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扎堆而来的国产青春电影是否面临着过度消费?

“大陆制造”青春片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质,为什么观众特别偏爱国产青春片,他们在营销上有哪些秘诀,未来两年这股青春浪潮是唱衰还是看好?

青春这股风,最近刮得格外凶猛。2014年贺岁档,青春电影《匆匆那年》以4000万的成本收获5.7亿票房,力压同档期《太平轮(上)》、《一步之遥》等大片,成为这个平淡贺岁档期的最大黑马,并一举打入2014年国产片票房排行榜前10位。业界感慨,青春题材电影吸金能力惊人。

回顾国产青春片(为行文方便,特指中国大陆制作的青春电影)的票房爆发,还要从两年前说起。2013年4月26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下称《致青春》)上映,票房突破7亿元;2014年4月25日《同桌的你》上映,票房近4.6亿元。光线影业是《致青春》、《同桌的你》的投资方之一和发行方。当时在讨论《致青春》档期时,第一次把“五一”当做大档期去操作,并提出“五四青春日”的概念,2014年《同桌的你》延续了这个概念。最近,根据饶雪漫同名小说改编,苏有朋执导、光线出品的青春题材电影《左耳》宣布定档2015年4月30日,仍将继续牢牢占领“五一青春档”。

和其他类型国产影片一样,成功者总是少数,近两年也有不少沦为票房炮灰的青春片,黄晓明、陈乔恩主演的《激浪青春》票房232万元,歌手卢庚戌执导的《怒放之青春再见》票房106万、还有一些观众几乎闻所未闻的青春电影,在影院里上演了“一日游“,票房成绩相当惨淡,如《我的青春蜜友》票房仅56万,《毕业那年分手季》票房仅54万。

在2015年,又有一大波青春片来势汹汹,且大多改编自热门青春小说。最近,周迅监制、改编自安东尼作品的《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刚开完发布会,何炅执导的《栀子花开》已确定主演,黄晓明、杨幂主演的《何以笙箫默》正在热拍,改编自饶雪漫同名小说的《左耳》宣布定档,改编自冯唐小说的《万物生长》号称是“羊年开春,虎狼制作”,而赵真奎执导的改编自籽月的同名小说的《夏有乔木》,改编自刘同同名作品《谁的青春不迷茫》,也都在筹备的路上了。

“大陆制造”青春片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质,为什么观众特别偏爱国产青春片,他们在营销上有哪些秘诀,未来两年这股青春浪潮是唱衰还是看好?时光网记者采访多位业界人士,试图解码和预测青春片这股风。      

何为青春片?

在好莱坞类型片定义中,青春片(Teen film)的场景主要是“高中”,主角是12-17岁的中学生,观众范围主要是基于青少年或者年轻的成年人,内容涉及初恋、青春期焦虑、成年、叛逆、和父母冲突等,“性爱”这个元素是不可或缺的,它是青春期最大的“矛盾冲突”之一,它多数时候以轻松幽默的形式出现,如《美国派》。青春片还和喜剧、歌舞、科幻、恐怖等类型精彩杂糅在一起。

而在中国大陆,最近两年“青春片”一般主要以校园生活为背景,多以“过来人”的身份回望青春,回忆懵懂爱情,通过在中学、大学的对比中获得怀旧的怅然情感。

观众分析 90后女性成消费主力

青春片为何会如此受欢迎?《匆匆那年》导演张一白认为,这是由于国内电影观众群体发生非常明显的更迭换代,新的观影人群和观影习惯开始形成。随着电影主流消费人群年龄不断下降,“85后”进入职场偏爱“回忆”,“95后”在校大学生正经历青春,他们都是青春片的主要受众。刚好这批年轻观众赶上了以2002年院线制改革为标志的电影市场快速扩张。

“校园”可以说是当下年轻人最漫长、最重要的共同记忆。1998年中国大学普遍开始扩招,2005年至2014年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总数高达5800万人,而目前全国还有近2500万的在校大学生。据艺恩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核心观影人群中,“大学本科及大专”占比81%,“硕士及以上”占比10%,累计超过90%。正是这批“80后毕业生”和“90后在校生”,构成了中国最有活力的观影人群,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观众会有如此浓重的“校园情结”。

数据显示,25岁的女性观众是目前电影消费的主力人群。张一白分析,“1990年出生的人如今已经25岁了,她们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有独立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她们喜欢分享。25岁左右的男性观众喜欢吐槽,25岁的女性则喜欢成为意见领袖来推荐电影。”

张一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十年左右,电影观众会出现一次大的更迭换代。现在观众已经换了一拨人,它造成了电影审美趣味和美学观的巨大改变,传统的电影叙事方式正在面临着颠覆。”

