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届威尼斯影展9月2号就要开幕了,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节对于纯粹艺术性的追求已经坚持了几十年。和威尼斯影展的寿命差不多长久的一个问题是:影展这个东西究竟是干什么的,影展到底有什么意义?——学者专家们的解释是:影展和院线是平行的存在,院线放映商业电影,影展放映艺术电影,各自发展互相支持,形成完整的电影生态。这个内容通俗一点讲就是:拍片挣不到钱的导演参加的小范围影片放映活动。而从国际电影展的角度,为了扩大影响力,往常只放小众影片的影展纷纷开始想办法拉拢大片和明星为自己造势,吸引关注度。在这个问题上,威尼斯仍然半推半就状得坚持着它的“纯粹艺术性”,当仁不让成为“最高冷的影展”。艺术路线的坚持这个无可厚非,但从很多情况来看,这让威尼斯电影节也略有尴尬。高冷走太高,会被惯坏的。
2014年威尼斯电影节上的土耳其市场展展位
不做电影公司营销工具
——电影市场冷清
威尼斯曾经是世界顶级影展里唯一一个没有市场的。戛纳有全球最大的影展电影市场,柏林有享誉全球的欧洲电影市场。而威尼斯则到2012年才建立。
威尼斯影展艺术总监阿尔贝托·巴贝拉曾经明确表示:威尼斯不是电影公司的天下,威尼斯不会成为电影公司的营销工具。——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2年巴贝拉掌权后建立了市场,影展一共11天,市场只开了5天,竞赛单元交易的影片数量只有可怜的个位数。市场所在的酒店那层楼几乎都是空的,没有人气,威尼斯的整个电影市场相当于戛纳电影市场里的2、3个摊位那么大,而戛纳总共有上百个摊位,到处都是宣传海报和宣传手册。在这种情况下,巴贝拉在市场还没正式关闭的时候公开评价“今年的电影市场令我很满意”。即便是威尼斯的电影市场办到今年的第4届,成效已经有所起色,和其他老牌的影展市场相比,它还是显得太尴尬和寒酸了。
威尼斯这样的市场规模对中小型的电影公司伤害非常大,他们不像好莱坞土豪公司那样可以自己在豪华酒店里包下几间房间作为交易场所,他们需要影展提供多种场所为自己的作品做宣传。这些公司如果得到在影展宣传自己的机会,进而得到大的发行公司的青睐,那么这次宣传成本就十分划算。但多数都不尽如人意。威尼斯在市场的问题上一直都很小家子气,导致多数电影公司颇为寒心,对威尼斯自己的发展反过来也是一种制约。
多伦多电影节与威尼斯日期总有重叠,让威尼斯组委会甚为头疼
戛纳设海滩放映多伦多有“人民选择奖”
影迷互动?威尼斯:甚少
戛纳和多伦多对威尼斯来说简直是前狼、后虎。威尼斯电影节近十年逐渐成为了戛纳影展的“接盘侠”。入围威尼斯影展的影片,大部分是制作周期上没有赶上当年戛纳影展,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入围戛纳影展的影片。
片源被戛纳制约,人气则被多伦多威胁。多伦多影展这十几年坐拥北美地缘优势,有机会竞逐下一年奥斯卡的好莱坞优秀商业片和独立制作,都愿意在多伦多进行展映,赚取第一批口碑。和威尼斯那几个永远坐不满的影厅相比,多伦多的观众参与度也是非常高的,片商们看中了这里的观众带动第一批口碑的积极性,也都愿意在人气更高的多伦多做首映。最要命的是多伦多每年差不多和威尼斯同时举办,所以剧组有时候必须在二者当中取其一,预算稍微紧张一点的剧组、主打北美市场的影片,有时候就不会舍近求远地舍弃多伦多而参加威尼斯。
去年威尼斯影展刚闭幕的时候,曾经有消息说威尼斯组委会担忧威尼斯影展人气越来越淡的不良局面,筹划改期,希望能和多伦多一争高下。然而今年威尼斯与多伦多将时间同时推迟了一周,多伦多9月10日开幕,此次威尼斯尚未闭幕(12日闭幕),时间仍不幸地重叠了。
在这种情况下,目前依然没有看到组委会拿出应对措施。在调动影迷参与度,和加强人气的问题上,戛纳和多伦多实在值得威尼斯学习。戛纳增加了海滩放映环节,让观众可以在沙滩上露天观看经典电影,放映的版本往往都是高清修复;多伦多每年最重要的奖项叫做“人民选择奖”,由每年在多伦多放映的观众评分最高的影片获得。这个评分群体有普通观众、影评人、媒体人、片商等,由他们通过直接投票、短信、网络投票等方式选出。反观威尼斯,在这方面动作甚少,威尼斯的红毯旁边的观众人数每年在几大影展当中都是最少的,高冷也好,无创新也好,都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鸟人》摘得奥斯卡最佳电影节,在14年的威尼斯上颗粒无收
