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速7》票房突破20亿大关,超越去年的《变4》,上映15天,一举创下国内票房最高纪录。在笔者的朋友圈里,很多电影人都在感慨,好莱坞影片来势汹汹,国产电影将何去何从?
但在我们看来,不妨从更大的格局来解读这件事:《速7》等好莱坞大片正在迅速扩大中国电影市场的容量,这潭水有多深,还没有人知道。
笔者获知的另一组数据,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电影市场的快速扩容。在猫眼电影和CCTV6近期合作的一次T2O抢票活动上,短短3分钟之内,6万张电影票一抢而空,而且,参与的用户有45%都是猫眼的新用户。
这两件事其实说明了同一个问题——中国电影市场依然有巨量的空间亟待开发,并且,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正在转化为电影消费人群。
3分钟卖出6万张票,45%来自新客户
有知情人士透露,在《速7》等好莱坞大片压境的背景之下,政府高层对于国产电影的未来其实相当忧虑,几乎是想方设法帮助国产电影扩大声量,提升市场份额。
在近期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不少活动都承载着这样的意涵,而凡是有助于国产电影的活动,往往都更容易获得高层的支持。
笔者想重点跟大家聊聊猫眼电影和CCTV6的一次T2O合作,尽管这只是一次简单的商业合作,但分析数据,笔者还是获得了很多新的启发。
本次T2O合作是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新焦点”的颁奖晚会上。当晚,组委会邀请了即将上映的《左耳》导演苏有朋和《何以笙箫默》主演黄晓明上台为自己的电影拉票。一个戏剧化的结果是,情商超高的苏有朋率先给竞争对手《何以笙箫默》拉票,接下来黄晓明也开始为《左耳》拉票。
这样的场面,让收视率提升到了晚会进行中的高点位——0.8上下。
就在这时,电视机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猫眼电影的二维码,观众扫码即可进行购票,《左耳》或是《何以笙箫默》二选一,每张票19.9元。
不到3分钟的时间内,6万张电影票一抢而空。事实上,如果不是本次活动限定最多只能抢6万张票,最终卖出去的电影票还会更多。
猫眼电影的同仁告诉笔者,由于票价定在19.9元,所以每张电影票,猫眼都要掏一定数额的票务补贴,正是出于票补成本的考量,让猫眼作出了6万张的限定。
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猫眼此次T2O的尝试非常有性价比。
根据活动规定,用户下单成功之后,手机上会收到一个兑换码,最终用户需要凭这个码在猫眼电影app上兑换电影票,这就为猫眼带来了获取新用户的机会。
从最终的数据上来看,6万张票被大约4万名用户买走,这4万名用户当中,又有45%是猫眼的新客户(根据手机号可以识别新客户和老客户)。
换言之,这样的T2O让猫眼CCTV6的平台上进行了品牌曝光,并获得了数万名新客户;对于CCTV6来说,一方面提升了收视率,一方面给了观众购票实惠。
CCTV6:试水是为了下一步定制T2O的节目
透过这次合作,CCTV6也获得了新的启发。
“未来我们的T2O,大方向上肯定是要跟合作方进行分成的。”电影频道“华语电影新焦点”导演张颖表示,这其实是电影频道的一次试水,大家都很好奇,这样的玩法会有怎样的效果。
在国内的卫星频道当中,电影频道的平均收视率常年在前三左右,并且有调查显示,电影频道观众的收入、学历都要显著优于湖南卫视等竞争对手。这其实都为T2O这样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让电影频道兴奋的是,这次合作让他们意识到,电影票绝对是T2O销售的最佳产品。
首先,电影票都是标准化产品,不像服装有尺码、颜色等方面的限制,也不存在物流环节;
其次,几十元的价格,很适合通过手机进行冲动消费;
最重要的是,电影票的销售与节目内容可以有很强的关联度,从内容到销售可以浑然天成。
其实,目前国内也已经出现了类似于《一票难求》这样的T2O节目,但在电影频道看来,下一步其实可以根据T2O的需求,跟合作伙伴定制节目,最终的目标是获得收入分成和用户数据。
作为内容制作方,电视台的优势是,通过一系列节目内容的设计,增强T2O的转化率,这次苏有朋和黄晓明的相互拉票就是一个尝试,事实证明这样娱乐性的设计的确拉高了收视率,同样也增强了T2O的转化率。
从电视到电影的导流,能否助力国产电影?
如果你了解电影的在线售票市场,你一定知道,猫眼已经事实上占据了在线售票绝对大的市场份额(每三张电影票有一张出自猫眼),但45%的新客比例,让我们猛然发现,这个市场竟然还有如此之大的增量潜力。
在笔者看来,这件事跟《速7》掀起的票房新高说明了同样一个问题——中国电影市场依然有巨量的空间亟待开发。
按照《速7》目前20亿的票房来算,假设平均票价为40元(考虑到电商票补,以及广大三四次线城市低票价因素),那么国内的观影人群也只有5000万人左右,而国内城镇人口数量已经超过7亿人。
与5000万左右的观影人群相比,国内电视观众的数量要大得多,而T2O正是将这些观众“导流”到电影院的一种绝佳的方式。
这正是猫眼等在线售票网站接下来想要做的事——跟电视剧、综艺节目等与电影强相关的内容资源合作,进行观众的导流。
站在大的格局来看,这或许也是中国电影对抗好莱坞的一种方式,毕竟电视上的国内明星,要比好莱坞明星出现的频率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