《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分析青春片,“与偏科幻、动作风格的好莱坞青春片相比,国产青春片更多是在讲述校园的青春故事和走出校园的职场故事。20世纪的青春故事往往与民族和国家的革命、历史等宏大叙事联系起来,相比这些充满理想主义的电影叙述,当下的青春片很少涉及宏大主题,爱情、友情、竞争及背叛是他们的关注点。”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下的年轻人成长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和平年代,他们没有经历大振幅的社会变动,面对的最通常的问题是个人的“小悲欢”和“小离合”。正如《匆匆那年》中男主角陈寻为初恋方茴做出的最大牺牲,就是高考时主动放弃13分的大题,以求能上同一所大学,而毕业聚餐中方茴的痛哭流涕也是因为高考没有考好。当下的年轻人还没有真正变老,就已在唱着《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学生时代开始成为他们无限缅怀的人生段落。

有网友表示,《匆匆那年》的感人之处,可能是在倪妮饰演的方茴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迅分析,“这是因为观众从影片中认出了自己,但不是认识了自己。”他强调,“认出”和“认识”不是一个概念,商业片一定要让最多观众“认出”自己,“认出”很容易提供给观众情感宣泄功能。而艺术片要求“认识”自己,“艺术片会把内容挖深,这时候就会失去‘认出’的感觉。

在凡道资本创始合伙人王义之看来,电影有三种表述方式:一种是展望未来的,一种是回顾过去的,一种是阐述经验的。“在东亚文化里,人们特别容易回忆过去。而在院线制改革开始后一段花四溅里,青春类型片的供应严重不足,尤其是具备一定市场运作能力和票房号召力的影片,所以目前青春电影的出现是合理的。另外,近三年来随着影院扩张和票价降低,观众结构发生了变化,观众年龄层不断降低,造成青春片在当下有不错的成绩,这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王义之说。

张一白说,“我觉得三五年之后,一部电影通吃市场的可能性不大了,现在有一个词叫‘迎合观众’,我觉得不能用迎合这个词,而是所有的电影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未来会出现一批逐渐长大的中产阶级、成熟的白领人群可能需要更加‘成熟化’的电影,来表现中产阶级危机。也有一批刚刚毕业的,或还在上学的年轻人,他们则是青春片的忠实观众。”

内容分析 国产青春片:为什么那么像?

当下国产青春片几乎都诉诸单一的“怀旧”,上演一出“终将逝去的”校园爱情故事,不管是《致青春》中对90年代大学校园的追忆,还是《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对2000年前后中学校园的唯美展现,都试图用各种元素,唤起观众对过去青春年华的怀念

那么问题来了,都是大打“怀旧”牌,都是国产校园爱情故事,难免出现“撞车”,于是看到最后,观众总觉得电影有点眼熟,甚至“傻傻分不清楚”。我们以《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三部电影为例,看看有哪些细节,是一定会在这两年的国产青春片中出现的。

总而言之,因为故事套路相同,风格相似,时间背景也大同小异,国产青春片未来“撞车”的几率会越来越大。如此拍下去,观众难免产生腻烦心理,怎样设定会更加有新意,在考验着电影人的智慧。

日前,由何炅执导的青春片《栀子花开》确认由李易峰、张慧雯担任主演,网友“冷斯基”戏称,“何老师的电影拍成什么样我们都有心理准备,但有一件事情要答应我:不要让李易峰打胎啊。”

营销分析 话题营销 进校园 推歌曲

国产青春片作为一种"以小搏大”的类型片,在营销策略上逐渐探索出一条独特之路。无论是社交媒体上的全民话题营销,还是落地的校园推广,都是青春片推广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另外,借助主题曲来推广电影,这一手段虽然以前也有,但2014年的青春片显然在这方面下了更大功夫。

青春片在社交媒体上抢占先机非常重要。以《同桌的你》为例,虽然上映前不被看好,但它的网络媒体数据却表现不错,不论是百度搜索指数、微博微指数,还是购票渠道的“想看”标注数量,都远远领先于当年“五一档”的其他几部电影。

“要有大票房,就必须制造大话题,太小众了不行。”《同桌的你》制片人杜扬表示,“《同桌的你》这首歌已经传唱二十年了,我们在做调查的时候发现90后毕业生也唱《同桌的你》。于是我们以“同桌”为发力点,针对目标受众将话题扩大。电影在2014年4月底上映,但“寻找同桌”的话题在当年春节时就已经启动了,经过了几个月的发酵,观众逐渐形成了对‘同桌’这个话题的期待。”杜杨记得特别清楚,在快上映的时候,无意中走进一家超市闲逛,发现上货的小哥在小声唱《同桌的你》,她当时特别开心,“连这样的普通人都开始唱《同桌的你》了,可见营销已经做到了观众的心坎里,这个电影不火就奇怪了。”杜杨说。

