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公司命中注定“缺钱”
中国电视业自1999年开始推进制播分离,改革虽有徘徊,但民营资本介入电视领域的进程越来越快。尤其在电视剧领域,制播分离的改革最为深入。目前,数千家民营制作公司参与电视剧的制作。
制播分离改革,大批电视体制内人员下海。创建影视公司,制作电视剧,卖给电视台。而大多数人缺乏原始资本积累,一部电视剧制作费需数百万元,只能依靠外部融资。一个合格的制片人,融资能力是对其最基本的要求。随着市场的发展,单部电视剧的制作成本高达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影视公司自有流动资金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影视行业是轻资产行业,本身就很难使用融资杠杆。不幸的是,影视剧的资金周转率非常低,更加剧了“缺钱”的状况。一部电视剧从开发、制作、播出、回款,往往经历长达1.5年至2年的周期。影视公司的平均资金周转周期通常在1年以上,也就是说影视公司的资金在1年内仅循环使用1次。
在影视公司的资产中,应收账款的比例非常高,加剧了其现金缺口。也就是说,已经卖出去的电视剧,非常大的比例无法按时收回资金。电视台作为主要买家,依靠其强势地位,“无故”延长支付账期。账期短则数月,长则1年以上。事实上,本已资金“紧张”的影视公司,还不得不为下游买家提供融资,电视台长期免费占用着影视公司的资金。从大多数上市影视公司的报表可以看出,其经营现金流往往为负,也就是说业务收入的现金不足以支付业务支出的现金需求。这部分的现金流缺口,必须由自有资金进行补充,如果要继续扩大产能,影视公司就得更加不停地进行外部融资。
影视公司与房地产开发公司十分类似,主营业务均为项目制,基本无法进行批量复制。即使扩大产能,边际成本也并不会有太大的降低。每一个项目都得“重新开始”。项目对于资金的需求集中,周转率低,必须进行大量融资。因此,这两类公司都会有很高的杠杆率(负债率)。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其实是金融业,谁的融资能力强,谁就占有优势。融资成本低、速度快、金额大,同时能够使资金周转率高,则容易胜出。
影视行业也是一样,说影视行业也是金融业,一点也不过分。
影视公司的钱从哪里来
制播分离后,为了完成电视剧的制作,下海的制片人们需要筹集的款项,远超出他们自有资金的数额。那时候制作一部电视剧数百万元即可。他们往往依靠其与电视台的过往关系,提前将电视剧预售至电视台,获得部分预付款;或者说服同行互相参投,进行实质意义上的资金拆借;或者以其个人信用向其他行业的个人/机构进行借款。这个时期,他们的杠杆率几乎可以理解为100%。
到了2007、2008年,中国PE市场变得十分火爆,那是一个全民PE的时代。PE基金广泛搜罗未被资本市场开发的处女地,影视行业逐渐进入PE视野。尤其华谊兄弟于2009年、光线传媒、华策影视于2010年在创业板 上市,进一步助推影视行业PE投资热潮。大批影视企业在这期间获得亿元级投资,如海润影视、大唐辉煌、小马奔腾、强视影视等等。由此,“永远”缺钱的影视公司第一次获得如此“巨额”的基础资金。受PE基金的业绩要求,电视剧行业开始了第一轮产能快速扩张。直到2012年之前,涌入影视行业的资金,大部分都进入了电视剧领域,电影领域稍显有些冷落。因此,本文仅讨论电视剧行业,不讨论电影行业。
多年以来,整个影视行业几乎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到2009年左右,个别银行才开始为(拟)上市影视公司提供金融不大的贷款。银行贷款需要影视公司提供电视台应收账款质押,同时要求影视公司具有较好的现金流表现。因此,只有生产规模相对较大,产能较为稳定的公司可以获得贷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时候的银行扎堆在横店筛选贷款企业,同时银行与省上市办沟通紧密,从上市办的拟上市企业名单中寻找优质贷款企业。
大多数银行其实根本不了解影视行业,也缺乏专业团队建设。受政策鼓励的推动,以及银行新业开拓的压力,银行与PE基金结成了投贷联盟。PE投资的影视公司,银行同步发放贷款。一来PE看中的影视公司,后续的发展空间大约不错;二来PE的投资款以及以后可能的IPO募集资金,将为银行带来大量的存款业务。然而2012年底,IPO关闸,大多数影视公司上市受阻,影响巨大,让多数银行手足无措,逐渐开始收缩影视行业贷款。
