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一篇《陈道明为我改稿》的记者手记在朋友圈引起了很大关注,也让永远的“男神”陈道明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且不说“男神”的稿子改得怎么样,他在这次两会中关于中国影院充斥烂片的评论倒是颇引人深思。
“现在大家都在热议经济发展的问题,但我很想谈谈文化领域的问题,我认为文化的问题应该和经济的问题一样受到重视。”全国政协委员、演员陈道明在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间隙表示,“当下,不少电影人缺乏基本的文化自觉,是目前影响电影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他认为,中国电影业有着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在电影院里充斥着不少烂片。
尽管2015年2月,中国电影票房高达40.5亿元,再度上演”吸金“神话,但陈道明认为,“就像GDP不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惟一标准一样,票房也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影水平的惟一标准。”
在讲到文艺作品“有高原没高峰”的问题,陈道明用了4个字概括:“一言难尽。”他直言,“如果说,欧洲电影是在探讨哲学问题,探讨观众能够接受的上限,美国电影在探讨社会和人性,那中国不少影片是在探底线。”
的确,如陈道明所说,现在电影院的烂片不少,令人纳闷的是,越烂的片子反而越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玛丽苏”是一种病
曾经看完《小时代》的人都在预测它的票房,又是“改写现象级”,又是“中国第一部粉丝电影”,亦或是“票房奇迹,或超越徐峥”之流。没错它就是一部自带高票房,甚至是票房奇迹圣光的电影。但票房就代表电影的品质吗?先不说杨幂念书式的、诸如“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之类的台词;郭采洁小清新硬装御姐掐腔拿调念台词堪比舒淇装京腔;剧中的几位俊男靓女除了“hold住姐”谢依霖外,统统没入戏感。
即便这些统统只算小毛病,贯穿全片的浓厚“玛丽苏”气息就足以致命。所谓“玛丽苏”,是指“二度创作”者自我陶醉的心态现象。而《小时代》片头高调并排出现的“导演郭敬明”、“编剧郭敬明”、“原著郭敬明”就已昭告,这部电影注定是一场完美的自我意淫的产物。
郭敬明喜欢收集杯子,于是宫洺也喜欢收集杯子;郭敬明喜欢自称美少年,于是周崇光就是人气美男作家;郭敬明用胃溃疡拖稿,于是周崇光就用胃癌拖稿……这两个角色,一个是身为商人的郭敬明化身,一个是身为作者的郭敬明化身。
有评论认为,《小时代》是一个泛泛的时代,它的里面虽然奢华,但却很空,仿佛你在里面说句话,就能听到三四次的混响。缺少一种节制的有质感的故事力量,是本片缺乏价值的软肋。片中“玛丽苏”的自我陶醉,更像是一场郭敬明独角戏的“耍花腔”,他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的婢女。
不仅国产片如此,欧美片也少不了“玛丽苏”情节。最近一部红透半边天的“玛丽苏”的影片频繁刷屏,那就是《五十度灰》。没看过的你一定会纳闷,这不是一部重口味的情色片吗,名字听着也挺有深度,怎么也“玛丽苏”了呢?
没错,抛去剧中的情欲戏,这其实就是一部披着成人片外皮的霸道总裁爱上你的“玛丽苏”少女情怀影片。
这部影片可笑的开头就为整部影片定下了“玛丽苏”的基调:一位女记者只因为自己生病了,就随随便便地让她毫无经验的室友,也就是本片女主角去采访整个西雅图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然后女主角在见到男主角的第一面时就被预设跌倒的老套桥段,结果采访还忘带笔。
更有意思的是,冷酷、精于算计且根本不懂浪漫的男主角克里斯蒂安会喜欢上充满天真幻想的女主角安娜塔西亚。男主角经常摆出与我何干的态度,女主角则是一个壁花式的处女,明显生命中没有经历什么波折。这如果都不是典型的类似网络小说《风流总裁俏秘书》的玛丽苏桥段的话,还会是什么?
