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节&活动 / 正文

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最任性的8部文艺片!

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即将结束,外滩君为读者们准备了一份观影片单,这份片单里的大部分电影都在挑战观众的耐心,这么一比较,《刺客聂隐娘》带来的争吵实在是小意思。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丹麦女孩》和《假日惊情》并不会出现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汤姆•霍柏四平八稳的表现更适合奥斯卡的腔调,而让意大利观众送去无数掌声的《假日惊情》更多的要归功于雅克•德雷原版的《游泳池》、斯文顿和费因斯的演技以及导演圭达尼诺的意大利国籍。

而场刊评分颇高的两部法国电影《玛格丽特》和《貂》充其量不过是完成度颇高的小品文。所以,你将看到这8部最具风格的影片,大师和新人混杂,掌声和嘘声交融,如果廉颇老矣的威尼斯能少一些保守,那么大概连嘘声也听不到了。

《德军占领卢浮宫》

向欧洲致敬

作为场刊评分中最大的赢家,索科洛夫大概要捧一个金狮回家了。当然,大师的名声估计也为他积攒了不少虚假的喜爱。无论如何,这位历史学出身的欧洲导演交了一篇优秀的论文。是的,与其说索科洛夫是俄罗斯导演,不如说他是全欧洲人的索科洛夫。

影片带着大欧洲的视角,用不带政治正确性的态度表现了导演对于欧洲艺术,甚至整个欧洲文明的喜爱。他用打乱时空的方式,一边口述文献,一边重演历史,混杂着现代世界的事件,让自己和历史对话。

大概没有一个导演比索科洛夫更加热爱欧洲了,他以一种兄弟关系来看待德国与法国,以至于把战争的是与非像烟灰一般弹开。电影的片名直译过来,就是“法语区”的意思。

当德国军官占领卢浮宫之时,他用流利的法语问时任卢浮宫馆长的雅克•若亚尔,“您会说德语吗?”,这位日后几乎被历史遗忘的人苦笑着摇头:“不,我非常的法国人。”投降的法国人用另一种方式征服了欧洲,这让索科洛夫都无不酸楚地表示,可惜东欧文化没有这样的待遇。

影片独特的风格无处不在。叙事上——如果你还能称之为叙事的话,索科洛夫大概完成了一个历史学生长久以来的幻想。他让拿破仑的幽灵带领自己游览卢浮宫,他让军官和馆长坐在镜头面前,告诉他们历史的结局,观察他们的反应。

形式上,索科洛夫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国籍和语言的壁障,像卢浮宫的幽灵一般无所不在,全知全能。扭曲的画面,损坏的胶卷,暗沉的色调,索科洛夫保持着自己的电影语言。同时电影也幸运地获得了大多数人的喜爱,可能史料详尽的研究态度让崇尚科学精神的欧洲人感到满意,毕竟,他们还没有对二战释怀。

《吾血之血》

又一位大师去拍吸血鬼了

大师贝罗奇奥遭遇点了小尴尬。

国家都快养不活的意大利人对这位国宝级导演说,没有拍摄《吾血之血》的资金,于是贝罗奇奥一开始是想作罢的。但是热爱电影的意大利人又说,您还是拍吧。所以,贝罗奇奥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拍摄了这部《吾血之血》。然后,放映厅里掌声雷动的观众们出了门就表示,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它到底在讲什么。

《吾血之血》到底在讲什么,这个问题很难归纳。两个看似完全没有关系的故事不太频繁地平行蒙太奇着。一边是十七世纪的”魔女“在修道院中遭受着怯懦贵族所带来的酷刑。她的情人自杀了,后者的弟弟为了让哥哥上天堂,在一群卫道士的帮助下极力想证明她是魔鬼的使者;另一边是现代社会的老年吸血鬼,他所居住的同一所修道院正不可避免地遭到现代社会侵略。

贝罗奇奥似乎是在批评新时代的坏,但又好像是在剔除旧时代的疮。他的叙事处处皆是象征,即便观众看不懂影片到底在讲什么,也可以欣然接受镜头的美。他的画面结构非常和谐,与剧情相配合的推拉摇移也恰到好处。这本来就是一部美丽的电影,更何况,听一位老人讲述历史的永恒性和浴火重生的新时代,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记住》

你可以修改记忆,但无法忘却历史

《记住》并不是一部形式感特别强的影片,它的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状态好的伊戈扬。如果说《德军占领卢浮宫》还是一部对政治正确性漠不关心的影片的话,那么《记住》就太政治正确了。

患有阿兹海默症的Zev在老人院朋友Max的帮助下,独自一人踏上了复仇之路。不过,老年公路片的设想可以收起来了,这并不是另一部《百岁老人翘家去》。伊戈扬又重新回到了寻找真相的剧情设置上来。经历过奥斯维辛集中营噩梦的Zev仅凭着Max的信和手臂上的编号,一路遗忘一路想起。