影视行业作为一个在聚光灯下的行业,从来不缺“玩票”的资金。来自于煤、房地产等行业的资金,报以各种目的到影视行业“试试”。每年都有许多这样的钱进入影视领域,每年也有许多这样的钱退出影视领域。这部分资金也构成了影视行业一部分“稳定”资金的来源,但大多并未进入影视行业的优质产能中,绝大部分在边缘徘徊。因此,淘汰率也非常高,在整个影视行业的资金占比中也越来越小。
到了2011、2012年左右,一批私募基金(投资电视剧/电影项目)开始进入。他们与银行类似,只是比银行的风控要求更宽松,更灵活。相对而言,他们也更愿意扎根影视产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电视剧行业进入去杠杆化进程
什么是“杠杆”?就是用别人钱来办自己的事。用别人的钱越多,用自己的钱越少,杠杆就越大。在此,我们仅借用此概念来解释影视行业的现状和问题,不作学术上的严格探讨。
电视剧领域的同仁,大概能够感觉到2010、2011年左右,电视剧行业“火”的不行。大量的资金涌入电视剧行业,正如上面所说,有股权的,有债权的。电视台早早对电视剧进行预购,甚至电视台看到剧本,并确认演员意向后,便签署预购合同。或直接预购,或以投代购。网络视频领域也犹如恶狼般抢食电视剧版权,受正版化的推进,以乐观为首的视频网站,开始大量地补充版权缺口。电视剧行业貌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毛利润可轻松达到制作成本的1倍以上,风险也可早早锁定于电视台或视频网站。
但到了2012年上半年,视频网站突然集体停止购片。自此,电视剧行业的预售模式逐渐减少。在后面的时间里,电视台在前两年花费巨资预购的大片,纷纷遭遇收视滑铁卢,成本收益严重倒挂。而影视公司在前两年获得大额融资后,开发生产的电视剧,正好在此时进行销售,却遭遇市场购买端的“不景气”。销售遇阻,资金无法回收;同时IPO关闸,预计的融资渠道不畅。电视剧行业进入了一个产能过剩后,不得不消化库存的阶段。
到了2014年,电视剧的调整政策连续出台,如“一剧两星”、“劣迹艺人作品禁止播出”等。同时,中央高压反腐波及广电领域。变化如此之快的政策市场环境,让电视剧行业猝不及防,冬天好像已经来临了。
那我们不禁要问:在过去的几年,电视台的电视剧广告收入并没有超大幅度地提高,视频网站也处于烧钱赔本的阶段,对电视剧的需求并没有我们想像的增长如此迅速。为什么影视公司会那么“肆无忌惮”地扩张产能,以致产能远远过剩?
我试着借用金融规律进行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推出4万亿计划,自2008-2010年逐步投向市场。最终实际向市场注入的流动性大约在30万亿。增加这么多流动性,自然需要更多的资产来消化这些资金。相较于实体行业,优质电视剧产品的毛利率较高,能够为资金带来高回报。的确优秀的影视公司,毛利率高达40-50%。(在此忽略应收账款的不良计提,以及电视台账期的财务成本。)同时,影视行业的资本化程度低,大量资产有待货币化。把这些资产推入资本市场,是一个十分不错的买卖。基于此,喜欢冒险的资金自然不顾一切地冲入影视行业。
如前文所述,风险类资金是自带杠杆的,会自我放大,银行、民间资金均随着PE基金进入影视行业。但影视行业是一个只有“一瓶王老吉”那么大的行业,如此大量的资金密集涌入,必然产生行业内的通货膨胀。由此,所有的生产要素价格迅猛上涨,演员、编剧、导演、服化道、甚至盒饭全部一天一个价。横店等影视基地,日夜开工,迅速生产了大量影视剧。而市场需求未增长如此之快,自然导致供大于求。不仅导致大量电视剧滞销,而且许多高成本生产的电视剧不得不低价销售。电视剧行业由此进入了一个去库存、去杠杆的行业低谷期。
影视行业需要更好的金融驾驭能力
世界经济处于70年左右的长周期和5-8年的短周期当中,每一个行业都会受到周期的影响。对市场/金融周期的管理,是影视行业这一个“金融行业”必须完成的功课。否则,我们依然还是一个“落后”的行业,未被“金融化”的行业。同时,因为影视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体量过小,非常容易形成人为的短周期,这就更需要影视行业补充更多的金融人才,从金融角度更好地驾驭影视行业。
去杠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这期间,会有企业倒闭,有人会被淘汰出局。同时,也是行业自我修复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持续多久,在这样的低谷期,我们还可以做什么,我们在以后继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