编剧凯莉·马塞尔(Kelly Marcel)试图用一些喜剧元素缓解影片糟糕的对白和荒唐的情节,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基本无法逗乐观众。片中的段子要么过时了,要么只会引起轻蔑的嘲笑。“整部电影除了对于SM情节印象深刻之外,其余什么都没有了。”这样的吐槽无处不在。
在Metacritic网站上,《五十度灰》共有12次媒体评分,平均评分为53分。《好莱坞报道者》和《综艺报道》等四家媒体给出好评,两家媒体给出差评,有6家媒体给出了中评。值得注意的是,两份差评分别只有25分和0分,很大程度上拉低了综合评分。
只看明星不看剧
近年来,国产影片经常有一种不是“叫座不叫好”就是“叫好不叫座”的窘态。而“叫座不叫好”的代表作无疑是2012年中国影院票房亚军《画皮2》,它同时也荣获了年度烂片的“口碑奖”。当然,与全民吐槽片《天机·富春山居图》比起来,《画皮2》还是略逊一筹。尽管烂,《天机·富春山居图》的票房还是轻松过两亿。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类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云集了不少大牌艺人。很多观众掏钱走进影院,很多是冲着自己喜爱的艺人去的。像《天机·富春山居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林志玲、刘德华、佟大为等大牌艺人吸金。换而言之,烂片取得好票房,实质上是在牺牲大牌艺人的口碑、吸引力和个人信用品质。
当然,除了明星效应,人们的好奇心也为烂片票房尽了一份力。相信很多人都是看了影评之后才会去观影的。那些被骂得体无完肤的烂片反而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想亲身体会一下,这片究竟有多烂。此外,烂片也能成为开释压力的另一种渠道。很多人在痛骂、嘲讽烂片的同时,也宣泄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挤压的压力和不满。
综艺片也叫电影?
还有一种电影是近两年才兴起的,事实上它根本称不上传统意义的电影,更确切地说是综艺电影。何为综艺电影,就是把热门综艺节目以电影的形式再次展现一遍,集结综艺节目中的所有明星,共同参与。电影版的综艺节目,这似乎是中国独创,但就是这样把综艺节目搬上大荧幕,没有任何故事剧情的电影却屡创票房奇迹。究其原因,自然还是明星效应。
当然,影片的档期安排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般这些电影出现时,基本上同一档期缺乏优秀的好影片。
而综艺电影对于参演的明星来说也是互惠互利的事。一档综艺节目一旦红了,会引起非常大的话题,传播效应是巨大的,而参与其中的明星们显然也不愿放过赚钱的好机会,不仅靠综艺提高了知名度,还能继续靠电影火一把,而乐而不为呢。
“唯票房论”
其实,自2004年电影被定义为“可经营的文化产业”以来,“票房为王”一直是市场经济中的硬逻辑。从2005年内地电影产业的井喷式发展,到2010年内地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元,“票房为王”的资本逻辑进一步升级为“唯票房论”。在这种论调下,电影叙事放弃思想、放弃艺术、放弃故事,烂片自然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好在这种纯粹的“资本逻辑”已经令一批内地电影人有所警醒。在今年上海电影节的“新浪潮”论坛上,华谊的王中磊和星美的覃宏两位业界大佬齐声对“唯票房论”开炮。他们认为,这是当下内地电影市场最不健康的“主题”。
在“唯票房论”的指挥下,《小时代》开画后,有些影城竟然上演了所有影厅只排《小时代》的奇事——这不但是高风险赌博,更是缺乏专业精神的体现。前不久,贾樟柯在微博上引用了法国文化部长菲利佩的发言:“法国规定任何一部电影在任何一家影院的排厅量不能超过1/3,也不能超过该电影院总场次的1/3,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这是因为没有一部电影可以满足所有观众的消费需求。不管什么样的社会,文化一定不是单一的,健康发展的电影工业一定可以容纳不同类型、不同体量的电影。奥斯卡获奖导演汤姆·霍珀也曾指出,迷信票房会让创作走向歧途。