他忘记了几分钟前认识的陌生人,忘记了几小时前枪杀的小纳粹,忘记了两星期前妻子的葬礼,但是却对自己遥远的记忆无法释怀,忘不了的瓦格纳,忘不了的杀戮以及忘不了的仇人。当他最终找到过往的时候,却发现曾经坚信的记忆其实早已经被自己的怯懦与愧疚篡改得面目全非。主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入木三分的表演完全可以问鼎最佳男演员的桂冠了。

欧洲人对于二战的痛在《德军占领卢浮宫》放映之时就已经显露。所以,当《记住》的枪声响起,放映厅里的掌声堪称前所未有。老实说,伊戈扬的风格并不像其他几部影片那样个人化。

他擅长剧本,擅长用一个恰到好处的节奏讲一个好故事,惊心动魄,痛彻心扉。他的摄影也颇有美感,结构精巧,运镜沉稳,用一种大家都觉得漂亮的方式安排着物与人的位置。从这点上来说,他其实很讨巧,这样的剧情不需要特立独行的镜头,但这大概也是他和索科洛夫之间的距离。

《等待》

美到让人掉眼泪

《等待》是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上第一部嘘声掌声混杂的影片。做了索伦蒂诺多年助理的导演皮耶罗•莫西那完全师承了前辈的衣钵,画面美得让人热泪盈眶,音乐张扬得肆无忌惮,辞藻华丽得如此深沉。

片如其名,《等待》就是在讲一个没有结局的等候。法国少女只身来到意大利,希望和男友会上一面,但后者的长久缺席使她只能在意大利妈妈的城堡里不断地等待。少女在一个谎言中等待着男友,母亲在悲痛中等待着她不愿承认的死亡,永远等不来的男孩约瑟芬在两个女人的期待中变成了一个谜团。

我们不知道这个和《罗马妈妈》同名的意大利夫人会何时向少女揭示这一切,所以影片逐渐将观众拉入一场无尽的悬念,节奏缓慢,提心吊胆。影片最难能可贵的是导演对于叙事节奏的把握,慢得恰到好处,快得利落果断,隐喻浅尝即止,悲伤暗流涌动。

莫西那在专访中说,女主角我只要朱丽叶•比诺什,如果不是她来演,那就不要拍了。新人的任性换来了一位金狮最佳女演员候选人——眼角嘴边,举手投足,甚至连耳际的一丝发捋都隐忍细腻,这个法国女人从来不曾如此地像一个意大利妈妈。

关于《等待》的批评都带着大男子主义的傲慢。索伦提诺可以拍一部时代陨落的《绝美之城》,但莫西那却在女人的幻想里流连。事实上,死亡、谎言、悲恸和欲言又止的愤怒是具有通性的,题材的适可而止好过流于表面的思想絮叨。无论如何,仅凭莫西那沉稳的运镜,意大利电影也算后继有人了。

《为你着想》

魔性女人的中年危机

在今年主竞赛的四部意大利影片里,《为你着想》是继《等待》之后第二部同时获得嘘声和掌声的作品。同样色彩浓郁的风格,同样细腻弱小的女性,威尼斯的一些观众似乎对年轻导演和女性主题不太宽容。

安娜是一个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她努力工作,养家糊口,敬老爱幼,试图把加入犯罪组织的丈夫赶出家门,然而所有的一切似乎并不能获得别人的感激。她对丈夫的犯罪行为视而不见,用他的钱给曾经抛弃自己的父母买房子,她似乎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却不知道他们真正的需求。

事实上,安娜所谓的爱是可怜虫对于悲悯的渴求。她常常说,不要说自己一无是处,其原因是她对于一无是处的恐惧。她勉强满足周围所有的人,但这不过是她的自我需求,她需要别人依赖她,只有如此,她才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影片最后的纵身一跃,终于让她走下了自己堆砌的神坛,从而得到解脱。

影片的剧情不难理解,真正离经叛道的是几近崩坏的画面和光怪陆离的视听。安娜的现实生活灰白一片,只有阳台外的海洋呈现着水彩画的颜色。这种彩色吊诡异常,在她的幻觉中被更加恐怖的黑色云朵所笼罩。安娜似乎生活在一个以自己为主角的电影中,耳边常常响起伴随人物介绍性歌词的音乐,当她静止时,画面突然不断涌现水彩画的笔触,最终把她渲染成一尊圣母像。

影片最后,蓄谋已久的幻影突然之间全部爆发,整整几分钟都是不成形的意象、晕眩的色彩和魔咒一般的对白。《为你着想》的个人风格比所有其他竞赛片都要张扬,它就像安娜一样对着观众说,看着我,需要我。

