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华语电影的信心与尊严:暑期档末程文艺“小复兴”

8月底9月初,就在轰轰烈烈的暑期档创造了124亿的吸金纪录之时,踩在暑期档尾巴上同时上映的三部带有文艺属性的影片也进入了市场检验的首轮发酵。

8月底9月初,就在轰轰烈烈的暑期档创造了124亿的吸金纪录之时,踩在暑期档尾巴上同时上映的三部带有文艺属性的影片也进入了市场检验的首轮发酵。

在7月份堪称“巨无霸”的“三驾马车”《捉妖记》、《煎饼侠》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意外地打开局面之后,不少影迷终于重拾对华语电影的信心;而月末出现的“烈日”和“隐娘”虽然注定无法在票房上与传统商业片分庭抗礼,却让人们看到了华语电影的尊严。伴随几部走心之作的话题也是源源不断,值得深思。

同台竞技:烈日隐娘三城成绩到底是好还是坏?

截至9月1日,电影《烈日灼心》、《刺客聂隐娘》和《三城记》的票房成绩分别为1.62亿、4704万和1108万。这个数字在如今首周票房动辄过亿的华语电影市场中实在算不得突出。但是对比几位导演之前作品的票房成绩,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个乐观的开局。

尤其对于曹保平导演而言,这个成绩凝结了太多感慨与辛酸。曹导的处女作《光荣的愤怒》2007年上映时,本来跟发行方谈妥制作70、80个拷贝,投入125万的费用来宣传电影。结果对方“爽约”,最终只花了两三万做了两个拷贝,曹保平急得自己又加做了两个拷贝,最后是用四个拷贝去铺全国院线,其票房成绩如何可想而知。再想想当年只有1300多万的《李米的猜想》和磕磕绊绊至今无缘观众的《狗十三》,如今《烈日灼心》不仅在上海电影节拿下大奖、顺利上映,还制造了不少话题实属不易。

对于一贯任性的作者导演侯孝贤而言,《刺客聂隐娘》作为其首部登陆内地影院的作品更是非常难得。这部引入内地投资达9000万人民币的电影堪称侯导最贵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算是侯导比较考虑观众感受的作品,而戛纳获奖的光环更是让欠了侯导不知道多少张电影票的内地文青们饥渴已久,更何况它还是传说中“最后一部华语胶片电影”,所以今天这部如此与众不同的作品登陆内地院线,其意义绝不是区区票房数字可以估算的。

相对于上述两部作品,张婉婷导演的《三城记》似乎在口碑和票房上都不算耀眼。近日来发生的一些事件尽管让该片话题性稍有增强,但影片还是缺乏独当一面的魄力,甚至一些影迷怀疑张罗夫妻档和当年拍《岁月神偷》时候比相差太远、影片成了《黄金时代》+《太平轮》,而这两部电影在口碑和票房上也都与预期相差甚远。

针锋相对:普通青年不明觉厉文艺青年“报复”观影

“世道变坏,从文青被取笑开始。”针对《刺客聂隐娘》这部电影本身,有些“不明觉厉”的普通影迷开玩笑“语文水平受一万点物理伤害”、“画面太美,却不让我截图”;更有毒舌影迷吐槽“把卖弄文艺当粮食必闹饥荒”、“影片适合和喜欢的人牵手,就能激动一个月的人”、“分不清这是电影还是PPT”……

与此相应的却是侯导的资深影迷们在上映还不足5天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三刷四刷、甚至纠集亲朋好友抱团包场,其狂热程度丝毫不亚于大圣的“自来水”们。不过与“自来水”们刷爆朋友圈的“爆裂”行为相比较,支持侯孝贤的一众文青们显然要冷静得多。

这体现在:分享内容多是关于影片的扩展解读、历史背景;侯孝贤的作品回顾、导演风格等等,过于情绪化的个人感受则非常罕见;甚至在经历了一些“普通观众”中途离场、不停玩手机的恶劣观影体验后,影评人桃桃林林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我不想推荐《聂隐娘》,因为我不想让不了解侯孝贤的人因不喜欢这电影而折磨其他观众。”

激辩、对骂,一方面不难看出受众的审美差异之巨,一方面也说明影片的信息覆盖率的确可观。截至9月1日,笔者已亲自在三个不同性质的影院(东直门百老汇电影中心、慈云寺耀莱成龙国际影城、西单首都影剧院)观摩此片,尽管最后一场确有观众忍受不了漫长的镜头和半文半白的对话中途离场,但影片的上座率的确要比预想中高得多。对于广大内地观众而言,无论喜欢与否,至少让他们看到了电影的另一种可能。

玩儿的就是“Lifestyle”:看一部电影还是进入一部电影?

