50家影院,上市无疑会加速万达的扩张,提高其院线的城市覆盖率,最终形成在电影放映端的绝对市场控制力。此番举措也许还会引发新一轮的院线扩张竞赛,中小院线将遭排挤,引发行业洗牌。若上市成功,万达院线有望超过华谊和光线,成为文化传媒第一股。

▎互联网资本

2014年,原本只在电影发行环节助力宣传的互联网企业并没有停留在产业下游,而是进一步渗透产业链上端,全面操控整个电影产业。随着阿里巴巴全资收购文化中国并改名为阿里影视,腾讯增资华谊并宣布成立“腾讯电影+”影视业务平台,百度认购华策影视10亿元股份,爱奇艺、优酷土豆纷纷成立影视公司……互联网领头羊已全面占领影视行业上下游,开启影视产业格局的颠覆之旅。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