小成本影片逆袭
在如今的国产片市场,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即中小成本电影的逆袭。
《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如今创造票房奇迹的电影大部分是由“新导演”完成。徐峥、薛晓璐、赵薇……这些导演为“华语片逆袭”贡献了半壁江山。他们的电影也与全新的一套语言联系在一起,比如“资源整合型”导演,或者“自我开发型”导演。
与“老一辈”的导演最大不同点在于,“新导演”在对自身能力挖掘的背后加入了更多的商业分析。徐峥说:“我以前拍片子的时候得到了一些反馈。《人在囧途》是一个传统的喜剧,是现实主义题材、当下主题。不管这个电影拍得好不好,观众会觉得这个事儿和他有关系。”如果熟悉MBA课程,不难发现,徐峥更多的是在强调电影或者产品的定位问题。
真正让“新导演”自鸣得意的是“观众”。郭敬明就曾公开批评老导演不懂“新一代观众”。“服务于消费者”被认为是现今拍电影最重要的因素。
问题是,谁又敢说自己真正读懂了观众呢?更何况在一个不健全的市场,电影内容的重复和对“大众”的盲目追逐更值得警惕。为单纯的迎合而放弃艺术追求,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某一天观众开始厌倦,“引爆点”被触发,缺乏多元化发展的市场必然轰然坍塌。
成熟营销,不成熟影评
和堕落的电影内容相比,内地电影的营销这些年却开始逐步完成“工业化体系”。“电影营销进入到工业化的流程,如果一部电影的正常市场价值是1个亿的话,我觉得电影营销最少能完成7000万甚至8000万,如果没有电影营销这个工业化流程,可能只有一千万甚至几百万。”《小时代》的宣传方麦特文化总裁陈砺志说,“电影工业化营销策略和宣传流程必不可少。”
《小时代》的投资方兼发行方乐视影业的CEO张昭说,《小时代》的营销从今年3月就开始了,他们锁定了从郭敬明和演员班组粉丝扩散出去的目标人群,然后用从视频营销到网站推广中获得的数据来说服院线排片。数据统计显示,《小时代》的预告片点击量达4000万,社交媒体活动上有200万人参与,推广城市有60个,所有营销费用大约占制作成本的2/3。
内地电影发达的营销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想像。曾为电影《锦衣卫》做推广的电影营销公司影行天下表示,在电影推广过程中,他们发现观众热衷于讨论吴尊和甄子丹的胸围多过影片剧情,于是紧急把影片调整为娱乐大片。乐视影业社会化营销总策划陈肃认为,《小时代》迎合了一种潮流:大家更愿意去讨论“有关痛痒,无关本质”的东西,无论是补偿、做梦,还是发泄。
而与发达的电影营销相对应的是内地电影市场不成熟的影评体系。“在目前环境下,一个影评人没有办法公开批评某一部作品,而观众自己也很清楚这些所谓的影评人都不过是电影公司的代笔,所以他们在选择看电影的时候更愿意相信朋友口碑推荐。因为即便是豆瓣这样的网站,电影公司雇佣水军这种事情也让它们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影评人周黎明说。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曾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提及上世纪30年代的日本电影市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观众、影评人、编剧、导演和所有从业者共同建立起来一个不堪回首的低级市场。”
工业化的电影营销、不成熟的影评体系、唯票房论的电影制作……这一切加起来,正是李安所说的“内地有很好的市场,但没有很好的电影。观众品位还需培养。”
可以说,固然这两年国产影片票房屡创佳绩,频繁刷新历史纪录,但与好莱坞的差距仍然很大。所以,中国影片要摆脱“叫座不叫好的”窘态,在贸易片称霸影坛的时代里,就必须从玩技术、玩阴暗、玩噱头的误区中跳出来,赋予影片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