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节&活动 / 正文

首届中国戏曲电影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

戏曲电影联姻之道重在打造戏曲电影完整产业链

戏曲电影更靠近电影还是戏曲,如何进行市场突围,其价值取向和美学标准何在,如何在农村院线发行,如何展开互联网销售模式,如何依靠政府扶持又走市场机制

首届中国戏曲电影产业发展论坛

3月28日,春暖花开,梨园飘香,“2015首届中国戏曲电影产业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京剧、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秦腔、花鼓戏、祁剧、花灯、滇剧、婺剧等各剧种的代表,与电影制作、院线发行、金融投资、戏曲教育、广告植入等各方人士汇聚一堂,畅谈戏曲电影联姻之道。论坛由京剧戏曲电影产业平台、中国戏曲电影产业联盟、北京缘成中视传媒公司主办,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动感影视、广东东莞康源文化艺术酒店、梦可维亚环球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戏曲电影更靠近电影还是戏曲,如何进行市场突围,其价值取向和美学标准何在,如何在农村院线发行,如何展开互联网销售模式,如何依靠政府扶持又走市场机制,如何进行广告植入……论坛上,各方人士畅所欲言,殷切盼望在中国电影大发展的今天,戏曲电影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戏曲专业人士:多个剧种+多种形式,促进戏曲电影百花齐放

参与“2015首届中国戏曲电影产业发展论坛”以及发来讲话稿和贺信的各方代表,他们中很多人既是艺术表演家、梅花奖获得者,又是地方剧团领头人。比如老京剧艺术家、原上海戏曲学校校长王梦云,湖北京剧院院长、京剧电影《徐九经升官记》主演朱世慧,河南豫剧院院长、豫剧电影《清风亭》主演李树建,安徽黄梅戏剧院院长、黄梅戏电影《逆火》主演蒋建国,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主演茅威涛,天津评剧院副院长、评剧电影《赵锦棠》主演曾昭娟,玉溪滇剧院院长、筹拍中的滇剧电影《水莽草》主演冯咏梅,天津青年京剧团团长李少波,云南滇剧院艺术室主任、戏曲电视剧《南诏奉圣乐》主演吴岚,天津京剧院演员、京剧电影《福寿镜》主演王艳,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秦腔电影《窦娥冤》主演齐爱云,上海京剧院演员、京剧电视剧《谢瑶环》主演李军等。

大家首先谈到,戏曲电影一度曾是中国电影主流品种,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天,戏曲电影更应该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戏曲属于舞台,戏曲走向银幕甚至形成产业,是创新,更是了不起的创举。如何在保持戏曲原有魅力的基础上,融汇电影的特性,形成新的艺术形式,让老百姓看到更多的戏曲电影,是戏曲人理应思考、担当的文化重任。

近来,戏曲电影利好频出,“戏曲电影产业平台”经北京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扶持授牌,被文化部列入2014年创新重大项目库,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特批缘成公司电影发行许可,中国戏曲电影产业联盟在北京宣告成立,紧接着“2015首届中国戏曲电影产业发展论坛”顺利举行。如此形势下,戏曲专业人士应该整合为一股力量,与戏曲电影掘金人对接,推出多个剧种、多种形式的戏曲电影,促进戏曲电影的百花齐放。

论坛上,来自高校戏曲领域的专业人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燕,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苏东花、吕锁森,数码影像研究室主任裴晏,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京剧系主任郭跃进,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马少敏,亦纷纷谈到,戏曲电影既要传承经典又要针对年轻人做出创新,在主题立意、人物塑造等方面赋予时代质感,否则戏曲电影很难得到社会资金的普遍青睐。