有趣的是,看《刺客聂隐娘》一遍没懂又念念不忘的观众通常都会回去“补课”,找到唐传奇原著、故事大纲、人物关系图、前传动画、谢海盟的编剧手记和黄文英等人编写的拍摄手记一一解读,以备二刷时心中有数。

至于《烈日灼心》,尽管作为一部商业外壳的类型片作品,影片节奏明快清晰得多,也没有引起“聂隐娘”这么大的争议,但因为影片出于各种原因删减掉的篇幅过多,围绕影片中诸多情节疑点的讨论却从未停止,近日作家须一瓜的原著《太阳黑子》也被拿来和电影作对照解读。

一部电影可以衍生许多话题,拉这么长的战线,既是电影艺术本身的魅力,对爱电影的人无疑也是一件好玩儿的事。在业内人士总是把“产业链”这个词挂在嘴边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明白,对于普通电影受众而言,看电影、围绕电影的交流和学习也是一种“生活链”,一种沉浸感更强也更长久的生活方式。电影完全可以超越单纯的文本,成为驱动一种生活方式的发动机。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普通观众也许能够对侯导的“留白”意识、“冰山原则”抱有更多的宽容,也应该明白不讲一个完整的故事照样有可能是好电影。对《烈日灼心》中几个无暇展开的人物,也许到原著里可以得到不一样的收获。相比较传统的在票房上锐意进取的商业大片,这类电影走的是细水长流的路线,未必有多么艰深晦涩,也未必真的要求观众有多么高的文化素养,很多时候只是要求你多一点放松的心态和沉进去的耐心。

大圣火了哪咤去哪儿?影展、艺术院线合力为文艺片续命

是不是文艺属性强的电影市场表现就一定差?是不是小众文艺片非得靠传统院线才能回收商业价值?单纯依靠粗放型的宣发真的就管用?还是应该有量体裁衣的生存方式?在眼下热钱遍地、新人辈出的华语电影市场,坚守文艺路线的电影如何正视自身的处境、扩大自身的价值显得尤为迫切。

鲜有人知的是,在以“大圣”为首的暑期档“三巨头”策马扬鞭、所向披靡的时候,另一部质量合格、口碑尚可的文艺片《少女哪吒》却成了票房炮灰。排片惨淡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导演李霄峰甚至亲自发起了众筹自救,即:网友在众筹平台上发起和参与众筹,只要一个城市的参与人数达到60人,就会由发行公司出面,在当地黄金地段的电影院,包下黄金时段的场次,播放《少女哪吒》。

然而这种做法收效甚微,李霄峰也坦言自己成了“革命先烈”。和去年年底上映的娄烨导演的口碑佳作《推拿》颇为相似的是,影片在被商业院线抛弃之后,最终选择了长线放映。对此,某业内人士曾在采访中表示,类似《少女哪咤》这样的影片其实没必要“走出去”:“我们给它算过一笔账,在全国选一百个影厅,每天放一场,我放一个星期就比现在的票房高一倍,一百多万出来了。”

所以眼下看来,关键的问题并非如何理解创作,而是如何理解市场。文艺片自有更适合自己的生存法则,创作者应该把市场交给更懂市场的人去运作,盲目地要求排片和票房同样是一种浮躁和虚妄。

另一种有趣的玩儿法则是主题影展。比如8月19日《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在电影资料馆的联合展映,以邓超为纽带连接了曹保平的两部影片,请来了“伊谷春”段奕宏,还顺便“抓”来了“李米”周迅,展映当天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异常,对影片初期的口碑发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对于多数内地观众比较陌生、却在海内外有口皆碑的侯孝贤,我们是不是也有理由期待侯导的主题影展呢?果能成真,相信这不仅是给对“隐娘”感到困惑的普通观众们一个了解侯孝贤的机会,也是为侯导的下一部作品登陆内地院线铺好道路。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