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剧情版海报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开机那天是8月23日,杀青那天是9月23日,全国公映日是10月23日,看似短短三个月,但离开机的那个8月23日已经过去整整两年零两个月。
2015年10月23日公映当晚,我手里捏了两张《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电影票溜进朝阳路上的成龙耀莱国际影城1号厅,以前我经常来这里看电影,但都是看别的导演的电影,这次进来看自己导演的电影,其实我就是想知道都是什么样的观众这么晚还来看。这场放映,是当日临时加的场,晚上11点才开场。我妻子陪着我坐在影厅的最后一排,观众们看着电影,我看着观众们,虽然这部电影先后在东京、柏林等20余个国际国内电影节放映过很多场了,我也曾在不同国家的电影院里看过很多次,但是不知为何,看着眼前27个后脑勺时我感觉内心多了一丝别样的平静。这是我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在国内影院公映的电影。看到电影开篇壁画脱落的场景,我的思绪一下回到了两年前。
2013年刚刚过完春节,我父母居住的社区开始大规模拆迁,此时我正在家里筹备《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我妈每天散步回家都要穿过一片被拆房屋的废墟,每次回到家里她总是会替我捡一些被主人们遗弃在废墟里的生活用具,主人们搬去楼房居住觉得这些老旧的东西都是无用之物,就将它们遗弃在了废墟里,我妈手里拎着那些被遗弃的器物,进门就问我:"你看这个东西能在你的电影里用到吗?"没过多久,我们家的院子成了这些被遗弃的器物们的聚集地,我妈几乎成了我的道具师。
那个时候,我正在琢磨如何制作电影里饱经岁月沧桑,留有时间划痕的斑驳壁画。一天傍晚,我陪我妈去散步,我们照旧要穿过这片废墟,突然间我在废墟里看到曾经的屋顶吊顶,吊顶是纸浆压制的板材,土色的板材上有斑驳的油漆,在油漆上又附着着白色的石灰,石灰上面能看到岁月的痕迹,吊顶熏黑了就在上面刷白,然后过几年熏黑了再刷白,时间就在这个纸板上逐渐叠加,于是我和母亲放弃了散步,两人穿梭在废墟里捡别人家的"屋顶"。后来电影里的所有壁画都是我和表妹在这些被遗弃且见证了这些家庭无数悲欢离合、饱经岁月沧桑的"屋顶"上画成的。
坐在电影院里面,看着这27名安静的观众,我还想起了和监制、制片人方励拖着行李箱往返奔波在各个城市之间路演宣传的那些天。他的年龄比我父亲还大一岁,我拖着行李像儿子跟着父亲闯码头一样,逐个城市去给大家介绍这个电影。我并不是想说我们制作这部电影有多不容易,因为每一部电影制作起来都不容易,而且努力做好电影是每一个电影人应尽的职责。我坐在电影院里,银幕上放映《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我的脑子里却放映着电影之外的另外一场电影,没等我将游荡的思绪完全收回,电影结束了,27名观众安静地等片尾字幕全部出完后才逐个离开,我尾随在观众后面,偷偷听他们议论《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尾随他们走向大街,此时已经快凌晨一点了。 一部电影最初是由主创们发起并制作的,但是完整的电影形态却是主创们、制作公司、宣发公司、影院经理以及所有观众们共同造就的,这里面包括未来的每一个观众,如果只是将电影制作完成把拷贝丢在抽屉里,她会永远在一个未完成的状态。所以,我感谢所有人和我共同完成了这部电影。
如今电影已经上映五天了,每天的排片从来没有超过0.3%,虽然上映前也早有预料,因为电影院有很高的运营成本,影院经理们需要完成票房指标,他们选择当下市场上明星最多、名气最大的电影加大排片无可厚非。但是回头看到天天都在微博上“求排片”和想要看到《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观众们时,我不得不矫情的呼吁一下排片了。一边是很多观众想要看到这个电影,一边是影城收到了拷贝却没有排片,所以我觉得有兴趣的影院经理可以每天尝试哪怕排一个有效场次,给观众们提供一个观影的机会。
自2006年我拍摄第一部电影至今,九个年头过去了,在这九个年头里我有幸作为编剧和导演参与了四部电影,为此虽然经历了一些艰难时刻,但我并不想谈“坚持”二字,能做电影,还能做自己喜欢的电影,还有什么比这更幸运、更幸福的呢?这四部电影都像我心爱的孩子。如今,老四出阁了,相比老大《夏至》、老二《老驴头》和老三《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老四《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是最为幸运的,方励先生和一帮小伙伴们将她装扮的漂漂亮亮的、风风光光的送出了阁。老四长相不错,不难看!我觉得大家会喜欢老四的,原因是大家见多了庸脂俗粉总是渴望有位清澈如水的姑娘该多好啊,老四就是这样一位单纯善良并且清澈如水姑娘,虽有点王婆卖瓜的意思,但在我眼中,她不矫饰且清澈如水,我无心靠她赚钱,如果有如此目的,我不必做这样的电影。只是,那种分享的心情,是热切的。面对想看片而不得的观众的热切,我无法不为此发出一点点可能微不足道的声音。
在《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第二版预告片里,我们用了“为至家乡,不惧远方”的宣传语,它既是对剧情的概括,也表达了我们做电影的一种态度。为了我们的理想,为了观众们能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为了电影市场更加良性,我们愿意多蹚蹚路,哪怕会成为一些人眼中的“炮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有可以留得下来的电影,有观众的肯定和感动,一切足矣。
2015年10月27日
李睿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