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业在4日晨间发布公告,以配售的方式募资121亿港币,“此次配售股份约占阿里影业已发行总股本的19.96%,占扩大后总股本的16.64%”。
根据阿里影业早前财报显示,该公司账上原本已有62亿港币,加上此番配售所募,阿里影业的现金储备超过180亿港币,合144亿人民币、23亿美元。如此充足的现金在握,阿里影业要做什么呢?
阿里影业在香港举行了年度股东大会,该公司执行董事件CEO张强再次强调了4日公告上对募资用途的说明,“此次募资将用于一般的运营资金用途,以及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潜在并购和吸纳人才。”
显然,重点在于“潜在并购”——买买买。有理由相信,已经手握如此巨额现金的阿里影业应是已经有一系列的并购计划。那么问题来了,阿里影业该买什么呢?
当然是缺什么买什么,那不妨先看下,阿里影业已经有了什么?
阿里影业的平台都有些什么了呢?
阿里影业方面介绍,截止目前,阿里影业的业务已经聚焦为三大板块,其中包括以IP为核心的影视产品生产制造,结合互联网模式连接线下资源所搭建的宣传发行业务平台,以及基于阿里巴巴集团大生态体系所成型的娱乐电商业务平台。
就此虎嗅君梳理下阿里影业在三大板块已经埋下的节点——这是点线成面搭建平台的前提。
1. IP为核心的内容生产
√ 张强
这可能是阿里影业最有力的一张牌——前中影股份副总,又是电影科班出身,特别是文学和电影美学的高等教育背景,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在履新阿里影业之前,他为什么会是《小时代》系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狼图腾》《匆匆那年》这些近年来票房大卖作品的幕后推手。
全行业现已陷入寻觅IP、开发IP的狂热,而张强对IP的判断力以及将IP输出为电影项目的转化能力可能会是阿里影业未来致胜的先机。近期与儒意影业合作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显然也应是来自张强——张一白(《匆匆那年》导演)担任该片监制,而儒意则是早前《致青春》的出品方。
√ 原创大咖IP
李连杰担任阿里影业的独立非执行董事,并在今日一同出席了股东大会。李连杰的巨大影响力,应是对阿里影业在香港与内地两边穿针引线各种资深电影企业和电影人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电影行业在被互联网行业更大规模的改造前,人脉和圈子仍然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陈可辛、王家卫以及柴智屏都已与阿里影业签约,未来将分别有五部影片由阿里影业投资出品。其中王家卫担任监制的《摆渡人》已于今年1月宣布开机,年内应会上映。
相比于腾讯在生态内有天生的IP池,阿里的电商基因并不能源生IP。但马云凭借自己的私交以及张强的资深电影圈背景,笼络到了这些两岸三地的顶尖级别电影人,则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块短板——电影行业,仍然是一个依靠人产生向心力的圈子,何况人本来就是一种IP,而且更为稀缺。
√ 华谊兄弟、光线传媒
尽管是阿里集团层面的入股,但在业务合作上特别是华谊和光线在IP流转、增值的渠道上都会因此“借道”阿里影业及阿里的工具和平台。
2. O2O的宣发平台
随着娱乐宝和淘宝电影输入阿里影业,以及刚刚购入的底层票务系统牌照方粤科软件(全国仅6张牌照),阿里影业O2O的宣发平台基本成形。
那么淘宝电影作为在线选座的新军,其能量几何呢?目前公开资料尚无法查证其销票能力,但即将开始的上海电影节的官方独家线上售票平台已从格瓦拉变为淘宝电影,后者是否能够第一次上阵即经受住电影节抢票的极端技术考验(因为供远远小于求)呢?如果成功,至少能够从侧面印证淘宝电影是否做好了挑战猫眼电影(目前行业第一)的技术准备,6日开票,结果很快就会见分晓。
在线选座已经是电影宣发的重器——票房销售上它于消费者更便捷,自然更受欢迎,在片方的发行上则通过低价促销的预售票以及更无形的“买票房”拉高首周末票房,从而达成高排片,制造票房大卖的现象。
