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BAT皆入局电影产业 乐视阿里谁将领跑?

在巨头并起的年代,随着BAT的入局,电影产业拥抱互联网,不再只是乐视影业一家孤独的呐喊,无论是光线联合优酷土豆,还是华谊声称要大举进军互联网,传统影业走向互联网进程已经全面启动。

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大盘再创新高,数据显示,2014年总票房收入达296亿,其中国产片票房达162亿。票房高增长之下,华谊、光线、乐视、博纳、万达五家一线民营影业瓜分了总票房的58%。在巨头并起的年代,随着BAT的入局,电影产业拥抱互联网,不再只是乐视影业一家孤独的呐喊,无论是光线联合优酷土豆,还是华谊声称要大举进军互联网,传统影业走向互联网进程已经全面启动。

仅从2014年的票房收入上看,BAT的影业公司并不足以与传统影业相比。更重要的是,BAT作为新入局者,暂时还难以独立完成投、研、制、宣、发、放的产业全过程,在2015年恐怕仍将更多地与传统影业合作。

华谊和博纳继续力推类型片,乐视影业正在高举用户核心、分众营销的大旗,阿里影业意图将电商强势植入电影产业,这些举措是否将改变产业发展进程。2015年互联网电影产业谁将继续领跑?或许乐视影业和阿里影业有望从不同角度带动产业的持续变革。

做大受众蛋糕 才是产业引领者

除了华谊不幸遭遇“小年”票房低于去年之外,民营影业第一阵营的电影公司,其中博纳、乐视、万达票房较去年都有了大幅增长,乐视更是保持了3年每年近120%的票房高速增长。

艺恩咨询统计数据显示,以国产片票房计,2013年票房前三的民营影业是华谊、光线、乐视,2014年前三的民营影业是博纳、光线、乐视。两年间,华谊和博纳各有一次排在第一,却也有一次遭遇滑铁卢,两家民营影业的“大小年”现象都颇为明显,这正是与华谊、博纳两家公司重点专注于类型片的制作发行密不可分。优质的类型片一直以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为特点,一旦投资失利,业绩则难以稳定。

相对而言,光线、乐视的增长得益于目标受众从大众转化为分众。特别是乐视在2014年所践行的“分众心智营销”战略几乎覆盖了5-45岁的观影人群,吸引到很多没有观影习惯的受众走进电影院,对于电影产业把蛋糕做大具有开拓性的深远意义。

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新增影院1015家,新增银幕5397块,日均增长15块银幕,银幕数量的扩张是电影票房扩张的重要原因。不过,由于国内商业地产形势疲软,银幕数量的增长潜力有限,未来对票房增长的贡献度将会下滑。最有效的手段将是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提高上座率。

光线影业近年开始挖掘“怀旧片”的潜力,开始深度进入这一领域,几乎国内的各类怀旧片都有所染指。由于此类影片票房持续火热,在今年收获了《匆匆那年》的成功之后,光线的票房看好并不意外。

乐视影业2013年票房10.5亿,2014年票房猛增至近24亿。如果从单部大片对票房的贡献来看,乐视影业2014年不再像2013年那样,仅靠两部《小时代》就获得近八成票房。其通过分众营销的方式,电影在服务人群的广度上,有了新的突破。乐视去年推出的《熊出没之夺宝熊兵》专注于家庭观影人群, 《小时代3》平均观影年龄20.3岁;《老男孩之猛龙过江》聚焦25-35岁男性“屌丝”观众;《归来》则针对35-55岁的成熟观众,在观影人群年龄的上限与下限上,乐视影业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这可谓是一种做大蛋糕的市场模式。

以乐视和光线两家企业为例,按照平均票价每张30元计算,乐视影业去年票房23.8亿元,约合8000万/人次观看乐视出品的电影。而光线影业去年票房31.9亿,可推算出约有1.1亿人/次观看光线影业出品的电影。由于光线去年的《怒放之青春再见》、《同桌的你》、《我就是我》、《匆匆那年》等票房的主力影片都可归类于怀旧片,观众年龄层次大约在18-28岁之间。但是一般受众人均观影次数有限(中国2014年人均观影次数约为1次,美国约为3.8次),即使继续挖掘青春片,观影人次的增长将较为有限。相反,像乐视这样在全年龄段观影群体中进行布局,每个年龄段的观影人次的增长潜力较大。

对于推动产业增长而言,做大蛋糕无疑是一种让所有电影公司都受益的行为。对于做大蛋糕者本身,也有望抢占发展先机。

互联网联姻电影产业 融合越紧密越有优势

2014年,可谓中国互联网电影产业元年。

除了民营影业公司数量继续增长之外,互联网行业的大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BAT)先后投向电影行业,可谓震撼行业的大事。2014年3月,阿里巴巴收购香港上市企业文化中国,并将其改名为阿里影业,聘请中影集团前副总裁张强任阿里影业CEO。不久之后,百度旗下爱奇艺宣布进军“网络大电影”,年底百度更是成立了自己的电影事业部。腾讯互动娱乐则在9月份宣布以优质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影视业务平台“腾讯电影+”正式成立。

如果仅仅对比票房数量,无论是BAT还是优酷土豆旗下的合一影业,都无法和传统影业公司相抗衡。但如果仅以票房论成败,乐视影业一开始也票房平平。BAT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虽然入局,但要在电影行业短期内实现飞跃式发展,难度将非常大。电影产业作为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它的生产本身具有相当的门槛,并非仅从传统影业礼聘一两位大佬就可以完成电影的全流程。因此,合一影业选择与光线深度合作,百度则在押宝《黄金时代》时遭遇滑铁卢。相反,无论是乐视影业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搞分众传播,还是光线影业深挖怀旧片市场,都是传统影业对互联网用户需求把握的成功案例。今年的数据显示,乐视影业无论是国产片总票房,还是票房转化率都排在行业第三,光线的几部白领电影则有了不错的收获。

有评论称,未来华谊、光线、博纳等传统影业,与BAT、合一等互联网影业将分道扬镳,将形成电影产业的两条路径。不过事实上,华谊、光线、博纳正在奋力向互联网掘金,BAT与合一则在向传统影业靠拢。互联网和传统电影产业并不会被拆散,而是将更紧密的结合,倒是一直在传统影业中被认为有点“标新立异”的乐视,现在做的产业布局,恐怕正是其它影业未来要走的路。

从拥有用户的角度上看传统影业根本难以与BAT抗衡,但如何在电影的投、研、制、宣、发、放的全流程中用好用户的数据,BAT还要向传统影业学习,而传统影业公司如果能抢先卡位,用好全网用户数据,在分众营销的大趋势中,将有更大的作为。 BAT中,对用户的消费习惯了解最为明确的,恐怕就是阿里,未来阿里在电影O2O中将有很大潜力,而乐视在用户分众,以及与乐视集团的生态配合上,将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2015年,阿里与乐视对互联网电影的变革与推动,将最有看点。

关键词: 产业 电影 乐视阿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