张一白不仅是《匆匆那年》的导演,同样也是一位“产品经理”,他是精神作品的创造者,同时也要充满热情地面对消费者。“我们的营销有剧本、有节奏、有结构,饱含激情和热爱”,在张一白看来,“我们把每一次营销都当成一部新电影去创作。”

“微博话题榜”是张一白推广《匆匆那年》的利器。“匆匆那年·高考后第一件事”、“匆匆那年·高考后毕业照”、“匆匆那年·你的初恋”等20多个话题先后上线,充满代入感的话题引得公众不断“情绪蔓延”。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匆匆那年》几乎每天都有3至5个话题排进“微博话题榜”。同时,团队推出了多款预告片和歌曲短片,如《匆匆那年·喜欢版预告片》、《匆匆那年·同学会》,甚至在上映17天后还发布了一款冬至版宣传片,营销过程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好的物料会长腿”,一些极具话题性的物料,也会获得网友的主动传播。比如《同桌的你》曾放出的“重口味”海报达到了微博微指数的一个峰值,而“荷尔蒙”预告也获得了16.2万优酷播放量。有成功案例在前,《匆匆那年》同样做了不少的颇具创意的物料,适合在社交媒体上传播。

 案例分析 做青春片哪家强?光线影业

目前,国内票房成功的青春片《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背后都有光线影业的身影。解析光线影业的成功秘诀,发现有这样几点独到之处。

首先,从立项开始,光线就注重挑选有观众基础的IP作为剧本,今年对于青春小说版权的争抢,已到了竞争白热化的程度,光线在这方面动手很早。除了抢占IP,光线还有一招是“自产自销”,光线影业副总裁刘同,自己就是畅销书作家,在微博上拥有1500万粉丝,并且在大学生中有不小的号召力。刘同的作品《谁的青春不迷茫》,也将会改编成青春电影,目前已列入光线2015年片单中。

据了解,光线影业出品的电影,都会经过“剧本围读会”这个环节,公司所有工种的人都会围坐在一起,一句一句地研读剧本,分析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个“围读会”每次都有许多人参与,由于不少员工都是90后,分析思路也会更偏向大众,这样让剧本更容易被当下的电影观众喜欢。

在营销方面,除了常规的路演,“进校园”也是光线做好青春片的秘诀之一,他们会根据影片的体量,挑选10-20个城市的重点大学进行校园路演。不管是在校园里张贴海报,还是邀请影片主创们做交流讲座,或是组织学生看片,大学生的热情都非常高涨,反应热烈,对于助推影片票房有不少帮助。

此外,光线影业的另一法宝,便是不遗余力地推广电影主题曲。《致青春》、《匆匆那年》邀请到王菲演唱主题曲,几乎可以帮助影片锁定一两个亿的票房。《同桌的你》也邀请到胡夏(他刚好是光线的艺人)演唱同名主题曲、在大学校园里进行《同桌的你》大合唱活动等,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目标受众的参与度。

导演张一白觉得,《匆匆那年》这首歌不仅仅是营销的手段,也是对电影故事的提炼,是电影情感的浓缩,可以说也是电影内容的一部分。2013年,张一白的贺岁电影《越来越好之村晚》主题曲是陈奕迅演唱的《稳稳的幸福》,歌曲传唱度很高,但是由于歌曲跟电影内容没有太大相关性,电影票房并不理想。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因为王菲唱了主题曲,就觉得这个电影能卖好,内容还是最重要的。因为从《匆匆那年》来看,如果说营销起作用,它推动的也是第一个星期的票房,在这之后还是靠口碑,能到5.7亿的成绩,还是靠着观众对这个电影的喜欢。”张一白说。

他山之石 别人家的青春片怎么拍?

为什么别人的青春片,每一部都看起来很独特,但内地的青春片却看起来那么像呢?

李迅认为,这是因为海外的青春片发展时间长,类型丰富。青春片不算是一个单独的片种,它会和其他元素结合,当一种类型获得市场成功的时候,就会有人不断复制。

中国大陆的类型电影还不够发达,在类型的嫁接、混搭、杂糅的过程中缺乏成功的经典案例,如果没有大家也都不敢尝试新的类型,为了保证稳妥,就会复制以往成功的类型案例。李迅曾经接触到的许多公司的项目,原小说的内容都是很丰富的,不仅仅有校园爱情,还包括对学校,对教育,对人生方方面面的思考。但由于考虑到审查以及商业性的原因,大多数内地青春片还是会选择“怀旧”加“爱情”的老路。

不过,青春片走到今天,已冲破了很多审查的禁忌,这在几年前甚至是很难想象的。过去国内青春类型片供应严重不足,这和不少电影人讳莫如深的电影审查,也有很大关系。过去,由媒体总结的电影审查不成文的规定是,“不得出现中学生恋爱,早恋不许成功;大学生恋爱需保证尺度;结婚、生子等必须出现在大学毕业以后”等等。

