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5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影票房已经突破330亿。不出意外的话,到2018年之前中国市场能够成为世界第一。
不论怎样评价这一即将发生的历史现象,作为不争的事实,今天国内国际资本都已经开始在中国这个当初不起眼的产业迅猛布局。
这是一个战略性的现象,是一个将促成世界电影产业发生巨大流动的现象,当然,也首先是中国当代生活饶有意思的重要现象。
不管曾经怎样重视电影,怎样强调电影产业改革与开放,以及强调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意识到中国电影市场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文化市场,才应该是意识之中的重中之重。
只有新兴国家才会成为一门产业以其后起之秀的姿态,使之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当然,也只有世界上最有生气的国家才会配第一大市场如此担当得起的称号。
当这场巨变的进军开始之际,千万不要单纯地从产业自身的角度衡量其意义,更不要简单地误以为只是一场产业的竞赛。从意识形态角度,这等于重温前苏联创始人列宁曾经说过的那句上一辈人耳熟能详的话“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
社会主义国家从来将电影当作意识形态最重要的斗争武器,中国也曾经如此。直到改革开放很多年之后,人们相信电影仅仅是商业、娱乐,教育与斗争手段一说才退避三舍。
事实上直到今天关于电影的思想意识倾向和价值观导向,仍旧是不时激起争论浪花的话题。而在我们不断警惕的某国,不仅看不到这样的争执,且在所引进的大片中,世界正能量和国家价值观的影片比比皆是。
这种差异不因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0%而为之减色,相反,中国电影数量越多,票房越高,在诸如《星际穿越》《地心引力》《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模仿游戏》等影片面前思想能否更丰富、境界能否更高远,就越显得力不从心。
当我们走向世界第一时,我们的电影是高擎起文化与精神的大旗,还是停留在当代史层面;是电影的精神力量同样第一,还是世界市场第一、却在文化与精神层面缺乏建树,这就是我们能否面对票房的猛增而应当不失思考的课题。
当下的中国电影人无疑在突破当中,在下来的发展中,既要防止倒退回“教育与斗争的工具”的左路线,也要克服陈旧狭隘和浮躁轻薄的意识;既要坚持多元化发展,鼓励更多生动活泼、不乏深刻的思潮激荡,也要相信普世价值和人性深度的艺术追求应该成为主流和趋势。如果世界第一之后仍旧在精神文化的表征上落后于世界,我们就白白拥有广阔的市场,而且对于其上之受众是极端的遗憾。
这里有三个构思,
其一,高屋建瓴学习和掌握世界潮流趋向。世界第一带来的不应当只是经济喜悦和大国虚荣,而应当是一种文化的自觉。
其二,强化电影批评的多元化,更多的激浊扬清,鼓励深刻挖掘人性和世界复杂性的影片与市场化手段相结合。没有成熟的电影批评,电影的导向就只剩下政府导向,这对于电影的生态不是好事。
其三,加强对关注现实、诚意深刻、艺术追求明显的影片给予物质与精神的鼓励。
做第一大市场是一个很大的格局,只是这个格局更多是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包括第一是城市化进程,第二是互联网颠覆,第三是进口影片政策调整,第四才是中国电影业进步的结果。推动电影发展的政策应该配合着这四个方面与时俱进,这就是格局。
对于中国来说,当下不仅仅是经济问题,首先是社会转型,并由此产生文化转型,人的思考和文化的建树越益深入的问题。这为中国电影提供着最大的精神营养。也因此不必轻率的否定哪一些影片,也许最最肤浅的影片当中都会含着时代的烙印和新价值观。
中国不会是很深刻的国度,也不会是很浅薄的国度,但会是一个很开放、很无界定藩篱和底线的国度,说很包容也行,很禅宗也行,尤其在今天。
向世界开放电影市场不独中国,大部分国家或许都如此。但开放不仅为了引进,更为了学习。吸收、消化、创新,是开放的本质。端看在开放的时候,有没有造就新电影的准备。
文化的课题很大,遑论电影跟不上,整个文化界都跟不上,而我们却花了很多时间在一些无聊的事情上。只有深入广阔的了解,才会知道中国未来的路向,第一大市场是用来包容的,第一大市场是用来创新的,第一大市场会是中国文化与文明创新或者颠覆的平台。
对于开放,我们的器局所在正是相信从中会诞生很中国的东西,很当代的东西。像在音乐领域我们会见到中国风崛起一样,电影的中国风当然指日可待。这里可以谈及坚守,它不是别的,电影的坚守就是始终不渝对你的人民,对你摄影机前(银幕上)的善良的人们的深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