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莱特用十二年记录了时光划过一个德州男孩一家的印记,带我们走到大家分道扬镳,不同的时光在不同的人面前展开的凄然景象,然后戛然而止。
美国的好朋友看完《少年时代》后说:“我很惊讶到现在才有人拍出这样一部电影。”
理查德•林克莱特用了12年的时间,在39天里拍完了《少年时代》(Boyhood)。他每年从制作公司拿一小笔钱,每个夏天抽几天时间(因为小演员们只有暑假才比较空)带领同一拨人马拍这部电影,坚持不辍。于是我们得以在屏幕前看到妈妈奥利维亚瘦了又胖,姐姐萨曼莎从小时候的臭美“小大人”长成交了个酷男朋友的大学生,弟弟梅森从傻乎乎的小屁孩变成爱艺术不爱运动,拿忧郁当与世界交流方式的大男孩,爸爸老梅森则终于与人生和解,说着“人生很贵,你得学会负责任”,卖掉拉风的GTO换了一辆SUV,与第二任妻子从头开始养育一个孩子。
一部电影即便又长又琐碎还没有戏剧性(《少年时代》有166分钟),也不一定意味着恹恹无趣,《少年时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更妙的是,作为中国人的我们,竟会觉得这样一个德州如此亲切。变化很熟悉——自《Yellow》开始贯穿整部影片的一首首“时代金曲”,从掌机到苹果,从小布什到奥巴马,每一次变迁我们都经历,尽管无法全部感同身受。不变之处也令人心安——美国小城永远不变的朴素街景,没被时间打扰的安静惬意的外婆家和爷爷奶奶家,以及爸爸妈妈各自交往许久一直在身边的老朋友们。
在十二年的时间里,大人们优雅地老去,小朋友们往好的方向长大。无论是宿醉以后疲惫的萨曼莎,还是刚进大学就把自己弄得成熟过头的梅森,都亲切得像美国本科宿舍常见的小屁孩——觉得自己很酷,朋友们也酷,唯独人生望不到尽头也辨不清真谛。就像影片最后梅森的朋友们在山谷的夕阳下大喊:“那么多时间在我们面前展开”,巨大的希望和巨大的空虚同时袭来,令人不知所措。
在这一刻同样不知所措的,还有观影的我们。
时间是一件吊诡的事情。你若盯着它看,那么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并没有什么区别,总归不会一夜老去。然而人生中有那么多里程碑,还有无时不刻不在提醒你时间存在的钟表。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告诉你,生命每一秒都在逝去。如果不去想当然可以,但若不幸想多了,很可能会像《喧哗与骚动》里的昆汀,最终砸烂了手表。
所以,把十二年的时光浓缩在短短160余分钟,就像翻阅一本家庭相册,虽然看到的都是好时光,背后却是触目惊心的流走的人生,需要坚强的心脏应对。
林克莱特还算手下留情,并没有拍事情是怎么变坏的。比如妈妈和爸爸为什么最终没有走到一起,比如她和两任丈夫感情的崩坏,比如梅森和第一个认真交往的女友的感情之薄脆,比如音乐人爸爸到底走过多少挫折,才成为一个还在写歌却安稳的保险公司职员。林克莱特也好心地把他们人生中可能出现的糟糕事情隔绝在了梅森的18岁毕业典礼之后,比如他的天赋大概不足以让他成为好的艺术家,以及更重要的,“比高中好太多的大学”之后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人生。
很感谢他这样的拍法。难以预测的人生之不易我们都心知肚明,能翻阅一本十二年的家庭相册,认真跟着片中人走过一段相对美好的人生,很珍贵。
回到“那么多时间在我们面前展开”。时间真正残酷的地方在于,真正的好时光很可能只有那么一段,并且一去不复返。没有人会忘记影片最后梅森兴冲冲地准备离家时妈妈情绪失控,哭着说:“离婚,搬家,拿学位,送你们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然后呢,就是我的葬礼了么,我以为会有更多,但其实根本不会。”
梅森说过,妈妈其实和我一样困惑,她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也问过爸爸:“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当然是没有答案,奶奶送给他的红字版圣经里也没有。
跟着惯性生活下去,带着期许生活下去,也许并不差,但总有一天会走到迷茫之地。梅森在大学如愿遇到合拍的室友,到了宿舍放下行李就被拉去爬山,正是一年前他向往过的自由又有好人相伴的理想生活。然而很有可能,终有一天他会和妈妈一样,花半生换一座大房子,把很多东西抓在手里,然后在某一刻决定全部放弃,搬回小公寓写写书,“做个修女妈妈”,单刀赴会与时间的交锋。或者和爸爸一样,放弃追索,也写歌,但重要的是不要多想,把手表砸碎,过好当下。
林克莱特用十二年记录了时光划过一个德州男孩一家的印记,带我们走到大家分道扬镳,不同的时光在不同的人面前展开的凄然景象,然后戛然而止。有人说,希望林克莱特干脆拍下去,拍个三部曲,让梅森至少走到中年,多好。私心以为还是不拍的好。大学之后的人生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如果说人生真有里程碑的话,校园和社会的界碑应该是最大的一座。在这之后,挣扎也好,湮灭也好,没有青春来拉一把,看的人大概真的会被巨大的时间打倒。除非,林克莱特想清楚了“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