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统计的《2014年度电影产业报告》显示,2014年度全国上映新片278部,总票房296.39亿元,较前年增长33%。井喷!其中尤以乐视、合一、爱奇艺和腾讯为首的四家互联网电影公司异军突起,一举拿下总票房中19.12%,让传统从业者大跌眼镜。
与此同时,互联网新词一个接一个冲击着电影市场。“大数据”、“社交需求”、“电商”、“分屏”、“弹幕”、“众筹”等等,几乎以每月一个新词的速度刷新着电影业的评论语境。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聂伟说:“以前老说中国电影要向西方发达的电影工业学习,在‘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终于有机会和西方国家直面同样的问题。有经验要借鉴,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电影从业人员在互联网的撬动下看到的现实是,制片渠道正以各自的方式,开始了寻找新爆发点的征程。
场景之变:从“幕味”到“屏味”
有影评人戏称,2014年的中国电影,是“乱拳打死老师傅”之年。享誉多年的知名导演并未赢得票房长红,反倒是初执导筒的新锐赚得盆满钵满。影片《后会无期》票房达6.5亿元,《小时代3》揽下5.2亿元,依靠众筹的动画电影《十万个冷笑话》也收获了过亿的票房。粉丝电影、粉丝经济之说,甚嚣尘上。
这类现象的背后,正凸显了电影的媒介敏感性。
“电影从诞生之初,就是跨媒体的产品,融合了诗歌、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门类。Movie,可以按谐音翻成‘幕味’,就是银幕的味道。”聂伟说,传统时代的电影,将艺术从高雅的圣坛拉进了广场,拆去了剧院的墙,能够用可复制的方式观看。
而在互联网面前,“幕味”走向了“屏味”。所谓“屏味”,指分屏观看。同一部电影,既包括院线样态,也可能有有线电视和移动客户端的版本,针对不同受众的观看时间、习惯加以调整。观影的人群细分了,场景也变得更精准。聂伟认为:“广场消费行为变成了碎片化的消费行为,电影再次进入了传媒之海。这是中国电影今天遭遇的新常态,也和国际上的电影媒介转型同步。”
链条之变:寻找连接点
再看院线之内:《2014年度电影产业报告》统计表明,在经常观影的人群中,提前在线购票行为占83%。北京博纳国际影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巍表示,在线购票对电影行业的冲击在于,日后影院可能变成一个单纯的放映场所,而影院的排片、卖票及相关会员政策等,可能会逐步让渡给在线购票网站。
发源于上海的格瓦拉生活网,在在线购票领域起步较早。公司副总裁顾莹说,在线购票的数据确实在逐年攀升。考虑到未来两年继续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线上出票还将保持较高增速。而且近年来格瓦拉逐步介入影片的传播环节。以格瓦拉的用户社区为例,对票房过亿元的大片,基本会有20至30个话题,单个话题的阅读数基本都破万。今年《狼图腾》上映时,还创下了单条近10万次阅读、2000余人转发的纪录。“以往的电影营销更多是户外广告、电视和网站等硬投入,如今,用户的自传播也得以覆盖。”
面对互联网的猛烈冲击,老牌渠道王者也坐不住了。去年,上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上线了售票网站“天下票仓”,进一步整合已有的发行放映资源。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说:“上影也要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希望‘票仓’能成为国内一流的融合在线订票、本地化社交、文化娱乐资讯服务、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新模式的O2O电影类电子商务平台。”
于是,一些“1元看电影”、“9.9元抢票”的团购活动,成为去年年底贺岁档前所未有的“票房狂欢”奇景。越来越多的票务网站加入进来,将差价补贴给院线,再通过广告、商圈消费、周边售卖等方式换回收益,完整的产业链在嘈杂声中渐露峥嵘。
资本之变:从管道、水渠到水库
去年第三季度,爱奇艺、优酷土豆先后成立影业公司,连同阿里影业、乐视影业,互联网巨头竞逐电影市场,已成定局。
互联网巨头的电影之路,是从早先的不参与电影制作、只介入后期营销开始的:院线放映结束之后,再放到网上播一轮,将整部电影剪切成10段甚至20段,中间插播广告,并靠累计每段流量获取风投资金。有专家称之为“嫁接管道阶段”。之后进入第二阶段,即以品牌命名为标志,互联网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电影分销体系。这可以比喻为“建水渠”。
如今,已经有互联网巨头明确地注入资本,签约导演和演员,搭建电影研发团队,进行全媒体电影的生产。根据院线、电视机移动端观众的需求“量体裁衣”。甚至已有公司先播出移动端的版本,再整合多个分集,进入影院播放。这个系统工程,可称之为“造水库”。
中国电影今天面临的是粗放式格局,需要更多的类型试错。当金融要素更多进驻电影产业,资本逐利的特性会判断电影的投资价值。一旦电影的价值要素化,在互联网时代,赚钱和艺术如何结合,就不必再像过去那样依仗经验判断,可以靠数据来说话。“互联网+”的系列行动,将对我国电影产业渗透越来越多的影响,尤其是电影金融思维,或成撬动电影产业的新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