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终端的多屏化发展,无论是电视、PC还是手机,我们都能够接触到视频直播的内容。早期的电视直播给人留下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如一年一度的春晚,准备时间最长、观众覆盖最广,主创提前半年准备节目内容、现场技术团队严阵以待、观众提前上好厕所守在电视机前。然而随着PC和智能手机的发展,直播的载体、形式和内容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互联网直播的差异化明显
网络电视给了观众更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然而,互联网直播的概念,远远不止于把电视内容搬到网络上这么简单。基本的对比如下:
从具体玩家来看,在互联网直播领域中,有专注秀场的YY、9158,有专注游戏直播的斗鱼、战旗,也有在移动终端深挖直播互动平台的KK,旗下KK唱响、直播、世界说、开播涉及多个领域,他们都带有极强的互动基因和社交属性,最终形成了一种社交视频的直播社区。
由于“即时”与“互动”的属性,中国社交视频的直播社区的活跃用户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中。根据艾瑞网2014年1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几年中国社交视频行业用户规模将以30%左右的增速发展,并预测到2017年,中国社交视频将涵盖超过4亿人。
两个发展基本点:即时互动和草根价值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电视开机率和收视率的逐年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各大电视台也纷纷迎战,建立网站,把电视节目搬到互联网上,但这样就意味着收视率的分散,因此有些电视台已经不再把单纯的机顶盒收视率看做掌握栏目生杀大权的唯一标准,而把网络点击率也算作考量一档栏目的指标之一。甚至电视台不惜牺牲画面构图,也要把二维码打在屏幕上,希望通过手机把观众再拉回客厅。从多年前的热线点播、短信参与、到微信摇一摇,电视台一直在探索如何有效与观众互动,提高用户黏性。而通过越来越多的选秀等节目也可以看出,电视台越来越多放下身段,关注草根。
然而,电视这种单向传播的属性注定了观众互动的局限性,无论是摇一摇还是扫一扫,都只是增加了一些观众互动的功能,比如:提高参与感、开放评论度等,观众还是始终无法真正参与到直播当中。而互联网互动直播则恰好相反,涵盖了传统媒体的可视化直播、综艺节目在线直播互动平台、演唱会直播、线下的文化节目在线直播,以及私人订制的自主直播等,粉丝可以和主播成为价值的共同体,通过互动,打造一个闭合的社交生态圈。
在这个开放的直播互动平台里,主播作为是平台中最受关注的资源,其在背后支持的粉丝群体所带来的粉丝经济是平台赖以生存的保证。8月4日,《英雄联盟》超越大使周杰伦进行了首场游戏“开黑”直播。直播当天,参与直播的周杰伦和直播平台,以及游戏本身,都成为了互联网与娱乐两界的热门话题。据视频源的提供方腾讯视频统计,当日直播结束后观看的人数超过了1600万人次。
固然,名人效应在这次直播大事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也给目前正在发展中的直播平台带来了思考,是否可以尝试让主播们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平台的影响力。比如在KK唱响提出的教育、美食、旅游等领域中,针对特定的用户群体,打造更加多样性的直播互动平台,推出一系列有特色有个性的主播达人,这也是突破行业竞争、解决用户增长瓶颈的一个启发。而这个过程,也将是草根价值充分体现的过程,有能力就有舞台,给很多草根足够的想象空间。
三大趋势:移动化、平台化、社区化
移动化
今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地,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而71.9%的视频用户选择用手机收看视频,成为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第一终端。视频直播移动化无疑是未来直播发展的大趋势所在。
平台化
平台与垂直将会是两个并行发展的方向,而平台的力量会愈加彰显。传统电视台及视频网站,更多会选择垂直的模式,出于各方面原因,对于内容以及出镜的角色有固定的把关和选择。而更多的互联网视频直播,将打造成一个以众多主播为核心的自媒体平台。大量的有才艺的主播入驻到平台上,展现自己的价值,发展和经营自己的粉丝。而平台方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保证提升内容的质量和规范性,确保不会触碰到红线。
社区化
互联网社区不是基于地域,而是基于共同的兴趣与价值观。有粉丝经营,有互动社交,社区化就是大势。而在社区化过程中,无论是粉丝经济还是社交生态,都将有经济效益的产生,这也将是用户价值和平台价值共同提升之道。
传统电视直播在转型,PC视频直播也在拓展业务,主打移动端的直播刚刚兴起,几个方面的力量各有所长,随着视频行业的快速发展,各方力量的角逐将会越来越多,谁能够抓住用户、能够持续不断的创造价值,谁就能够取得长足发展。未来将是怎样的格局?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