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中国电影新力量”主题论坛:希望民族电影工业越来越好

今年新力量导演对电影产业作出的贡献我们是有目共睹的。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为何在今天这样一个时机,邀请不同领域的代表来进行这样一场论坛活动?

10月25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的“中国电影新力量”主题论坛在京启幕,来自政府、业界、学界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面对面展开观点交锋。徐峥、宁浩、吴京、田晓鹏、韩延、俞白眉、陈思诚、张冀作为中国电影新力量的代表,出席论坛并阐述了个人电影创作观念,同时也与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讨论。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论坛上指出,2015年是中国电影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年,电影热点不断涌现,人才结构发生改变,标志着中国电影正走向健康、活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在这一背景下,对新作品、新人才、新热点、新现象及时进行总结和梳理就变得十分重要。经过为时一天的研讨,各领域研究者均对新力量的特征、诞生意义、现阶段优缺点、发展前景等提出了各自看法,而这一代创作者在美学和产业上的成就,还需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检验才能供后人总结定论。

论坛结束后,记者独家对话张宏森局长,进一步梳理了对中国电影新力量的认知与期望。张宏森认为,目前中国的电影产业格局仍然未达到理想状态,电影产品谱系不够健全——中小成本的轻工业产品过多,类似《捉妖记》的重工业产品匮乏,《阿甘正传》《教父》模式的大剧情电影也是未来中国电影应弥补的方面。同时他也对《心迷宫》《山河故人》等优秀艺术电影的发行表示大力支持。

张宏森希望,以新力量为代表的未来中国电影人能够继续探索本土化类型片创作,同时要对愈发开放的市场环境怀有忧患意识,锤炼作品品质,以自身的崛起作为抗衡好莱坞大片的武器,“希望民族电影工业越来越好,这种好不应该是拿保护主义换来的,而是要在正面抗衡中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今年新力量导演对电影产业作出的贡献我们是有目共睹的。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为何在今天这样一个时机,邀请不同领域的代表来进行这样一场论坛活动?

张宏森:今年出现了很多新电影、新导演、新的热点现象,它们与传统电影美学、电影话语方式不太相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新力量带动了整个市场的发展,拉进了电影与观众的关系,我认为应该对它们保持高度关注和警觉,并且进行学术判断、美学分析、科学总结,使这些新生事物能够发展壮大。

今天讨论的其实只是新力量现象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十月份中国电影市场发生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如《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心迷宫》《喜马拉雅天梯》《山河故人》《回到被爱的每一天》等一批新的艺术电影上映,这些文艺片我都看过,我觉得它们也有崭新的视角和表达。今天的论坛主要针对的还是暑期档的现象,那些艺术片导演没能来到现场,但是他们也是中国电影新力量的组成。

记者:之前中国电影创作群体是以代际来划分的,每个代际都有相对可以鲜明区分的特点。“新力量”是一个可以概括当下创作群体特点的新概念吗?

张宏森:新力量现象正处于发展中,甚至我认为还处于萌芽中,有待于各界专家学者来总结,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我觉得语境的确发生了改变,第四代在电影语言上进行了现代化推进,包括与第五代共同完成的现代化进程,是对我们建国十七年以来一直遵循的固定美学模式进行的一场革新运动,包括对文革期间三突出、高大全模式的反抗。

今天是全球一体化时代,也是信息一体化时代,所有界限都在消失,不同风格、语言、观念之间全部打通。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想进行一场美学运动其实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每个人的革新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所以想对他们进行美学总结还需要等待。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要思考如何跟观众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现在我们能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贾樟柯导演也在跑路演,人人都希望他能有更多观众。这与其说是电影和电影之间的竞争,不如说电影在和其他媒介竞争。

记者:新力量有希望对未来中国电影产业格局做出怎样的改变?