戏曲电影产业平台董事长兼中国戏曲电影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秘书长,北京缘成中视传媒公司董事长梁汉森,做了“平台因内容而产生价值,平台因运作而产生活力,平台因精品而塑造品牌”的主题发言。他认为拍摄戏曲电影首先要考虑“如何与政府对接,如何与市场对接,如何与金融对接,如何与科技对接”。戏曲电影当前要主动呼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计,将戏曲电影主动对接并争取纳入国家公共服务平台的“三下乡”“政府收购”等政策中去,从而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当前拍摄戏曲电影精品之作,要积极探索戏曲电影从“虚实之战”到“虚实之美”的美学标准和价值取向,市场创新成为重中之重。他介绍,目前戏曲电影产业平台已经对接各省剧团、各地影视制作公司,正在策划中的戏曲舞台艺术片、戏曲故事片、戏曲元素电影、戏曲动漫电影、戏曲微电影,已达10多部。梁汉森透露,此次论坛之后,戏曲电影产业平台将脚踏实地做几件大事,包括编制未来戏曲电影行动计划,在中国戏曲电影联盟和产业平台的基础上向专业协会集聚靠拢,建立中国戏曲电影网站,创刊中国戏曲电影杂志,打造中国戏曲电影春节晚会,成立中国戏曲电影产业联盟各个专业委员会,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共同维护以戏曲电影为使命的产业平台权威,力争全方位多角度创造戏曲电影的辉煌明天。

产业各方人士:投资制作+营销发行,打造戏曲电影完整产业链

戏曲电影要想做大做强,首先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得悉“2015首届中国戏曲电影产业发展论坛”在京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专门发来贺信。贺信表示,当前正是中国电影的春天,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已进入第13个年头,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电影局长期倡导和鼓励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产业格局,而戏曲电影就是非常重要和特别的电影类型,它结合了戏曲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的特点,努力实现两门艺术的完美结合,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和电影艺术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今后,电影局将大力支持“戏曲电影产业平台”,支持缘成公司对戏曲电影的版权集结,并通过国家的数字电影平台和农村院线进行“戏曲电影缘”的平台推广,探索戏曲电影的市场机制,形成服务戏曲电影的专门市场机构。

北京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是戏曲电影产业平台2014创新授牌扶持单位,他们特地派出项目负责人汪卉出席论坛,此外论坛组委会还邀请了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影视处处长张辛,文化部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肖清波,一起为大家介绍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北京市文化创新发展专项基金等的申报条件与管理办法,解读相关资金的补贴、贴息、奖励程序。他们也谈到,从产业角度来讲,中央到地方财政都要求减少对企业的直接补贴,积极探索以奖代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毕竟政府资金的过度投入会干扰市场的公平竞争,所以未来的政策导向会更多围绕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戏曲电影的大发展,离不开电影制作、院线发行、金融投资界、广告植入商等各方人士的倾情参与。参与“2015首届中国戏曲电影产业发展论坛”的,还有天津北方电影集团副总裁方卫,央视戏曲和音乐频道节目部副主任滕海涛,中国教育电视台策划总监沈海君,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导演车径行、洪宝生,河南电视台文艺部导演、《梨园春》导演张建萍,陕西音像出版社社长彭涛,北京中影联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张彩虹,北京亮相文化传媒公司总裁马瑛瑛、制片人肖恩,央视微电影频道管委会副主任陈慧,中国学院奖组委会副主席王易,北京晓明筑梦数据服务公司副总经理任海暄,中国微电影产业联盟副主席宋保达、董家辉,梦可维亚环球贸易集团公司总裁李阿梦,中国网中国微电影频道总监孙旭,德商汇北京区秘书长徐晓芳,山西艺达影视传媒公司总经理宋美遐,中鼎财务咨询公司总经理许宁春,北京灵境视景科技公司总经理席晓健,广电新视点电视节目制作中心编导王勇,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贾荣建,中央新影集团戏曲节目部导演赵晓亮,上海东方卫视中心导演、上海电视台《百姓戏台》导演兼制片人郭素娟,湖南大映公益电影传媒公司总经理龙献策,北京思汉国际传媒公司董事长乌日勒春香,天津农村电影院线经理刘建玮,广东东莞康源文化艺术酒店总经理助理毕译丹,北京优昙雅集文化公司董事长杨玲等。此外,安徽电影集团制作发行公司总经理蒋超,山东临沂文广新局副局长薛岩做了书面发言。

各方人士一致表示,探讨戏曲电影联姻之道,重在打造戏曲电影完整产业链,在投资制作、营销发行上创新思路,团结戏曲界和电影界的志同道合者,融入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尖端科技、互联网思维、产业化运营手段,实现精品制作,院线传播,宣发突围,媒体互动,版权共享,互利共赢。大家既对戏曲电影的市场运作跃跃欲试,也期待更多政策早日出台,各方对戏曲电影放水养鱼,扶上马走一程,从制作到发行、放映给予全方位扶持。