但是,近年来这些“标准”已经逐渐被突破了,比如《同桌的你》渗透了一小段男女主角在初中、高中恋情、《匆匆那年》里主人公在中学恋爱的戏份已经长达几十分钟,但仍是回忆的一部分。《北京爱情故事》、《初恋未满》等电影中,也都出现了正面积极的描写高中生恋爱的剧情,并没有以批判或反对的视角对待。《青春派》更是出现高考学生(男主角居然)向女生表白的场景,当然片中他最终没考上大学(算是早恋弊端的呈现?),主体故事发生在他复读期间。

由此可见,在目前的社会氛围下,电影中较为纯洁和纯粹的“高中生恋爱”,渐渐开始成为可以接受的审查尺度。不过这也不代表其允许所有“高中生恋爱”的情形出现,比如:“高中生未婚先孕”等情节,仍不被我国主流价值观接受,如对此情节故意强调,便会出现无法审查通过的风险。所以,像《朱诺》这种青春片,在中国很有可能无法通过审查。

前瞻未来 青春片是否面临过度消费?

以往,青春片通常属于中小成本影片,并不算最热门的电影类型。但从2015年开始,青春片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粗略数数,竟有数十部之多。如今,争抢知名IP,邀请明星作为导演监制,再搭配“小鲜肉”演员,开始成为了青春片的新潮流。

改编自安东尼作品的《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请来周迅作为监制,男主角是国内新锐男模刘畅。《栀子花开》由何炅执导,黄磊作为监制,由李易峰、新晋“谋女郎”张慧雯担任主演。改编自饶雪漫同名小说的《左耳》由苏有朋执导,欧豪、杨洋、胡夏、段博文主演。改编自明晓溪作品的《泡沫之夏》邀请刘嘉玲作为监制,张予曦扮演女主角尹夏沫。

业内人士分析,以热门青春小说或知名歌曲改编剧本,使青春片更容易有受众基础。明星跨界成为监制、导演,给电影带来了更高的关注度,而明星们通常在影视圈拥有不少资源,这也让电影拍摄变得更加容易。“小鲜肉”等年轻演员的加入,让电影拥有更鲜活的青春气息。

2015年,如此多的青春电影上马,是否会出现盲目跟风和过度消费的问题?伯乐营销CEO张文伯分析:“如果在市场的范畴内去看,需要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是品类的概念,一个是品牌的概念。在成熟的市场中,不管是做手机也好,做电影也好,首先应该有自己成熟的类型,每一个类型里面是有共通之处的,无论是做青春片、爱情片、还是动作片、剧情片,我们在这个品类之下再去做品牌,品牌体现的是具体产品的差异性和竞争力。”

张文伯补充说,“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跟风’的结果可能有助于一个新类型电影的成熟。比如《匆匆那年》,之前有《致青春》和《同桌的你》上映,甚至《中国合伙人》里也有很多青春的元素。恰恰是因为有了这些成功的电影在前,青春片开始成为一个新的类型被观众们认可,所以《匆匆那年》才更容易成功。”

万达影业项目开发中心副总经理陈洪伟表示,“所谓跟风,其实换句话解释就是你要跟着这大势走。如果对趋势有判断的话,这不属于‘跟风’,‘跟风’其实前面还要加上两个字叫‘盲目’,这才是问题所在。”

提到青春片是否会面临“过度消费”,杜扬认为,“‘一定会’,但这是有条件的,要是今天做一个《同桌的你》,明天做一个《同桌的他》,今天做一个《匆匆那年》,明天做一个《匆匆这年》,那观众肯定就看腻了。但是如果要能找出其他的新的话题点,或者新的故事,未来的青春片还是能够延续的。青春话题里可以衍生出来的关键词很多,它消费的是群体回忆,但每个导演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切入点,胜出的一定是满怀最真挚情感的人。”

在张一白看来,青春片的爆发是对历史的补偿,80后、90后在成长过程缺乏影像记录,如今这批人长大了,又拥有巨大消费能力,愿意在影院里获得“共鸣和感动”,消费需求和市场空缺造成了青春片火爆的局面。

张一白说,“这就是一个市场现象,市场就是追涨不追跌的。如果从类型片的角度看,青春片并不算多,几年下来成功的菜五六部,和武侠、古装等其他类型片相比,远远不够。我自己觉得,青春片这股浪潮还得持续好几年,在大量的投资过程当中,肯定会有很多的折损,但也会有那么两三部不错的片子能成功,这两三部成功的片子,又会在下一年带动更多的人来投资。”

没有人会永远18岁,但是永远会有人18岁,青春片这股风,看来还要继续刮下去。

关键词: 国产 青春 消费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