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票房 / 正文

国产青春电影“令人愉悦的忧伤”让年轻人走进影院!

80及再往后的年轻人赶上了一个中国影视的尴尬期,不但没有成熟的商业制作,连不商业、讲人话的电影作品都没有。就没法怪《致青春》有七亿票房了。

国产青春片其实很不商业,没有公路等必备元素,而是用突如其来的感慨击中观众的情怀

《左耳》上映第四天,票房已经超过两亿,按照市场普遍规律,这很可能是又一超破五亿的校园青春电影。跟之前多数青春片一样,迎接它的除了盆满钵满,还有口诛笔伐。中国电影的口碑与票房,从来没像近三年这么分裂过。不要怀疑,那些默默支撑了同类电影票房的观众们,跟网络上赶尽杀绝给差评的影迷们,确实是生活在一个星球的。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与其问为什么人的差距咋这么大,还不如问,青春片之于中国观众,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药效”?

青春片并非类型片,消费的是“令人愉悦的忧伤”

严格来说,校园青春片只是个题材范围,并不是类型片,起码不是世界范围的类型片。我们的青春片里,很少有反叛、励志、性喜剧、成长、公路等青春片常规元素,它的故事相对静态,但会迫不及待地,亮出扫坟烧香般的伤感。用《致青春》的话说,青春就是用来祭奠的——虽然逻辑混乱,但好有美感哦!我们消费的,正是这种令人愉悦的忧伤。这不是品味能力的高下判断,只是荷尔蒙的产物罢了。

美国60-70年代兴起过“剥削电影”的概念:既观众喜欢什么,就加倍给他。人们在评价老港产片时,常引用大卫·波德维尔的话——“尽皆癫狂 尽皆过火”,差不多是同样的意思。常见的剥削电影有,性剥削(主打色情)、惊吓剥削(主打暴力)等等。非要归类的话,中国校园青春片也算剥削电影,我们可以叫它伤感剥削,或者怀旧剥削。

青春片就像汉堡包,没营养但够热量

119062370.jpg

119062517.jpg

《阳光灿烂的日子》(上)是60后的青春,《十七岁的单车》是70后的青春,很长一段时间80后没有青春

不严格来说,中国电影史上从来不缺青春片。三四十年代有《马路天使》《十字街头》,解放后起码有《柳堡的故事》《庐山恋》等。这些电影,通常带着鲜明的政治功能,是“居高临下”的青春片。中国电影“去政治化”,是从第五代开始的,比如《蓝风筝》《阳光灿烂的日子》啥的,但它们仍由特殊时代的政治催生。再往后,《十七岁的单车》从阴影里解放出来了,又背着社会性的包袱。

这些影片无论文本好坏,毕竟记录了50、60、70后的青春。80及再往后的年轻人,其实连一部上述标准的电影都没有。笔者在他最需要青春片的中学时代,能看到的只有《十七岁的雨季》《花季雨季》这种藿香正气电影,主题仅仅围绕着:哎呀早恋太可怕了,让我们手拉手好好学习,健康长大吧……

也就是说,80及再往后的年轻人赶上了一个中国影视的尴尬期,不但没有成熟的商业制作,连不商业、讲人话的电影作品都没有。就没法怪《致青春》有七亿票房了。

据说人类对食物的最核心诉求只有三样:盐、糖、蛋白质。因此麦当劳的所有食谱,都围绕着这三种东西做文章(微博)。相比于更高级的比如粤菜,麦当劳仅仅是食物而已,可年轻的孩子、少年会喜欢,因为他们在发育,需要高热量。中国当前的校园青春片就像麦当劳,我们当然知道它简单粗暴、又俗又腻,可起码比没的吃要强啊。

青春片本就没有“你的青春”,而是要给你“你没有的青春”

119062658.jpg

有人觉得身边没有黎吧啦这样的人,但这正是很多人去看青春片的理由

一如所有“专家”说的正确的废话,80、90后,都已进入了生命高压期。既要承担生活的强暴,又没有足够的财富积累对抗世态炎凉。人在逆境时,总会停下脚步,回头看那个没有压力的学生时代。不是那时候更美好(除非没参加高考),而是因为那时候更年轻,有更多可能性。

神神叨叨的灵异界粉丝,相信人可以“灵魂出窍”,并把这现象称作“星空投射”。套用此概念,当我们看青春片时,看到的并非过去的自己(起码我们多数人没让女朋友打过胎),而另一个可能性的自己(多考20分,学金融,没准现在已经走上人生巅峰了啊!)。是一次“平行宇宙”式的瞎想,一次神游天外的“星空投射”。可以想见,这次投射会释放很多压力,所以朋友们别害臊,勇敢地去影院贡献票房吧。

“产品经理”式电影时代

119063166.jpg

互联网时代,中国青春片更像是产品运营,以《栀子花开》为首的一种拥有热IP的青春片还在路上

在搜索输入“青春片”三个字,您会发现在哪怕2014年初,大部分业内人士与媒体评论对青春片还是审慎的态度——它们太难看了,难以长期复制,这波风潮很快就会过去哒。但事实证明,所有基于经验做出的悲观判断,都太不符合这个“没有不可能”的时代。《左耳》之后,2015-2016冒着锅气的青春片还有:《栀子花开》《谁的青春不迷茫》《夏有乔木》《泡沫之夏》《致青春2:原来你也在这里》《沙漏》《微微一笑很倾城》等等等等。

显然这波青春片风潮不会过去,除非所有媒体评论与业内人士真心相信“这波风潮不会过去”,进而一股脑去追随青春片,那这场风潮就快过去了。

在今天,讨论中国青春片好看/不好看、IP/原创、明星/新人、主流/文艺、年轻/年老、炫富/接地气,已经没有意义,因为那是基于电影文本的讨论,而所有成功/失败的青春片都在向我们证明,吸引观众入场的并不是电影文本,而是一次体验——没看之前它们就已经包围我们了,走进影院,只代表体验的完成。早晚有一天,观众可以一边做足疗一边看青春片,并且纸巾免费。中国校园青春片在将来,十有八九会变成流程化、专业化的消费品,从而进入“产品经理导演”时代。各大公司现在从互联网开始找人,应该是不晚的。

既然提及“产品经理”,有必要从产品角度考量成绩优秀的校园青春片。相比于用什么样的标签、桥段取悦观众,产品的渠道甚至更重要。如下图,原著IP仍然是校园青春电影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而优秀的宣发平台亦有决定性影响——几乎所有获胜的青春片,都来自光线、中影、乐视等几家实力强劲的发行公司;及麦特、影行等明星营销团队。

119063065.jpg

卖座青春片幕后一览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