与会者还谈到,今年春节档,3D电影《智取威虎山》赢得了市场和口碑双丰收,原版京剧一时之间也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今后戏曲电影既要拍摄精典传承的舞台艺术片、戏曲故事片,也要拍摄类似3D电影《智取威虎山》、经典戏曲歌剧类电影《阿诗玛》、《刘三姐》、《洪湖赤卫队》这些具备戏曲、歌剧元素的故事片,要敢于创新,充分利用高科技优势,拍出戏曲电影特效大片,吸引广大年轻观众的眼球。上海电影制片厂曾经拍摄过多部戏曲元素动漫电影,如今戏曲电影也要勇于在动漫领域探索。此外,戏曲微电影也应该发展成为一个新品种,因为它契合了年轻人的观影需要,在互联网模式下必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最后,大家殷切期盼,戏曲电影产业平台2015年扬帆起航,树立品牌,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精品之作,让戏曲电影产业平台聚合百姓口碑权威认可,让优秀戏曲演员拍摄戏曲电影,让城乡老百姓看到戏曲电影,让年轻人对戏曲电影另眼相看,让投资方实现市场经济效益,让戏曲电影再塑辉煌。

延伸阅读:

“京剧电影工程”——一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工程

在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倡导和关怀下,在国家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共北京、天津、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上海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北方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以及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共同参与实施了“京剧电影工程”(以下简称“工程”)。

京剧是中华戏曲大家庭中影响最大、观众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京剧的经典剧目早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钟情喜爱的艺术珍宝。京剧称得上是一部中国社会历史形象化的百科全书,它浓缩的是保存了五千多年的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社会迅速的进步和发展,在农业、手工业生产方式时期形成的戏曲和京剧面对信息网络时代的文化冲击和审美变化,乘上现代数字电影的科技快车,改变传播、普及和推广手段已经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势在必行与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

工程的目标是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浩如烟海的京剧传统剧目中,精选出最具代表性和艺术性的经典传统大戏,通过舞台展演和电影拍摄两个环节,将当代最优秀京剧艺术家、音乐家对京剧艺术的悉心传承和艺术风采广泛传播,永久留存。这是京剧电影历史上开展的最大规模、最新技术、最具影响、意义深远的一项工程。

工程自2011年7月布置筹划启动以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拍摄京剧电影《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状元媒》《秦香莲》《萧何月下追韩信》《穆桂英挂帅》《锁麟囊》《赵氏孤儿》《乾坤福寿镜》《勘玉钏》十部经典传统大戏剧目已全部确定。其中前五部于2014 年年底前完成电影拍摄工作,后五部于2015年年底前完成电影拍摄工作。这项工程承载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它在生动展示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在利用当代数字技术和电影发展的新成果、扩大京剧影响、吸引更多观众等方面的作用将会显现得更加充分。

