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国产艺术电影发行门道:精耕细作,“自来水”助推口碑

回顾最近国产艺术片的市场表现,关键在于观众口碑对票房的直接推动,但等到观众口碑发酵出来,已经是上映第二周了,排片又显得后劲不足,从而陷入“叫好不叫座”的票房魔咒。

从10月下旬开始,几部国产艺术片引发关注。11月2日,投资仅170万的《心迷宫》,票房已过1000万元,从投资回报来看已算不错。贾樟柯导演的新片《山河故人》,上映首周末票房超过1700万元,数字不算惊艳,但已超过他之前所有作品的国内票房总和。李睿珺导演的“西部公路片”——《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下称《水草》)则有些惨淡,上映两周票房仅收获不到100万元。

(《水草》和《山河故人》是艺术片,《心迷宫》按照导演的说法,算是小成本类型片,为叙述方便以下统称艺术片)

不求票房破纪录,但求能让更多观众看到,仍是这几部作品创作者的“初心”——《心迷宫》导演忻钰坤说,“我们不为票房,只为让市场多一种选择”。贾樟柯曾表示“电影上映就是种胜利”,他对票房没有太高要求,只希望“不再和观众错过彼此”。    

回顾最近国产艺术片的市场表现,关键在于观众口碑对票房的直接推动,但等到观众口碑发酵出来,已经是上映第二周了,排片又显得后劲不足,从而陷入“叫好不叫座”的票房魔咒。这些电影的市场策略,已经不再是举办热闹的首映式,或是在微博上哭诉“跪求排片”了,关键在于四个字——“精耕细作”。  

国产艺术片发行有门道

精耕细作是关键 

提到艺术片为何很难受到院线的青睐,还要从国内院线的结构说起。虽然国产电影市场飞速发展,今年屡屡创下单片票房新高,但是院线的发展却仍然是同质化严重,几乎每家影院都在放同样的电影。

《水草》出品方劳雷影业副总裁杨城认为,“目前院线没有形成分众市场,这对艺术片来说一定是吃亏的。现在的情况是,艺术片找不到它的观众,目标观众也很难在影院里看到艺术片。”

在电影市场专家刘嘉看来,“越是相对小众的影片,越是需要专业性强的公司去做。艺术片找到对路的发行公司,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普通的发行公司都会觉得这样的没有什么赚头,也缺乏类似的经验,很难发挥出艺术片的全部票房潜能。”

刘嘉说,“艺术片不能仅仅做面子上的宣传,重要的是做好有针对性的宣发工作。”反观国产艺术片市场策略,和商业片并无太大区别。通常一部艺术片,首映宣传很热闹,也会请到各路明星站台力挺,然后就是泛泛地‘卖情怀’。这种宣发策略,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没什么吸引力,而对于目标影迷群体,作用也不明显。    

“艺术片的市场策略,最重要的就是精耕细作,不放弃不轻视每一场排片,不放弃不轻视每一个观众。”杨城对记者解释道,“精耕细作的意义在于,你要知道哪家影院有足够的厅可以放这样的电影,哪个影院的经理更愿意支持这类片子,哪家影院拥有的高端影迷比较多,要做到非常精细化。”

在杨城看来,“我们不能去埋怨影院经理不去排片,不能老让影院老拿情怀来撑场。影院经理没有这样的责任,但是具体的方面可以沟通得更好的。艺术片的内容大多是以人为核心的,艺术片的发行也是要特别有人情味,要更加直接,更加深入。”

与其跪求”多排片”

不如攻下重点影院

《心迷宫》片方太合娱乐发行总监田祺透露,“我们最初拿到《心迷宫》的时候很头疼,它的投资成本很低,故事背景又在农村,而且全片没有一个明星。发行的时候都找不到卖点,只能借用观众的话打上‘烧脑’的标签。所以我们没有选择常规发行动作。对于这格局的电影来说,与其跪求所有影院多给排片,不如有的放矢,攻下重点影院。”

田祺说,“从9月定下档期后,《心迷宫》先做了一轮业内的放映场。这轮点映不仅收获了很多有价值的合作的伙伴,我们先把业内的口碑做得很扎实,这样影院经理在排片的时候就会心里有底。这次包括万达、金逸、卢米埃、百老汇、UME等一些影院,给了《心迷宫》的排片很有力的支持。”

《心迷宫》导演忻钰坤也曾表示:“从一开始宣传的时候,我们不是想让它挣多少票房,就是想要这样的作品在市场露面,让大家知道有这种不一样的选择,这是我们唯一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在发行上有自己的诉求,有目标。而不是所有的都去覆盖,那就成了赌博了,我们还挺理智的。”

如何发动“自来水”的力量?

