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互联网+电影”形势下 “老化”的电影制片厂该如何走?

电影新人的不断涌现,电影题材的推陈出新,电影市场的渠道拓宽等,都让电影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然而,那些曾经被观众所熟悉的老电影厂……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让电影市场悄然发生了变化。在“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下,中国电影市场又会面临着哪些机遇和问题呢?

网络时代对电影产业起到了推动作用,电影在网络时代不仅收获了票房,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不少变化。电影新人的不断涌现,电影题材的推陈出新,电影市场的渠道拓宽等,都让电影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然而,那些曾经被观众所熟悉的老电影厂,在网络时代又该如何完成突围式的破冰之旅呢?

市场化程度低 历史包袱重

国营电影厂遭遇发展瓶颈

说起电影制片厂,相信不少老观众会如数家珍地说出长影、北影、上影、西影还有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经典国产电影。数不胜数的优秀国产电影成为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博予是70后,从小生活在父亲单位家属大院。他印象中,每逢周末家属大院都会放电影。“1980年代初期的电影我几乎都看过来了,那时国内上映的故事片几乎全部都是国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每次看到电影厂的厂标,听到电影厂的标志乐时,心里就十分兴奋。”

已近不惑之年的常茂也对国产电影有着深刻的记忆。他的父亲是电影爱好者,从他记事时起,父亲就经常带他到电影院去看电影。“那时父亲单位经常发电影票,我最喜欢国产彩色宽银幕影片,当年看的很多影片至今还印象深刻。那时候我几乎和父亲去过天津所有的电影院,有时我还会专门跑到儿童影院去买‘优学票’。”因为喜欢电影,常茂也对电影制片厂有着特殊的感情,做业务工作的他常年出差,这也让他有条件在上影、长影、北影等多家电影制片厂门前拍照留影。

像林博予和常茂这样对国营电影厂充满感情的观众为数不少,国营电影厂出品的影片影响了几代观众。在精彩大片轮番上映,电影行业不断创新的今天,观众期待国营片厂再出精品的情结却始终没变。

然而,在电影行业不断放开,民营影视进入市场,特别是电影行业进入互联网时代,国营电影制片厂遇到了哪些问题呢?在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不少电影行业的专家也在探讨这一话题。

影评人顾军认为,国营老厂所遇到的市场尴尬早在电影市场化之初就显现了,只不过在网络时代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而已。

在顾军看来,国营老电影制片厂的市场化程度低是最主要的问题。“以前拍电影都是相关部门拨款,等影片拍完之后,再由电影公司来收购。很多老电影厂的人都没有发行和市场的概念,这种思维定式在电影市场开放之后,就明显落伍了。”顾军曾经参与多部民营影视公司影片宣传策划工作,“与民营影视公司相比,国营片厂经常是一部作品从立项到决定开拍,要经过很多程序,增加了很多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很多时候,市场机会也就这样错过去了。”

此外,相对于民营影视机构,国营电影厂缺乏资金优势,也是造成市场尬尴的原因之一。民营影视有更加丰富的资金渠道,有更加灵活的融资方式,资金的充裕对于影片出品的质量也有所保证,而国营片厂受资金所限,很少能够独立投资商业大片,他们往往选择合资合作等拍摄形式,来解决资金问题。

再有,国营电影厂相对于民营影视机构来说,沉重的人员负担也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很多有着五六十年历史的国营老厂,在职人员和离退休职工的数量十分庞大,厂里要担负这些人员成本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退休人员多,包袱重,这是每家国营电影制片厂都会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也的确限制企业的发展。”顾军说。

是挑战也是机遇

整合国营电影厂优势资源

不过,在很多电影人看来,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国营电影厂或许是一个机遇。国营片厂的创作实力、生产品质以及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制作资源是非常可贵的。

整合资源,让资源发挥到极致是网络时代的产业特点。“在网络时代,国营电影厂的优质资源可以很容易被市场发现和整合,再加上自身品牌优势,国营片厂一旦发力,机遇还是蛮大的。”在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互联网+与产业升级”论坛上,有专家如此认为。

西影路是西安市一条普通的街道,人们看到路名就会想到坐落在这条街道上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如今,西安电影制片厂已经在2009年挂牌组建为西部电影集团,目前是国内四大电影企业之一,很多老观众还是喜欢把这里称为“西影厂”。

讲述着西影几十年历史历程的陈列室也坐落在西影数码基地的楼内。在陈列室入门处,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等数百个各大电影节的奖杯几乎占据一面墙的空间,每个奖杯的背后也都有一段电影人的故事。在陈列室的另外一侧,贴满了西影厂几十年来拍摄影片的海报。

