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电影《山河故人》:刻下我们时代人的“百感交集”

《山河故人》关乎一个女人的三十年日常。可是,这日常在电影里又是多么开阔。从汾阳到上海甚至延伸到地球那端,她的生活平淡,但也跌宕,日常在此处早已不只是日常

《山河故人》剧照。

从一群年轻人活力十足地跳集体舞开始,《山河故人》便引领观众进入了一个迷人的“时光隧道”。但这个隧道的起点并非贾樟柯所擅长的1980年代。而是1999年,新世纪马上就要开始。汾阳城正在庆祝着新世纪的到来,年轻的沈涛骑着摩托车,兴致勃勃地唱着“文峰塔上升紫气,共同迈向新世纪”。

高高的文峰塔和它永远的县城;河冰被炸药炸开的声音;拥挤的人群突然挤占镜头左右摇晃,你很担心会出现踩踏事件,但并没有,而这样的密集人群在今天的中国也是常态;似乎不堪负重的运煤卡车被困在泥泞的道路上,等待捡拾煤块的人们便一哄而上;看到新的红色桑塔纳轿车时的赞叹欢呼;那些喜欢看秧歌的人们脸上带有某种羞涩含蓄笑容……贾樟柯镜头里没有传奇,也没有浪漫化和苦难化。汾阳不是他赞美和歌颂的对象,而只是人们身在的生活环境,它粗砺而生猛,有巨大的陌生感。

作为艺术家,每个人都有他认识和表现世界的独特视角,有时候,他们终其一生都在书写自己的“乡原”。在文学世界里,这种例子多矣,比如呼兰河之于萧红,湘西之于沈从文,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而在电影世界里,像贾樟柯这样执着于一地的电影导演并不多,他执拗地站在他的汾阳内部,汾阳成为他观察世界的主要坐标,这从他的成名作就开始了。而这一次,在《山河故人》中,他又一次讲述了汾阳。

你不得不承认这位导演的艺术直感——他不以这小县城为小,相反,他将之视为中国社会迅猛发展的重要范本。在这里,烟花和炸药同在;在这里,作为矿工的梁子和作为煤老板的张晋生相遇;张晋生性格急功近利,梁子性格温和随性,这几乎注定了他们此后不同的人生。一起成长的伙伴,十五年后,一个在上海滩里做风投,一个贫病交加,生活困窘。这样的人物与命运,着实具有时代浓缩性。

也是从这里出发,你会发现,汾阳小城里沈涛的际遇早已是一代人的际遇了。恋爱的选择——被时代趣味裹挟;婚姻破裂,她似乎想做回她自己,但却也是身不由己。不能与儿子相伴,昔日恋人身患绝症,父亲突然离世;一路送远行的儿子,和他一起听《珍重》,送他一把家里的副钥匙,专门选择坐慢车,只为陪他更久一点……

《山河故人》是沈涛的三段人生。每一段人生中都有她重要的人,丈夫、父亲、儿子。这个人生活中处处都有时代的两面,一面是前夫富裕而浮华,一面是前恋人的贫穷如洗;一面是生活的波澜不惊,一面是父亲的突然去世;一面是儿子的乖巧,一面是儿子远走他乡音信杳无……她在得知父亲死讯时的突然痛哭令人动容,那变形而扭曲的面庞占据了整个屏幕,那是一位中年人面对世事无常时情感的突然迸发——世界转眼就变得陌生而残酷,以为一切都还在,但全都不在了。此时此刻,看到沈涛撕心裂肺痛哭,恐怕观众内心也在翻江倒海。

《山河故人》剧照。

《山河故人》关乎一个女人的三十年日常。可是,这日常在电影里又是多么开阔。从汾阳到上海甚至延伸到地球那端,她的生活平淡,但也跌宕,日常在此处早已不只是日常,其中有社会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的印痕,而她个人的爱情、欲望、婚姻和隐私也都尽在其中了。

直白翻拍社会事件是近年来贾樟柯电影受到的最大批评,许多人批评他拍得太快也太粗糙。也许不是太快,而是想表达的太多却没有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一个艺术家理解和表现他的时代到底需要时间和沉淀。也并不是只表现社会事件才是表达现实——这一次,《山河故人》中,社会事件并没有在这部电影里正面表现,它们只是遥远的背景。

正如我们身在的生活那样,事件对于我们生活的冲击反应没有那么简单和直线,它是迂回的,反复的,渗透的。梁子不断的喘息和他的肺部疾患,女人回家路上看到的突然直冲而下的飞机,拍婚纱照时张晋生接到煤炭价格上涨电话时的兴高采烈,三明要去阿拉木图为中石化做焊工的决定……这些在这部电影中都不是闲笔,那正是导演敏感的艺术触觉使然。

上海,贾樟柯出席《山河故人》上海发布会

作为导演,贾樟柯的文字表达不凡,他对电影的自我阐释能力也往往胜过影评人——这是一个非常了解自己表达目标的导演,但是,这也带来很大的问题:他太知道如何在电影中“喂”给观众/目标人群“关键词”了。而且,他太乐意表现他的 “问题”了。于是,在贾樟柯电影评价上,便出现了两极,一方面可以看到学院派层出不穷的论文和各种理论词汇的轰炸,因为可值得分析的细节太多了,简直是俯拾皆是;但另一方面,是另一部分人的“不买账”——当所有符号如此鲜明地堆砌在电影里,作为影像艺术,电影的魅力,那种混沌性、那种暧昧性、那种感染力何在?难道电影就是为了“符号”而存在?