《封锁》

令人绝望的癔症

土耳其新人导演埃敏•阿尔柏的这部作品展现出了出人意料的才华。

土耳其的高压政治下,精神脆弱的两兄弟在疑神疑鬼的被害妄想中深陷绝望。哥哥与高级政治官员合作,通过翻查地区生活垃圾和监视周围人群来换取高墙之外的自由。弟弟同样为市政局工作,参与清除流浪狗的活动,却意外地收养了一只受伤的狗。

影片同时从哥哥和弟弟的视点出发,把他们在自己内部世界中的绝望和外部现实世界的虚妄统统表现出来。一方面,哥哥非常努力地做着“老大哥正看着你”的工作,他就像是一个被洗脑的战士,不顾一切地怀疑周围所有的人。

但爆炸案依然在城市里发生,士兵们开始封锁道路,每日开过的装甲车带着令人恐惧的强光。越来越高压的环境使哥哥开始臆想弟弟的遇害。而另一方面,弟弟害怕宠物被发现,把所有的爆炸、士兵和强光都当做对自己的试探和搜索。兄弟俩的绝望最后在同样不明就里的政府官员手中完全变为荒诞。

有观众表示这部电影太过嘈杂,导演使用了大量强鼓点的配乐,希望将两个人物的绝望烘托了出来。虽然没有用太多摇晃的镜头来表现人物的不知所措,但是你会觉得每一个镜头都在颤抖,一种强力路过时所能感受到的颤抖。

这个强力是统治阶级的力量,是践踏在脆弱灵魂上的力量,是无视个体独特性的力量。影片中越来越频繁的打击声最后集中到一记枪声里,文明的理性轰然倒塌。不知身为主竞赛评委之一的土耳其大导演锡兰对这部影片会作何感想。

《犯罪家族》

无赖的南美式戏谑

《犯罪家族》是高压政治下荒诞人生的另一个南美版本。

这两年的南美电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种无赖的戏谑风格。来,我给你讲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结局意外吗?什么?你问我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拜托,是非对错有那么重要吗?《犯罪家族》在这一方面也颇得真传。

故事根据阿根廷独裁时期的真实事件改编,以不带任何怜悯的冷静讲述了一个挣脱极权的失败努力。

一个看似普通的大家庭,母亲在厨房做饭,儿子们坐在客厅看电视,女儿们在房里梳妆打扮,父亲走进厨房问,今晚吃什么,咔的一声,母亲端来一盆烤鸡。不,他会饿死的,父亲说。于是,母亲再添上一块鸡肉。镜头随着父亲和这盆晚餐一路向下,停在了地下室的人质身上。秘密为政府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频繁地实行绑架撕票案件,有恃无恐。

片中不断出现的政治人物和父亲显而易见的隐喻,交替着把一场骇人听闻的犯罪事件讲得不紧不慢。杀人越货的场景平行蒙太奇着男欢女爱,结合戏谑的配乐把道德和良知抛之脑后。

被极权压抑接着又被抛弃的父亲,用死亡、逃离和屈服来对抗父权的儿子们,《犯罪家族》的态度其实非常明确,但导演不想参与评判。他吹着口哨,用轻松的音乐来烘托绑架现场,随手把极恶和极乐的画面剪在一起,把生命的荒诞和黑暗埋在快速利索的叙事里。既然你明知道它是黑色的,那我为什么不能给它涂层彩色?毕竟,我们的痛苦没有必要大肆宣扬。

《伊扎克•拉宾的最后一天》

新闻从业人员的中东历史纪录片

纪录片出身的索科洛夫在《德军占领卢浮宫》里面拍摄了一段自己的欧洲史,而阿莫斯•吉泰却在《伊扎克•拉宾的最后一天》里用新闻素材重新演绎完成了一部类纪录片。我们不能说它是伪纪录片,因为它表现得的确是真实的历史。

影片讲述了以色列前总理伊扎克•拉宾遇刺的整个过程,从遇刺前国内紧张的民意氛围到遇刺之后漫长的调查审理,把这段逐渐被人遗忘的历史再次暴露在公众面前。在今年的主竞赛片中,《拉宾的最后一天》乍一看并不算是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因为无论是《德军占领卢浮宫》无微不至的好,还是《无尽之河》匪夷所思的烂都在第一时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映象,而《拉宾的最后一天》更像是一段念念不忘的回忆。

不过导演的风格在结构与形式上都被显而易见地放大了。一边是类似纪录片一样缓慢地节奏,你甚至会感受到一丝冗长,但这种冗长有时非常真实,或许在那个年代,政治舞台下的人们也经历了这种漫长。

另一边是导演镜头的沉稳和新闻镜头的骚动,两者之间不太工整的剪辑让银幕下的观众们游离在真实和虚假之间。这毕竟不是一部真正的纪录片,虚假的抽离在某种程度上暗度陈仓了导演自己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伊扎克•拉宾的最后一天》也能位列最具风格的电影之一,尽管它在个人化的修辞上表现的非常低调。

关键词: 文艺片 威尼斯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