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问题很简单:在当今综艺市场几乎全行业都在给明星打工的情况下,为什么各位制作人和投资方还在不遗余力地让节目中明星的牌大点、再大点!
钱不是问题。
首先要思考,为什么一定要明星,而且是大牌明星?
答案是:熟人做出非常的事儿。这是引发观众快感的一种手段。
让我们对比两种很有趣的内容表现形式,会对“熟人”这个概念有着很具体的感受。
假设一家公司的员工,年底参加了两个活动,一个是联欢式的内部年会,另一个是跑去看周华健的演出。在这两场活动中,都出现了同样一幕让人震惊的场面:周华健和本公司总裁都脱光了棒子唱了《花心》。
我们通常会发现,企业年会中,观众反响会更加强烈:笑声更大、掌声更响、回味更久。为什么?
因为对员工来说,总裁比周华健“更熟”。
再进行一个对比。
之前网上流传了一个很火爆的屌丝男跳广场舞的视频段子,所有看到的人都觉得很好笑。那么,看到这段视频的人里面,谁觉得最搞笑?最High?
当然是这位屌丝男的同学好友,因为他们比普通观众对这位屌丝男“更熟”。在电视美学中,观众通常更希望看到自己更熟知的人,而非路人甲乙丙丁;而对于媒体而言,越大牌的明星,越被更多的人熟知。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是聚集了大牌明星的节目,为什么有的好看,有的不好看?这里牵涉到“熟人做出非常的事儿”的“非常的事儿”这个因素。
15年前中国电视台有一大把的“歌友会”类型的节目,明星来打歌,电视台有明星,观众看个乐,三位一体看似很好的节目形态,但是问题是这种节目形态很快也没落。
究其原因:没看头。
明星参加歌友会通常就是来唱新歌、表现自己的最好的一面,这显然不是观众的诉求。事实上不仅仅是歌友会类节目,同样陨落的还有各类明星访谈节目。对于观众来说,看那些明星的“好”,并没太大意思。
你强你有理咯~
节目里,明星是谁很重要,明星做什么更重要。所以《我是歌手》的成功原因之一是:让明星参加过去只有素人的唱歌比赛。同理,《奔跑吧兄弟》做到了让大明星“逗逼”这件事,《中国好声音》做到了让大明星当评委这件事。
非常了。
(大家熟知的人+非常的事儿)这两个组合几乎缺一不可。
节目能够请到最多人熟悉的明星,这是钱的问题。
节目能够策划出明星做非常的事儿,这是制作人的问题。
所以,明星成本不断翻高的表象下,凸显出的其实是中国制作人创造力上的乏力。
比对韩日的节目制作者,除少量节目之外,明星通常不会是构成一个节目走红的主要因素。即便节目有明星,通常也是二、三线及以下的明星阵容,或者全谐星阵容。
就在这个夏天,中国综艺市场史无前例的热闹,电视台推出大量一线明星阵容的真人秀节目。而在很多情况下,明星起到的作用仅仅相当于一个导流入口,在节目上线之初将观众的注意力引流到自己的节目中,但随后观众能否持续观看的关键,则是节目本身具备的吸引力。
大量的明星真人秀,高开低走,就是这个原因了。作为制作人,你让明星干什么了?
按照这个思路,有的制作人会开始着力于打造一档让明星突破极限的节目。
制作人:
明星跳舞不过瘾,让明星跳水吧!
还没收视率?
你说,会不会真的有明星愿意跳楼?
事实上,即便四大天王躺在地上打滚,这样的节目也最多是一时之选,观众的疲劳速度快的令人发指。
要想留住观众,需要的是内在情节的张力与人物性格的塑造。凸显明星没有展现过的、能够触动观众某种情绪的一面才是有持久价值的。
于是我们会记住《我是歌手》里面口误的海泉、《奔跑吧兄弟》中逗逼的邓超以及《中国好声音》里强调32场演唱会的杨坤。
提及这个话题,是因为一些同仁开始为中国制作团队的创造能力感到揪心。20年来,我们几乎从未原创过一档成功的综艺节目模式输出到海外,反倒抄遍了台湾综艺之后,又买光了韩国模式。
曾经与以色列著名的制作公司Amoza的总裁Avi Amoza先生讨论联合开发一档节目的可能性。非常了解中国的Mr. Avi用一点点忧伤的眼神看着我们说:
在欧洲,开发一档节目模式所需的成本与时间,与制作这档节目差不多。你们真的可以吗?
听完无语。
别人开发节目的时间与金钱,我们用来搜索模式并购买它了。而即便国际市场有着无限的模式可以购买,另外一个隐忧是:在周杰伦之后,我们能请到的明星还有谁呢?
我曾与一些同仁讨论这个问题:到底为什么看不到潜心研发节目模式的团队。同仁大部分的反应是:既然花钱请明星能解决收视率的问题,为什么要花时间去培养团队创造力?
时间不是金钱,时间比金钱贵得多!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钱并不能真的通灵,否则他们会想办法请来张国荣的。
只是大咖是一种春药,吃多了制作人会阳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