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拍得好,影院排不好”?
中国城市电影院的话语权随着电影市场放大与日俱增,赋予影院话语权的是放映市场规模、格局、电影票房和观众群体。
时下中国放映市场银幕接近三万张,银幕涵盖的影院座位量就与观众群的规模有关。
与中国银幕规模不对称的信息是,从银幕量看中国市场与北美市场的3.8万—4万张银幕仅有30%左右差距,但是连接制片与放映的发行公司却步履艰难。
似乎发行公司没有在放大的市场格局中受益,发行公司都在抱怨:现在发行更加难做,市场更难把握,中小影片更加惨淡艰辛。发行大片,不到首日数据出炉,发行公司谁都不敢说工作到位了。中小片,不能形成 “现象级”,难以掀起涟漪。
为什么市场大,准入门槛降低(数字放映普及),发行公司反而更加难做了?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抢的竟然是影院排映的场次。每周市场上都有十余部新片,30部影片盘桓档期是常态。
靠什么决定一部电影在影院的排片?靠什么让影院多排自己发行的影片?“电影拍得好,影院排不好”的电影如今比比皆是。大一统的发行模式与要“赚快钱,排热片”的影院经营形成一个难以破解悖论。
谁来破解这个悖论?怎么破解这一难题?发行、院线、影院都应深思,应有所行动。
扪心自问,靠什么决定或引导影院排片,市场呼唤精细化运作,提升经营水平已刻不容缓,谁先行一步,谁就能引领市场。
一部电影,引发的格局变化
院线市场格局变化永远虽大盘而动,在产业粗放开垦的初级阶段,产业链条上任何一个小小变化都会影响市场格局。
8月院线市场有两部电影的数据变化,对院线格局产生影响。
一个是《捉妖记》,因为影片的数据异变,让北京红鲤鱼院线在全国院线排名中从之前的第22名前进三歩,进入院线前二十,位列第19名。
另一个主旋律大片《百团大战》,受发行和排映模式影响,华夏联合院线从之前的排名提升两步进入全国院线前十。
因一部电影,或者一个数据引起市场格局、份额变化,就像上市公司或因一部电影票房而引发股票升跌一样,表明我们产业基础很脆弱,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时有出现。
当然院线第一阵营六大院线的格局没有变化,六大院线的竞争对手应该是自己,只要不出大错,随着大盘也会上升,江湖地位一时间难以撼动。
谁该为“一日游”影片负责?
盘点8月市场,大盘继续在快车道上行驶。全国月度放映场次483万多场,同比上升27%,月度观影人群1亿600万左右,同比增长36.4%,票房放量达36.1亿,同比上升36.4%。
8月市场有44部新片,数量堪称时至现阶段的年度之最。而 “炮灰”和垫底影片也因此水涨船高。票房在500万以下的影片有25部,占新片总量57.5%。其中百万元票房以下的新片10部,占月度上映新片22.7%。
虽然票房不是衡量一部电影优劣的唯一标准,但是用工业生产眼光看,这些产品进入市场就折戟,投资回收肯定出问题。
为这类影片列出一些特征:
主要标签是“三无”,即无宣传、无信息、无排映。
其次,有宣传无反馈,自说自话无结果。
最后,发行虽有落地却无落实,看似市场全覆盖,实则“一日游”甚至是“一场游”就下片了。
8月市场为暑期档落下华丽帷幕,大盘继续高开高走,并不介意一路上散落下多少“鸡毛”“碎片”般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