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影视圈的朋友说新公司准备大力发展制片,问是否有合适的项目推荐。刚巧另一位相熟的导演有个不错的类型片剧本,于是顺手介绍了过去。本想应是各取所需的合作,不料过了一阵影视公司的熟人回复说,觉得本子稍显“传统”,“我们想找那些针对年轻观众的项目,最好能有潜力做系列,比如网络小说改编之类”。笔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人家想找的压根不是剧本,而是IP。
眼下在影视圈,“IP”可说是最热门的新词之一。如今你的项目要套不上个IP,好像都有点拿不出手了。对于有意进军影视内容者,当前最好的方式似乎也就是买上一堆小说改编权——IP在手,面对投资人也就有了喊价的底气。于是乎,近来国内围绕影视改编的版权交易也是骤然火热,行情一路看涨。
在笔者看来,当前影视行业的这股IP热,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受中国电影增势吸引而大量涌入的各类资本。理由很简单:相比平地起楼的纯原创,改编IP在内容素材、受众积累、市场开发等方面更有基础,因此其在理论上能更快见效,账面上看似乎也是更安全的投资选择。
在欧美等成熟电影产业,主流商业电影确以改编小说、动漫、游戏等既有IP为主。然而在国内,这招能否立时奏效得打个问号。实际上,文学改编曾是中国电影的一条主流大道,如“第五代”起家时的作品基本都是小说改编,但其随后却更多转向了原创,其中除了导演自身的原因,或许也是因为国内缺少适合电影改编的成熟文本。小说尚且如此,其他种类的IP更不用说。这个问题涉及到电影、出版等相关行业各自的产业化进展,及其之间沟通、互动经验和机制的进一步深入,换言之,需要时间。
当然,长远来看IP改编确是趋势。就当前的情况而言,笔者觉得更令人担忧的还是这股IP热幕后的某些动因。
说到底,《指环王》的成功并非单纯源于选对了IP,更多还是因为电影本身的出众,而这需要的远不只金钱。但这一点当前在国内却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投资人的急功近利也逐渐传递到行业内部。对于中间经手的制片人而言,当前IP改编无疑比原创型项目更容易包装和推销,因此也更容易“挣快钱”。前一阵业内外热议的电影《三体》就是一例。其原著中的出众之处,恰恰很难为电影呈现,即便放到好莱坞,这样的项目也需多年的精心酝酿。然而在资本的大力驱动下,该项目却组建了一支草根团队仓促上马,还号称明年即将上映……
急功近利,结果往往是欲速不达。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当前的IP热非但没有解决项目前期创作的难题,其商业逻辑似乎却反而加剧了剧本创作的不足——以往可能便宜得近乎白送的改编权,如今搞不好得花个几十几百万元,项目前期成本暴涨,哪还有钱花在改编剧本上?再说了,如果目的只是为了找到下轮投资的话,如今只要IP在手似乎也已足够,又何必对剧本精工细作?反正只要更多商业利益如滚雪球一般被绑定,电影就一定能够拍出来。
这样的情况当前在国内也着实不少。之前听闻好莱坞某知名电影的中国翻拍版拿到了一家备受瞩目的新公司的投资,开拍在即。但有知情人告诉笔者,该片剧本基本就是把美国原版“翻译”了一遍,“估计导演会再加点本土化的元素”……看似荒诞,但是相比老老实实的原创,这样的项目如今就是更容易找到投资开拍。
然而,电影拍出来之后又会如何,那就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