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90后如何看待电影《左耳》:没有感动、只有失望

作为一名90后,在看了苏有朋导演的青春片《左耳》后,我没有感动、只有失望。抛开原著,单谈电影。不吹不黑,有一说一。

90后如何看待电影《左耳》?

《左耳》中的女主角李珥

作者简介:苍耳,生于1993年,现为北京某高校大四学生

作为一名90后,在看了苏有朋导演的青春片《左耳》后,我没有感动、只有失望。抛开原著,单谈电影。不吹不黑,有一说一。

我觉得《左耳》是部烂片,如果能把电影整体的好坏和演员的颜值进行一百分为满分的量化,那么《左耳》的整体评分乘以2再加上5后,还达不到其演员颜值的一半。

为什么我觉得《左耳》是烂片以及到底烂在哪?

1、一味堆砌标签性道具,缺少“青春的感觉”

一块钱的玻璃瓶雪碧、一块五的高玻璃瓶七喜、角色贴在卧室的海报、蓝白相间的校服、经典的诺基亚手机、百度贴吧、女主角记录心情的博客(或QQ空间)和微软全拼输入法。所有的一切都在向观众暗示时间节点,诱导80、90后用户引起共鸣,但只着重表面,反而忽略了影片在剧情编排和演员演技上与观众真正的意识交流,着实舍本逐末。

除了这些高密度的道具展示,片中还有什么和自己的青春有关呢?我以为,青春是懵懂、躁动的感觉,那些具有年代标识的物品只是时间上的符号,这些符号不能让我感觉到那种“青春的感受”。

2、滥用元素、情节,对剧情不尊重

《左耳》中通过加入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和“香菜”对观众进行讨好,这一做法在不影响影片整体的情况下无伤大雅。但片中黎吧啦意外身亡后,男女主人公在拉面馆相遇,“香菜”这一元素引得全场观众哄笑,虽然与之前剧情有所呼应但终归有失严肃,本应是哭戏的桥段却引来了观众一阵大笑,与剧情本身不符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若是无心之举则是剧本编排上的一个失误,若是有意而为之,则是对剧情本身的不尊重,有恶意迎合观众之嫌。

90后如何看待电影《左耳》?

《左耳》剧照

为什么《左耳》票房好以及有很多观众爱看?

根据我的理解,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看过原著,来电影院找寻当年的情怀。二是没看过原著,仅仅是被青春片的标签所吸引,走进电影院怀念自己的青春。剩下的观众则是被演员们爆表的颜值所吸引。

第一部分观众无可厚非,原著党嘛,追过的小说和自己的青春,若干年后,小说中的人物被一个个具象化,随着剧情的展开,曾经的回忆也被一段段地唤醒,影片结束,仿佛重新读了一遍遗憾又美好的青春,眼角不免泛起泪花。但也难说,因为原著党也有要求高的,怎么看,电影拍的都失去了小说的韵味。

第二部分观众打心眼里向往影视作品里荡气回肠的故事,奈何自己的青春远没有片中那么狗血。唯一和热血沸腾沾边的,可能只有逃课去网吧或喝几杯啤酒、抽几根了。他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外界的刺激让自己觉得青春是一段难忘的时光,而像《左耳》这类青春题材电影,就像是呼进回忆里的一口大麻,令他们麻木的生活得到短暂的沉醉。

至于第三部分观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EXO和TFBOYS其实都不错。

90后如何看待电影《左耳》?

《左耳》剧照

作为一名90后,我想看什么样的青春片?

作为一个刻板的90后,从出生到现在被太多次的“标签化”,我们自己甚至都不清楚青春到底是什么。可是,偏偏有好多的人趁虚而入,用不切实际的疯狂和光鲜亮丽来描述我们的青春。而这些虚假带来的快感就像嗑药后产生的幻觉,越来越多的人沉溺在其中难以自拔,开始大谈特谈不曾存在过的青春或是梦想。

影视作品需要严谨、浪漫地艺术加工,而不是简单粗鄙的胡编乱造。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对我们并不惊心动魄的细碎青春进行真实的还原。张一老师执导的电影《枫》是我最喜欢的与青春有关的电影,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畸形时代年轻人内心的折磨与挣扎。(小编在这里忍不住乱入,作者提到的这部文革题材电影拍摄于1980年,讲述了一对青年恋人在文革中的悲惨经历。)

但愿有一天,这类电影能放弃对廉价青春的狂轰滥炸,静静地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青春。到了那时,中国电影圈也就不用再为出现过《左耳》这类劣质的青春片而感到羞愧。在此借用一位良师益友的话,如果结局是好的,那途中的波折就是丰富人生,但如果结局是悲剧,那途中的一切便只是自掘坟墓。

最后,请大家心平气和地想一下,影片《左耳》中,女主角左耳失聪真的对影片整体有直接影响么?

关键词: 左耳 只有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