靠好莱坞拉人气
威尼斯只尝甜头不给奖励
上面说到人气,就绕不开好莱坞了。威尼斯和好莱坞的关系维护得有些半推半就,请来不少好莱坞电影,最终给奖的很少。
从近10年的看,2007年的威尼斯竞赛单元有7部美国电影,如果算上李安的《色,戒》的话就是一共有8部美国人参与制片的竞赛电影,最终托德·海因斯的《我不在那儿》一部影片拿了两个奖。
2008年竞赛单元有5部美国电影,其中就有之后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凯瑟琳·毕格罗的《拆弹部队》,但在威尼斯本片颗粒无收。
2009年威尼斯在展映单元疯狂邀请好莱坞电影,把《玩具总动员》的前两集都请过来,但却是展映不参与评奖。
2010年《黑天鹅》在威尼斯热闹开幕,最终拿了个小奖,后来在奥斯卡则捧走了影后桂冠。
2013年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来做非竞赛展映开幕片,两天之后影片在威尼斯的声势就彻底冷了下来,结果后来阿方索·卡隆在奥斯卡上高调拿走了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两项大奖。2014年《鸟人》来做竞赛开幕片,也是一样,热度刚一上来就立刻降下去。一方面不合威尼斯艺术性的胃口,一方面或许因为赌气《鸟人》剧组在威尼斯还没结束就去了多伦多,威尼斯没给《鸟人》任何奖项。当《鸟人》后来在奥斯卡称雄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它曾经去过威尼斯了。
很多艺术片导演从威尼斯走出去,图为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
2014年的金狮《寒枝雀静》只有39个镜头,风格极为超现实主义
金狮片高处不胜寒
文艺青年也吃不消
我们在吐槽威尼斯电影节高冷的同时,必须承认的是多年来它为艺术电影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70年来获得过金狮奖鼓励的电影都已成为艺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老一辈的黑泽明和侯孝贤都凭借他们在威尼斯的登顶,正式从东亚走向了欧洲和世界,多角度叙事的《罗生门》和用固定镜头反映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悲情城市》也成为了影迷们津津乐道的经典作品。最近几年威尼斯也能及时提拔一些艺术电影界的新导演,比如2003年,俄罗斯新秀安德烈·萨金塞夫凭借其冷静、压抑、惊艳、视角独特的处女作《回归》一举拿下最佳处女作和最佳影片两座狮子,随后迅速成长为当代首屈一指的艺术作者,频频入围戛纳并且多次获奖。2012年拿到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大师》、2014年拿到金狮的罗伊·安德森的《寒枝雀静》也都是各有特色的艺术电影,两位导演各自在艺术电影创作上奋斗了多年,能够得到威尼斯的褒奖也是实至名归。
然而艺术片中不仅有那些带给观众艺术享受的作品,也有一些极其私人化、受众面很小的作品,因此威尼斯也频繁因为过于“高冷”而引发争议。2010年作为主席的昆汀·塔伦蒂诺把金狮奖颁给了前女友索菲娅·科波拉情绪沉闷、反响一般的新片《在某处》,当时就有很多在场媒体为其他呼声更高的竞赛片鸣不平。2012年迈克尔·曼领衔评审团,他一碗水端不平,对同为美国导演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大师》表现出强烈的喜好,在本片反响两级,差评不少的情况下,本打算毫无节制地将金狮、银狮和两个影帝都给它,然而威尼斯规定金狮奖影片不能再拿其它奖项,于是他转而把金狮给了金基德的《圣殇》,明确地给出了《圣殇》并非金狮第一选择的信号,引起大家强烈的不满,同为评委的意大利导演马特奥·加罗内当即宣布不再参加意大利的影展,那一年的威尼斯也在一片争议声中结束。结束后意大利本地的媒体对威尼斯和刚上任的巴贝拉口诛笔伐,余波持续了很长时间。
