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严重剧透】
如果你看过小说《太阳黑子》,你一定会更加佩服电影《烈日灼心》的导演及编剧曹保平。他将一部“腐女”小说掰正了,原著中许多不合逻辑的情节也被他理顺了。
在须一瓜的小说中,辛小丰真的是一名男同性恋者,但他成为“同志”的理由很奇怪:当他还是少年时,是喜欢女生的。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女孩,被其完美的胴体所吸引,遂起歹念,奸杀了这名少女。犯下滔滔大案的辛小丰从此对女性产生了厌恶感,于是他开始喜欢上了男人。(这都是什么逻辑?!)
正因此,辛小丰在当了协警之后,认识了台湾商人,两人是真的好上了,而不是掩人耳目之策。而伊谷夏恰恰是因为闻到台湾商人浓浓的高级香水味道,才断定出同样有着相同香水味的辛小丰是男同,而辛小丰的好基友杨自道则因身上完全没有香水味,所以后二者不是一对。(同样逻辑不对,因为无法就此证明辛小丰与杨自道不是一对)。
到了电影里面,辛小丰奸杀少女及随后引发的灭门惨案,得到了保留。但辛小丰并未因此改变取向,因为世界多国院校系列研究证明,同性恋是不太可能后天习得的。所以,邓超饰演的辛小丰从头到尾都是直的,而他之所以要与台湾商人厮混,目的就是为了迷惑段奕宏饰演的警察伊谷春,对其刑侦方向进行干扰。
曹保平在把这个逻辑掰回来之后,就能够顺利去处理王珞丹饰演的伊谷夏与郭涛饰演的杨自道之间的感情戏。
曹导对小说结尾也做了一个大的改动,这一改动引起了一些争议,也的确有一些逻辑上的瑕疵,但个人以为,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小说最后,辛小丰、杨自道、陈比觉无比坚定地寻死,为的就是给他们仨领养的弃婴一个美好而又没有心理负担的人生。这个结尾本身也被电影继承了,但如果通篇读下来,你会感觉陈比觉这个人物塑造得太弱了,没有存在感,感觉完全就是在凑人头,即便去掉这一角色对小说整体也没有影响。
从小说读者的角度看,由于读者是站在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所以能够非常清楚了解辛小丰、杨自道、陈比觉三人寻死的动机。但到了电影里,如果非要让这三个杀人犯表达忏悔,在大银幕上展现一段“我罪该万死”的戏码,就会让人感觉不真实,很说教。
为此,曹保平让辛小丰与杨自道从被捕到执行死刑几场戏,尽量减少语言,即便是辛小丰与伊谷春在看守所那场戏,两人的对话也变得语焉不详。曹导的目的,个人以为,意在引入第四名杀人犯时,产生一次令全体观众震惊的反转感。
第四名罪犯被刻画成是一个惯犯,他威逼利诱辛小丰、杨自道、陈比觉,使得他们仨不能也不敢在案发后的几年中向警方自首。但这也造成了一个逻辑上的盲区,这名罪犯为什么要和盘托出真相,因为他既然已经被塑造成一个没有人性、毫无负罪感的恶人,那他凭什么要把这件铁案再揽到自己身上?他赴死的动机是什么?
而已经被电脑技术模糊处理掉的高虎,他饰演的陈比觉,在最后一刻又让剧情有了一次反转,也使得他成为电影中不能被删去的人物。
综上所述,这部电影在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奖是实至名归的,假设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委当时还有时间看过原著,那估计他们7人也会毫不犹豫把最佳编剧奖给曹保平。
再来说一下此片引发“争议”的“金爵奖影帝”三黄蛋。外界许多质疑是对电影节本身规则的不了解,因为电影节并非如奥斯卡这样的提名制,而是入围制,即只要在入围影片出演角色,都有机会参与评选男女演员奖项。
曹保平不是一个容易合作的导演,邓超、段奕宏都在电影节期间的群访、专访中提及,曹导是如何“折磨”演员的,其结果是,本片中的演员如电脑程序般精确。
如果非要排序,邓超饰演的角色,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中,都是最能出彩的,他没有演砸,完成度很高,最难能可贵的是,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忘记了邓超现在已经是一个“谐星”,但无论邓超如何光芒万丈,段奕宏却总能在戏里兜住,这份功力又显然是在邓超之上的。至于被一些电影人评价为凑数的郭涛,拿个最佳男配角奖也不为过。
不管怎么说,《烈日灼心》为当下的中国电影开拓了一定的尺度,当大家在感叹,“哇,居然有龙标”、“这个也能放”时,主创者的“不自我审查”与有关部门的“宽容”,都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