工程是我国当前在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实施的一项民族文化和京剧艺术的国家级历史性工程。它之所以能够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影响和广泛关注,赢得众多艺术家、学者专家、观众的热情参与和殷切期待,得到有关方面的鼎力支持,应归功于工程倡导者对京剧艺术的深刻认识与科学定位,特别是对京剧发展的战略性思考与历史性担当。无论是对工程的宗旨目标、剧目甄选标准、演员乐队阵容,还是对排练展演安排以及影片拍摄风格与艺术定位等所有环节,他们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悉心的指导,周密的布局,使得工程定位高远、标准严格、起步稳健、实施严谨、强强合作、优势互补。参与工作的所有同志都是以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怀着对历史负责、对国粹敬畏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投身到每一部大戏的创作中去。更重要的是,这项工程对于推动全社会对国粹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视,团结凝聚京剧人才队伍,高质量地把当代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性成果传播、记载下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京剧界大团结、大合作的氛围,名副其实地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团结的“德艺双馨”工程。入选工程的十部剧目,涵盖了京剧历史上两百年来众多流派的代表剧目和只有通过名家合作才能更好焕发经典魅力的传统名剧。由资深京剧艺术家、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组成的艺术指导小组,从剧目遴选,到剧本修订、演出效果评议,再到影片审看修改等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知无不言。对剧本一字一句反复推敲,对表演一招一式严格要求,对传统精华一枝一叶务求传神,对疏漏不足一点一滴绝不放过。可以说,艺术指导小组成员的每次论证发言都闪烁着智慧,体现着责任,充满着学识,的确是“内容精彩,语言生动,编辑成书,有历史意义”。为了保证质量和电影拍摄效果,工程整合最佳资源,组织最强演员阵容,保证每一部剧目的艺术效果与历史留存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令人感动的是,许多著名京剧艺术家为了实现工程的目标,怀着对艺术质量的高度责任感,体现了高尚的艺德和团结合作的大局意识。他们不但本着强强联合的原则,破除院、团界限,组成各部电影的强大演出阵容,而且通过合作加深了沟通与信任,增进了团结与情谊。许多青年新秀,尽管没有担当十部影片的主演,但他们组成的龙套、宫女阵容,无论是舞台演出还是影片呈现,都以青春靓丽的气质和认真严肃的态度成为每部电影非常重要的欣赏看点与艺术亮点。工程倡导者对京剧艺术的巨大关爱和殷切期望,增强了京剧人的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在京剧界形成了团结一心、执著艺术、相互合作、老少同心的良好氛围,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工程营造的讲团结、讲奉献、讲大局的精神风貌和高尚艺德正在京剧界发扬光大,与十部成功的作品一样弥足珍贵。

电影是这项工程的终极呈现。京剧经典再珍贵,若不能与电影艺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那么工程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影片拍摄中碰到的困难数不胜数,往往越是舞台上的经典看点,越是电影展示的难题难点。电影非但不能使京剧的精彩打折扣,还要让其更加传神与鲜活强烈。尽管电影艺术进入中国首先就是和京剧艺术结缘,百年以来被搬上银幕的京剧并不少,但像这项工程这样的整体规模、庞大阵容、复杂情况并不多见,特别是肩负着如此艰巨的创造性与时代性课题。由于工程倡导者对于电影创造要达到“京剧舞台艺术片源于舞台、高于舞台、广为传播”的定位,决定了既要“原汁原味”又不能“一成不变”地体现京剧艺术美学原则与表演看点,还要努力发挥电影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电影艺术更加丰富感人的表现力。尽管以写意为追求的舞台艺术与以写实为特色的电影文化有着先天的差异,但通过京剧与电影艺术家的彼此尊重,努力合作,优势互补,应该说工程的十部影片,京剧艺术含量的浓郁醇厚与电影表现的强烈细腻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从影片效果上看,与20世纪初中国京剧电影发展起步阶段《定军山》那样的影片、三四十年代的京剧影片、五六十年代和“样板戏”时期的舞台艺术片相比,工程对京剧电影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无论在电影手法的发挥,还是在电影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在京剧经典表演看点捕捉和京剧音乐民族化的尝试以及电影艺术创造效果强化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工程的启动和实施,是我们对京剧文化逐渐加深认识和了解的过程,更是加深理解德高望重的中央领导同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对京剧传承发展高屋建瓴、深思远虑的战略思考的过程。我们感到,“京剧电影工程”作为一项立足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十部影片遴选、整理、排演、修改和组织拍摄过程中,京剧和电影工作者充满智慧与心血的真知灼见、艺术心得,无疑都是极为珍贵的艺术思考和理应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将之记载下来,并通过书籍流传下去。它不仅是这项工程的历史记录,更是启迪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以国粹京剧为代表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源泉、精神启迪、成功范例。

此外,随着京剧电影工程的顺利进展,为使“京剧电影工程”的艺术成果得以更好地服务当前京剧艺术的现实,提升日常演出剧目精品化,促进演出质量的提高,人民出版社还精心编辑出版了 “京剧电影工程”系列丛书。丛书按每戏一册编辑,图文并茂地收录了每出剧目内容详实的历史沿革和艺术赏析、整理后的剧本、代表性的唱段、京剧主演和电影主创的创作心得,以及主演、主创介绍和“艺术指导小组”成员历次看戏审片的观感、建议等。其中前五部京剧电影丛书也将在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与广大读者见面。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