2013年金狮奖颁给大家看过之后几乎没什么印象的纪录片《罗马环城公路》,当时在宣布得奖名单之后,很多媒体人和观众甚至还没有留意过当年的竞赛单元有这样一部意大利本土纪录片。评审团大奖给了蔡明亮极其艺术化和私人化的长镜头拼接作品《郊游》,放映过程中不少观众昏睡过去,睡醒之后发现画面和人物的动作都没有什么变化,丝毫不影响观感。评委会特别奖给了《警官之妻》,这部影片由几百个割裂的静态小片段拼成,节奏极其缓慢,所有观众都看得云里雾里一头雾水,提不起精神。2014年金狮奖颁给了《寒枝雀静》,即便罗伊·安德森已经在戛纳树立了名声,他的这部只有39个镜头的冷幽默电影仍然是十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对于观众的鉴赏力和忍耐力要求都非常高。2014年得奖结果出来之后,很多人表示自己更喜欢获得最佳导演奖的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的《邮差的白夜》,然而本片也是一部艺术性很强的作品,大量的自然景色塑造的原始社会一般宁静的气氛令很多观众吃不消。
约翰尼·德普主演的《黑色弥撒》是非竞赛展映
《丹麦女孩》今年关注度颇高
2015继续高冷,好莱坞继续高开低走
今年入围的片单依旧高冷。美国电影只占据了四个席位,法国电影入围三部,意大利本土电影入围四部——欧洲化的文化与审美倾向,体现的相当明显。和前几年一样,今年威尼斯的开幕片仍然是好莱坞制作的非竞赛展映,由冰岛导演巴塔萨·科马库执导,杰克·吉伦哈尔、凯拉·奈特莉主演的《绝命海拔》,一部讲述珠穆朗玛峰登山团队遭遇珠峰暴雪险情故事的影片。
同时位列非竞赛展映的还有约翰尼·德普主演的《黑色弥撒》,他将出演波士顿历史上最著名的黑帮领袖之一。
去年因为《鸟人》爆红的迈克尔·基顿今年的新片《聚焦》也在展映名单中,影片根据《波士顿环球报》2002年揭露天主教神父娈童丑闻的真实事件改编,同期参演的还有“绿巨人”马克·鲁法洛等等。
另外展映里老牌学院派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他为澳门两家赌场拍摄的宣传短片《面试》找回了《华尔街之狼》的编剧特伦斯·温特和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布拉德·皮特和罗伯特·德尼罗也来助阵,打造了超豪华阵容。这几部片的演员阵容基本上属于今年威尼斯的一流阵容。
竞赛单元里还有一些其他的明星作品,比如奥斯卡最佳导演汤姆·霍珀和奥斯卡影帝“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合作的《丹麦女孩》,跨性别题材和反串表演几乎是剑指奥斯卡,威尼斯电影节应该只是其宣传的小前站。
说说几部比较晦涩甚至催眠的电影。被称作“塔可夫斯基精神传承”的俄罗斯艺术片导演亚历山大·索库洛夫上一部风格高冷的电影《浮士德》拿了金狮奖,新片《德军占领的卢浮宫》之前因为戛纳不给竞赛名额而拒绝了戛纳,继续参加威尼斯,这部意图讨论“艺术与权力的关系”的电影,风格应该会保持《浮士德》的风格,画面很美对白催眠。以色列导演阿莫斯·吉泰上一部电影《我是阿拉伯人》入围威尼斯,全片一个镜头,一个女人在村子里走来走去,不停地问问题,非常沉闷,希望他今年入围竞赛的新片《拉宾的最后一天》能放过观众,拍得稍微多一点起伏。加拿大导演阿托姆·伊戈扬之前一直是戛纳嫡系,自从去年《俘虏》戛纳口碑扑街之后,今年被威尼斯接盘,联合奥斯卡得主克里斯托弗·普拉莫拍摄的新片《记住》入围威尼斯竞赛,不知道这次能不能打个翻身仗。查理·考夫曼作为编剧创作的《暖暖内含光》是广受观众欢迎的作品,而导演的《纽约提喻法》则晦涩难懂,这次联合杜克·约翰逊执导动画片《失常》,情况如何很难讲。蔡明亮现在越来越像一位前卫艺术家了,上一部入围威尼斯的作品《郊游》用长镜头慢节奏拖垮了不少观众的意志,最后不出意外拿了评审团大奖,这次入围展映,蔡导演一刻不停地奔向798的风格也只有威尼斯这座高冷的孤岛能够承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