张宏森:我今天观察了大家一天的发言,很有感触。越是市场好的情况下,像今年产业指标不断突破,我们越应该保持高度警觉和足够的忧患。为什么呢?第一,中国电影发展还很不均衡,我们看一个国家电影的发展程度,首先是看它的重工业推进水平,重工业推进往往才能带动其他产品的跟进,但是我们重工业的推进还不足。为什么大家对《捉妖记》保持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它标志着中国电影重工业刚刚开始。但是这个重工业,跟美国的投资规模和技术水平比起来,也没达到多么高的地步。所以今后在重工业的产品配置上,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现在我们轻工业电影产品太多了,在比例上不够均衡。不过我相信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人才的不断涌现、投资主体的深层觉醒,下一步重工业的配置会有所改善。我们可以看到从《九层妖塔》到《寻龙诀》就是这方面的一次迈进,希望未来能更多地看到这样代表中国高工业水准的电影。

还有一个是大剧情影片,也就是来自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的经典叙事模式,应当保持足够的敬意。有丰富的戏剧性、复杂的人物关系、跌宕的情感逻辑,以及由此沉淀出一套价值体系,这类影片我们可以统称为“大剧情电影”,或经典叙事模式电影。我们现在对它细分出的时间线、叙事节奏等创作规律的研究和实践依然不够多。放到世界电影范畴内,像我们看到的《阿甘正传》《教父》《美国往事》等影片种类,我们是欠缺的。这也是下一步中国电影发展需要努力的方向。

我希望在中国未来的产业体系中,能够形成重工业产品推进,轻工业产品跟进,大剧情影片镶嵌在中间的格局,这样作为产品体系才是相对科学的,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对新力量给予足够的鼓励,尽量为他们创造好的条件,推动他们成长。

记者:电影局对新力量的成长给予了怎样的支持?

张宏森:去年局里向中国导演协会投了500万,今年还会继续再投,计划扶持五个青年导演的艺术作品。同时我们也会资助王小帅、贾樟柯等艺术导演的新片,包括《十二公民》这样电影的宣传推广。这也是为了表明我们的一种态度,希望中国电影产品体系能够均衡发展,在产品谱系上能够色彩斑斓,让中国文艺电影也能开出绚丽之花。

记者:有专家认为中国类型片正处于瓶颈期,一方面不应该再继续模仿好莱坞的套路,另一方面自身类型片的研发还不够充分。今年卖座的《大圣归来》《捉妖记》《战狼》都不算国内传统的卖座影片类型,您如何看待它们在类型片本土化方面的开拓意义?

张宏森:在类型片的本土实践中,中国电影人做出了很多努力。可以说对类型片的概念,年轻人已经不陌生了,因为他们的阅片经验足以给他们足够的积累,对类型片的格式有着深刻体会。但是它在实践中的程序化步骤,还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出。当你脑子里萌生出一个类型片模板以后,没有足够多的实践机会,或者像我们过去说的没有“胶片长度”,也是无法很好地完成的。

所有类型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进行本土化、当代化的移植。比如你想拍一部警匪片,但每个国家国情不同,观众接受程度不同,无法原封不动地照搬,《007》《速度与激情》《碟中谍》不能进行简单的翻拍。在这个意义上,我特别看重《解救吾先生》《烈日灼心》这样一些电影,包括正在拍摄的《湄公河行动》,它们都是对本土化类型片的探索与实践。

记者:前两年很多观众对粉丝电影、综艺电影进行了严厉批评,而今年卖座的电影普遍口碑都还不错,也都具备比较丰富的文化价值。您如何看待商业电影娱乐性和民族文化尊严的平衡问题?

张宏森:它们之间一定是有平衡点的,今天俞白眉说了一个词叫“欢乐”,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效的通道。一个很苦难、很沧桑的题材大家都不愿意做,一切事物的落脚点应当是诗意的、美的,就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地栖居。欢乐、娱乐、快乐是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入场券,但本质还是要回归美。我觉得有些影片之所以被广泛吐槽,就是只修了一个门,门里深处的风景是欠缺的。这个过程大家都在反思,包括郭敬明自己也在反思怎么能做得更好,我也希望他的《爵迹》能比《小时代》更进一步。

记者:中国产业化改革已经进行十多年了,前段时间又有消息说美国大片配额制将进一步松动甚至取消,您觉得目前的中国电影作好迎接冲击的准备了吗?

张宏森:我认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或者说自身的崛起。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与美国大片正面对抗也是一种动力,促使我们向高标准严要求看齐。美国电影体量很大,它在用这个空间压缩时间,大家都在等着看2017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而中国电影是在用时间来换取一定空间,在现有条件下,我们要用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换取中国观众对国产影片的信心和欢迎。我相信在未来更开放的环境中,只要中国有更好的作品,就不会惧怕竞争,对国产电影我还是有信心的。作为民族电影工作者,当然希望民族电影工业越来越好,这种好不应该是拿保护主义换来的,而是要在正面抗衡中立于不败之地。每个创作者也要时刻有忧患意识,锤炼品质,自强不息。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