娱乐宝较之去年刚出世的时候已经不那么引人注目了,对于阿里影业来说要让它成为O2O宣发平台上另一颗明珠,产生与粉丝、观众更大的互动性和粘性是必须用力的方向,否则除了是款可以常变常新的保险产品外,再难有什么吸引力了。
3. 基于阿里大生态的娱乐电商平台
说到底阿里的核心基因就是电商,做任何跨界业务能够凭借的优势就是电商,而必须联结的当然也是电商——否则就是玩票,也就跟煤老板拍电影、捧小秘没什么区别了。
据悉,阿里影业董事长邵晓峰在5日的股东大会上表示,“文化娱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这个行业同样也需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目前电影产业里哪些生意是早前传统电影公司难做的呢?不是制片,不是发行,也不是放映。而是反复被念叨了十余年的电影衍生品。
为什么做不到?消费者和生产者版权意识薄弱,司法、执法成本太高……目前局面改变了吗?有改观,但没有根本变好。
不过,被淘宝和支付宝浸淫了十余年的这一代消费者,线上购物的消费习惯一方面内化为了基因,另一方面已外化为了一种消费文化。这其实给了电影衍生品一个难得的契机,在正确的注意力窗口上推送衍生品的信息即可能将观影所产生的情感愉悦迅速转化为消费冲动,并通过移动支付的便捷立即达成交易——快是必须的,一旦迟疑,从实用角度而言性价比极低的衍生商品消费就会被理性阻止,盗版商品就能乘虚而入。
阿里的娱乐电商平台上已有哪些工具组成了注意力窗口矩阵呢?
天猫魔盒、华数传媒(入股)的客厅电视入口;
YunOS+魅族(入股)的手机入口;
新浪微博(入股)的社交、资讯入口;
优酷土豆(入股)的视频网站和视频APP入口;
淘宝电影、淘宝、天猫、支付宝的电商、移动支付入口。
基本上,阿里的大生态已经渗透到了中国消费者的方方面面,而其中的娱乐电商平台也已经基本覆盖了娱乐消费的大部分重要入口。
缺什么就买什么:亟需可以验证的成片项目
据阿里影业方面介绍,经过业务整合和战略提升,阿里影业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影视公司,其长远的规划是成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娱乐全产业链平台,通过互联网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重塑娱乐行业。
在长远如何重塑?这就该回到缺什么的问题上了。
重塑就要建立新的方法,而方法必须依靠实践,并且是成功的反复多次的实践才足以令合作者、令对手相信这套方法就是新的真理。
对于阿里影业来说,迄今大部分动作都只是在布局,而没有进行产业链贯通的试炼——这就像是《模仿游戏》里图灵制造的“克里斯多夫”计算机,除了图灵从一开始就坚定相信它的伟大之外,在没有被成功验证前没人相信这台耗资巨大的笨重机器真的可以改变二战战局。
阿里影业必须去验证它真的能够重塑行业,那第一步就是给这套“娱乐全产业链平台”输入一个电影项目,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也都是输入电影项目——但目前阿里影业自收购文化中国近一年来,仍然还没有成片可以输入它的“克里斯多夫”。
因此虎嗅君认为,阿里影业亟需的恰恰是更多马上可以去验证的电影成片,孵化、开发、制作一个IP短则一两年,长则五年、十年,等陈可辛、王家卫等人履约完就太漫长了,邵晓峰在股东大会上坦言,“未来五到十年的全球最大市场很可能在中国。阿里影业必须要抓住这个机遇。”他同时还表示,希望阿里影业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寻找资源整合的机会,包括最好的导演、演员和技术,打造出更好的作品来奉献给社会。
因此,无论是在国内外购入电影版权(或是线下影院发行、或是线上视频发行、或是衍生品销售),还是在国内外并购拥有高价值IP的影视公司,阿里影业手握的180亿港币应不再只是去落重子布局O2O宣发平台和娱乐电商平台,看起来更应该转向更为迫切的成片项目,以令这艘“战略旗舰”全速启航——究竟是不是一支可以率领身后舰艇编队打胜仗的旗舰,就必须要去战场上验明正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