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票房 / 正文

法国电影:电影当文化而非商品 喜剧电影有绝招

法国盛产文艺片和大师级导演,“我们的电影可不是商品,而是文化”——法国人向来对本国电影有着崇高(傲娇)的敬意,把它们供在“文化输出”的高度

5.jpg

法国盛产文艺片和大师级导演,“我们的电影可不是商品,而是文化”——法国人向来对本国电影有着崇高(傲娇)的敬意,把它们供在“文化输出”的高度,已示与那些生产线上的“好莱坞制造”的区别。然而,即便票房不是检验“伟大”的唯一标准,也不宜抹杀电影的商业属性,高票房,至少能说明这部电影在制作、发行环节和受众层面是“成功”的。所以,“最成功的十部法国电影”也就可以等同于法国影史上的票房TOP10,当年风靡一时的话题性作品,势头盖过了好莱坞特效大片,就连严苛的评论界也不禁“高抬贵手”,它们仿佛成了法国文化抗击“外来侵略”的航标与号角。

新老交替 经典永存

由上表可见,想要迈入本土影史TOP10,那在法国至少要拿到一千万人次的票房(法国人口约6600万人,也就是说每六个法国人中就有一人看过该部影片)。作为本土片票房第一,《欢迎来到北方》 仅比史上票房第一的《泰坦尼克号》(2049万)少了128万人次 ,当年法国媒体和观众可是在一片欢呼声中,看着它刷新了几十年的票房纪录,竭力把伯恩的这部代表作推上了神坛。

在TOP10中有6部是2000年之后的“新电影”,2000年之前的“老片”只有四部。史上票房第二的《欢迎来北方》和第三的《无法触碰》都是近年来的新作,按照这个趋势乐观推测,今后数年中完全有可能诞生一部超过《泰坦尼克号》的本土票房冠军。不过,仅看票房人次的绝对数,对于早期的法国电影又不太公平,要知道五六十年代法国人口仅为四千多万,而现在则有六千多万。银幕总数,排片比率,人均观影频次等参数,在战后的法国一直随着经济发展和娱乐风潮起伏变化。相比四十多年前的《虎口脱险》,《欢迎来北方》能取得今天的票房成绩,观众总基数虽然多了,但外部竞争的程度也更激烈了。

观众最爱法式喜剧

法国大众的整体口味在本土Top10中彰显无遗,除了排名最末的《的士速递2》可归入动作片(其实也带喜剧元素),其他九部都是传统的喜剧形式,从最早的《唐·卡米罗的小世界》到去年的《岳父岳母真难当》,六十多年来的喜好变化并不算大。每年一到圣诞节和新年假期,法国两大电视网为一家人团圆准备的礼物,必然是《虎口脱险》和《度假者》这样的经典喜剧。全家老小一边吃饭,一边看老戏骨们装疯卖傻,这几乎成了法国人每年必备的“春晚节目”。

TOP10里只有一位导演的作品两度入围——杰拉尔·乌里,携手路易·德·菲奈斯和梅尔维尔两位“天王级”笑匠,在六十年代的法国影坛可谓票房霸主,黄金三角搭档的《暗渡陈仓》和《虎口脱险》重新托起了电影在法国人生活中的地位,尤其是后者,更是开创了“二战讽刺喜剧”的先河。

突显地域差异和文化标签

纵观法国本土电影的成功者,大多带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地域特色和文化标签:《度假者》系列折射的是法国人“至死不渝”的度假传统;《欢迎来北方》则是南北地域和风俗差异的写照;《高卢英雄之埃及艳后的使命》改编自法国畅销动漫,具有广泛的读者基础;而《无法触碰》和《岳父岳母真难当》两部新作,则直指法国当代社会中最突出的阶层差异和族裔融合话题,影片倡导的是“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满满正能量。

此外,像《天使爱美丽》《我的舅舅》《你丫闭嘴》等法国经典喜剧,虽然遗憾的没能挤进Top10,但都足以证明法国人血液里的“莫里哀遗产”,既是抵抗好莱坞的常用法宝,更是标榜时代的集体回忆。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