“西影曾代表了华语电影的最高成就,在全国电影制片单位中,西影第一个在国际A级电影节获得最高奖项,迄今总共获国内外各类奖项300多个,获国际奖项的数量全国第一,影片出口量全国第一。”西影集团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西影厂走出了吴天明、张艺谋、滕文骥、田壮壮、陈凯歌、顾长卫等一大批著名导演,以及芦苇、孙毅安、杨争光等著名编剧,巩俐、姜文等优秀演员也是通过西影的作品为世人所熟知的。

和国内许多电影制片厂一样,进入1990年代,西影厂开始有些沉寂。很多导演都离开了陕西,很多西影厂人也开始北漂。这是当时国营电影片场普遍遇到的问题。国营片厂市场化程度不高、资金缺乏、活力不足等在当时常被人诟病。

2000年以后,西影厂就不断尝试如何突围,此时市场上的民营影视已经初现峥嵘。西影厂随后组建股份制公司,在电影产业化的同时,又将视听产业、市场资源进行整合再生,随后他们又开通西部电影频道、组建西影数码、建设西影大地影院、开发西影文化产业园,“电影市场始终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只有抓住机遇,所有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一位西影集团的老职工说。

西影集团董事长张宏介绍说,从去年开始,西影影视主业生产进入多产期,出品的影片在国内外频频获奖。集团采取多种投资模式,坚持抓好影视主业生产,以影视项目为纽带、以西影品牌为依托,采取主投、合拍、跟投及重点影片操盘等多种影视剧制作的投资模式,用少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金投入影视剧制作,打开了主业生产的良好局面。

同样,已经走过65年历史的上影集团也在不断寻求复兴“海派”电影之路。“海派”电影和“海派”文化,是中国电影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表示,上影一直以打造整合影视终端全产业链的行业标杆型企业为目标,整合资源聚焦主业,实现了主营业务有质量、有效益地较快增长,上影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而长影集团在近年来也在尝试多元化经营,通过主题公园、博物馆以及长影院线等打造长影文化,用文化经营来反补电影制作主业,也取得了市场效果。

顾军说,国营电影厂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在网络时代中应该如何发挥优势,让国营片厂重现生机,则是摆在很多国营片厂面前最为现实的问题。

出好作品是唯一标准

塑造电影语言新形态和新样式

电影产业升级无论对民营影视机构还是国营片厂,都是电影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网络时代的电影产业在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对出品质量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国营片厂要想在网络时代实现市场突围,重要的是要拿出好作品。

国家电影管理局局长张宏森在“互联网+与电影产业升级论坛”上表示,好作品永远是衡量电影的唯一标准。在传统的电影创作中,电影创意往往是作者的个人行为,或者说电影人的小圈子行为。今天,电影拥有了互联网,这样一个巨大广阔的平台为电影提供了信息最广泛的交流、思维最大面积的碰撞、智慧最大可能性的激发,以及讨论最大范围的展开。所以说,互联网平台也为今天的电影创意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互联网+,首先加的是电影的创意,希望电影创意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能够在更大的信息碰撞、更多的思想交流、更强的智慧激发和更广泛的讨论空间里,让创意更加饱满、更加充满力量、和观众形成一种更加紧密的关系。”

再有,对所有电影来说,创新永远是电影的生命所在。张宏森认为,120多年的电影历史,是创新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历史。如今电影产业面对崭新的工具和材料,也面对工具和材料给我们带来的崭新思维。对于国营片厂来说,必须要发起中国电影语言新形态的塑造和新样式的改革,只有在新的塑造和新的改革当中才能获得电影新的生命力。

张宏森说,实现电影产业升级,实现电影市场突破,电影人还要认识到电影和观众是骨肉关系。没有中国观众,就没有中国电影;没有世界观众,就没有世界电影。

此外,对于电影人来说,必须要清楚地意识到互联网已经进入电影业,电影人应该用满腔的热情面对互联网给电影带来的变化,比如互联网能够更大程度地调动观众进入电影院的机会,在线选座、电商售票、网上营销等很多服务模式正在出现。在未来,相信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形式来方便观众、来满足观众更高、更新的观影需求。“作为传统的电影人,更要珍惜互联网加入对观众进入电影院的能量激活作用。”张宏森说。

有学者认为,传统国有电影企业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基础,要把电影产业做得更大更强,还要有支撑足够产业的创意和智慧,支撑足够的多样化、多类型、创新性的艺术表达。同时,当中国成为电影产业大国和产业强国时,还一定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电影文化尊严、电影文化规格,一定要有对世界电影做出中国独特文化贡献的信心和力量。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