《山河故人》里也有一些“符号”,但这部电影却吸引人,而且,有情感的暧昧性。尤其是将2025年澳大利亚生活的引入。引“未来生活”作为观照1999和2014年的视点,这是奇崛之笔,也避免了电影一直囿于汾阳和山西的封闭。离开了小城,犹如扯开一个叙事的裂口,镜头由此推到地球那边。

语言不再畅通,父子终成陌路。

儿子到乐不知故乡何处,甚至不想谈论父母,他惶惑骚动,如无家的小兽。他和与母亲相似的女老师的交往令人难忘,但也许选择一位比张艾嘉更年轻一点的女演员会更有说服力——汾阳的一切似乎是到乐的前生,又仿佛他在另一个频道或者星球。故乡,山河,老歌,母语,统统都没有合适的密码与到乐交接。令人感慨的镜头是一夜欢情后到乐对钥匙的解释,他用英语声泪俱下地讲述钥匙的来历,想到他那名叫涛的母亲,涛在中文里是波涛汹涌的意思……

“站在未来看”,这是《山河故人》中卓有意味的一笔——如果未来是一位主人公,它该如何看我们的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当贾樟柯选取未来的视野时,我以为,他已经意识到“明天的历史”就是“今天的现实”,他意识到“个人”在时间中的位置,也意识到艺术家和当下、和当代的关系问题。“历史意识”不仅指的是对过去的“不忘”,恐怕也包括我们对所经历的当下记忆的“记取”,尤其是人的情感记忆。

电影结尾,年迈的独自生活的沈涛来到文峰塔前,她在风雪中起舞,观众不由想到电影的起笔,当年那群年轻人曾经意气风发地共舞。可这一次舞蹈和前次舞蹈有大不同,三十年倏忽一瞬,岁月老去,沧海桑田。还有涛的情感经历,这三十年多么像“过山车”:热爱,向往,生离死别……全部袭来。可是,无论怎样,那到来的新的可爱小狗,年年都要包的饺子、自家酿造的西红柿汁都在表明,与巨变相伴随的是一种热腾腾的气息,那是人的野草般蓬勃的生命力。

《山河故人》剧照。

《山河故人》对当代人情感的理解并不浅表。今天,我们表现当下生活的电影可谓多矣,但是,不用PS,不用蜜蜡,不用滤光镜来表现当代人情感的电影未免太少了。当然,《山河故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作品,有的叙事线索甚至是断裂的。但是,作为观众,我们还是愿意进入他的影像时空。我们相信他讲述的一切,觉得那里的一切是一种真实。

《山河故人》的成功不仅在于贾樟柯回到了汾阳,还在于表现了切实具体的情感。

有谁能真的抵达真实?真实只是情感的真实和生活经验的真实罢了。电影不是社会事件的堆砌,不是新闻报道的总和。重要的是如何表现人,如何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山河故人》中,汾阳的一切都是有情感的,因为这里的人事,山水,歌舞,物件,都与这位创作者内在形成着情感关联。

时代是一个巨大的无坚不摧的搅拌机,它搅拌我们的欲望、情感和命运,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它的链条里,人力微末,身不由己。以往,贾樟柯在电影中希望呈现坚固链条和硕大齿痕,而在《山河故人》里,他在寻找改变。他在寻找那些链条上的人,寻找那些惶惑的、喜悦的、痛苦的、平静的、麻木的面容,辨析那些面容之下饱经岁月的情感。人不只是社会事件中的人,还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一张请柬,一副墨镜,在电影里都是一段情感的隐密入口。

正是那些细密的、使人心头一软的情感使观众和女主角沈涛一起凝聚成了一种“情感共同体”,电影说到底是导演借助影像与外界进行的一次内心交流。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作为同时代人,在面对涛的三十年人生际遇时,你很难不与她在某个时间节点上达成共鸣。因为,那些向往,那些震惊,那些错愕,那些悲伤……我们都曾经有过,或者正在经历。

《山河故人》固然讲述了时代的巨变,讲述了时代如何迅猛,讲述了金钱如何改变生活,但也讲述了金钱在情感面前的无力。当一把钥匙出现,当一首《珍重》响起,涟漪便从不知名的遥远处泛起。说到底,《山河故人》是人到中年的贾樟柯,给汾阳、给他昔日的伙伴写下的五味俱在的岁月之书,是他用摄影机刻下的关于我们时代人的“百感交集”。

(作者系评论家张莉,现执教于天津师范大学)

关键词: 山河 故人 时代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