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让我们一切都归零,把之前对于电影行业的认识都清空。不管你是导演、制片人,还是电影公司企宣、发行等从业人员,不管你有十几年的从业经验,还是影视专业学生或行业新兵。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个行业,你会发现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例如,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行业,从业人员会嫌弃自己的消费者是“脑残”,但是在中国,到处可以听到导演抱怨观众素质太低,不识货。就是乔布斯这样的天才,有这么多苹果手机的粉丝,他也不敢说自己的消费者是脑残。你做的好,消费者自然会崇拜你。但是这个是首先你自己得过硬。而不是一开始就以精英自居,总想闷头拍出一个牛逼的电影让你们都来跪拜,而不是像苹果一样我做出极致的产品让用户惊叫。
电影已经从精英文化变成了大众消费品
作为一个新人,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你必须走一条和精英们不同的道理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你只有跳出来这个传统思维,才能有生存空间。否则老一代精英都人满为患,你一个新人更是连提鞋的份的没有。
现在时代已经变了,电影由原来精英消费已经变成了一个大众消费品,电影的精英属性也在逐渐消失。消费者花钱看你的电影就是图一个乐,而不是花钱去买你的“教育”的。就跟电视一样,以前电视机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现在家家一台电视机,电视已经成为三四五线城市和农村中老年妇女观看的平台,成了广告商眼中的“低端用户”。音乐也是如此,以前的主要消费者是一线城市的青少年,现在消费者主力已经变成了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中年大叔和农民工兄弟。所以这也是网络音乐和神曲横行的原因。
电影主流观众也从一二线城市精英变为三四线城市观众和90后网生代观众
北美观影人数连年下降,全球电影增长都靠新兴国家市场。而中国的票房增长也主要是靠三四线城市新增银幕数,让三四线观众成了电影消费主力。
谁付费,谁就有发言权。他们的喜好左右了电影内容的风向标。具体体现在电影类型上,首先是《大闹天宫》、《心花路放》、《澳门风云》等通俗喜剧的十亿票房,靠的就是三四线观众的热捧。另外还有电视IP的盛行,例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综艺电影的兴起,就是三四线电视观众贡献的票房。以及吴京《战狼》,也都是三四线城市爱看军旅题材电视剧的观众贡献的主要票房。另外还有《北京爱情故事》、《咱们结婚吧》等电视剧IP的电影版。
现在电影观众平均年龄是21.4岁,也就是大三的学生。郭敬明的《小时代》就是90后、甚至95后贡献的票房。同龄人爱看同龄人的故事,所以反应青春期学生的故事类型一直没有得到满足。如果看不到观众年龄的巨大变化,只是一味的批评某些电影的价值观,那么最终淘汰的不是这些青春电影,而是那些思想固化的电影人。
对于想要在电影行业建功立业的年轻人来说,应该首先认识到电影“从精英到大众”这个趋势,然后给自己重装一套新的系统,按照新的模式来做电影。
顺着电影已经从精英到大众的趋势,那么,电影的生产方式也发生变化。既有昂贵的大餐给精英享用,也需要有流水线的快餐给大众果腹。以前因为电影制作费用昂贵,所以每个有机会拍电影的公司和导演都把它当成一个奢侈品来对待,耗费几年的时间,并耗尽自己所有的能量,甚至是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但是如今门槛降低,应该允许有快餐,即如果你导演是小学四年级水平,那你干脆就写一年级的作文,一晚上能写很多篇,只要一年级小学生觉得好即可。但是你硬要写五年级的作文,你会很痛苦,写不好,还浪费时间,浪费社会资源。这就是现在和以前生产态度和观念的区别。
全民拍电影时代来临
电影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消费品,其实最大的功劳要归功于互联网。互联网的出现降低了艺术的门槛,包括学习和成名的门槛。精英不屑于拍个草根电影来服务于草根,但广大的草根阶层却有他们独特的草根需求。这一点得不到满足,所以就会有一部分非精英去创作出适合草根的电影来,尽管一开始作品出来不那么精英,但是草根也愿意接受并支持。而有天赋的导演和演员会从这个赛道上跑出来。
音乐产业当年就是如此,现在已经没有人说那个歌手必须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才是正统。已经不论出身,因为做音乐的门槛降低了,不需要你钢琴十级,因为网络可以传播,所以只需要你有好的创意。
电影行业随着学习成本和拍摄成本的降低,电影生产会越来越多。 在中国,制作门槛的降低,是从一个5D2相机开始的。因为微电影和段视频有了盈利模式,还没有人专门用5D2专门生产低成本电影。除了万合天宜这些明白人。以后成体系地生产网络视频。或者低成本电影。网络电影就是对传统院线电影的破坏性创新。所以如果按照音乐产业的路径,未来会出现电影生产大爆炸。低成本服务低端人群。
现在微电影就是练手的半成品,一旦练手成功,就是大院线电影了。并且好剧本也越来越从之前的网络写手中产生,而不是戏文或编剧专业出身。最起码不仅仅是只有北京上海才能拍出好电影,每个省会城市,每个小城市,甚至每个县城、乡镇都有团队可以。
以前,就在我上学的时候电脑还是一们专业课程,叫“微机”。得学习几年才能成为一个专业的电脑人才。现在这门课程一斤灭绝了吧!随着电影公开课像哈佛公开课一样公开化,专业电影院线的知识会公开化、大众化。以前靠上学而积累的人脉关系,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来实现。前提是你的有货,在跟影视大佬们的关注互动中引起高手们的注意。
年轻人应该走一条捷径,不能走按资排辈的老路子
“按资排辈”,这是中国电影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可能是全球仅有。只有在旧社会的梨园行才有的现象。例如一个导演,首先要划分你是第几代?
例如谢晋是第四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是第五代导演,陆川、贾樟柯是第六代导演。那么请问韩寒是第几代?郭敬明是第几代?
另外还要问你是那一届的?例如黄晓明、赵薇都是电影学院96界的。那么请问你是那一届的?现在片酬最高的黄渤是哪一届的?新秀鹿晗又是哪一界的?彭于晏又是那一届的?
未来在电影行业靠的是你真正的本事,不按资排辈,并且更多的跨界人才也能进入进来。未来是电影将产品经理的天下,用一个体系代替一个大师,靠制度协作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十万个冷笑话》就是最好的案例。产品经理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导演一个人,而是一个主创团队都是产品经理。未来电影的制作越来越像手游行业,以前游戏开发只有北上广才有团队聚集,现在成都、杭州、厦门都有团队可以开发手游,未来可能门槛更低,更向下辐射。
对于电影产业来说也是如此,赶上了互联网化的大好时机。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更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利用好互联网和新技术,走一条捷径,而不能再走按资排辈的老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