点映+路演 助推口碑

对于艺术片来说,最大的卖点应该就是好口碑,“点映+路演”,就是助推口碑的有力武器。比如影片《心迷宫》在上映之前,微信微博上就有不少自发的口碑稿出现,导演忻钰坤亲力亲为,一共跑了三十多场点映活动,发展了一波又一波“自来水”,自影片上映之后,各大公众号、影评人也发出不少好评。

回顾《心迷宫》的点映,该片发行总监田祺透露,“我们最早先做了10个城市的点映,以免费场为主,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主要是影迷级的观众,先借助他们促成口碑的初次积累,后来又继续做了后面20个城市的观众见面会。刚开始我们经常听到观众说,‘我从一年前就关注这片子’,后来听到的观众说‘我是从网上看到这片子口碑特别好,于是来看看’,很明显看到了口碑在逐渐发酵。”

为了更好地发动“自来水”的力量,在《心迷宫》点映活动上,几乎每一场导演忻钰坤都会跟观众交流40分钟甚至一个小时,因为片子有很多可以讨论的东西,导演会尽量多说多聊,让观众满意。据田祺介绍,“在电影上映之后,我们还特意在上海做了‘导演评论音轨’专场放映,主要针对二刷过影片的观众。那场把导演关在一个小黑屋里,在影片的关键部分,导演会现场加上自己的评论,效果非常好,观众的笑声此起彼伏,也是对导演评论的心领神会。”

贾樟柯新作《山河故人》也尝试了“点映+路演”这条路,这是贾樟柯第一次为自己的影片做如此大规模推广。从10月15日开始,贾导的行程满满当当,一共计划跑遍全国17座城市,在最近半个月里,他不是在影院里和观众见面,就是在奔赴影院的路上。

贾樟柯说,“一路走来,观众们的热情让我们特别感动,没想到观众都这么年轻。”主演赵涛也曾说过,“本来以为像《山河故人》这样的情感故事,可能是有了一些社会经验的人才会去关注的,没想到许多85后90后的观众来捧场。”频繁的路演活动,让年过不惑的”贾科长”累得够呛,但付出还是有收获,截止11月2日,《山河故人》票房成绩突破1900万,超过贾樟柯过往作品的票房总和。

艺术片票房看后劲

上映第二周才是发力时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艺术片的口碑发酵时间比较长,通常是在影片上映后的第二周,才会有集中的好评爆发。但不少电影都是好不容易积累了口碑,到了第二周,观众却根本找不到排片了。《心迷宫》发行总监田祺反思道,“这种片子在第二周的发力,其实才是影片的命脉所在。我们的发行工作主要都集中在前期,到了第二周实在是有些乏力了,下次应该多些保留后劲,这是值得反思的地方。”

《水草》导演李睿珺曾对媒体表示,“现在我们的情况是,这部电影终于找到了属于它的观众,但是观众却在电影院找不到这部电影。每天都有很多人打电话,发微信微博,问我们在哪里可以看到影片。”

为了弥补这样的遗憾,《水草》片方及发行方,最近发起了组团“包场”的观影活动:每位观众预交10元定金,留下城市并选择观影时间,一个城市每满30人,发行方就会在市中心的某家影院沟通安排一场放映。发行方会尽量协调到最低的包场价,预计会在正常电影票价30元-50元间。

自来水团队“后窗放映”

政策助推艺术片发展

提到“自来水”的力量,有一支民间团队“后窗放映”不得不提,它希望让“一些受到关注、但在全国范围内难得一见的影片”,被更多观众看见,曾放映过的影片包括杨瑾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陈卓的《杨梅洲》、郑大圣的《天津闲人》、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以及《水草》导演李睿珺的前作《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等等。“后窗放映”曾计划在2015年达到60家影院的放映规模。

电影《水草》的制片人之一杨城,同样也是“后窗放映”活动的联合发起人,据他透露,“‘后窗’现在更像是一个兴趣小组,或是一个电影文化机构。至于曾计划的60家影院的放映规模,目前还没有达到,因为艺术片发行还需要有资金支持,最好有专门的公司去推动。而艺术片的繁荣需要各方面一起努力,对创作者来说,需要让片源变得更加丰富,现在每年能拿出手的国产艺术片,只有那么几部电影,如果这一类电影每年能有二三十部,观众就有可能养成持续观影的习惯,这是最根本的。”

当然,除了“自来水”和民间团队的力量,政策支持也非常重要。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最近表示,“十月份中国电影市场发生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心迷宫》、《喜马拉雅天梯》、《山河故人》、《回到被爱的每一天》等一批新的艺术电影上映,它们有崭新的视角和表达。这些艺术片导演,也是中国电影新力量的组成。”

张宏森透露,“去年电影局向中国导演协会投了500万,今年还会继续再投,计划扶持五个青年导演的艺术作品。同时我们也会资助王小帅、贾樟柯等艺术导演的新片,包括《十二公民》这样电影的宣传推广。这也是为了表明我们的一种态度,希望中国电影产品体系能够均衡发展,在产品谱系上能够色彩斑斓,让中国文艺电影也能开出绚丽之花。”

好口碑艺术片

为何难成票房黑马?

今年以来,电影观众的口碑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有“逆袭”成功的票房黑马,背后都有观众的力挺。《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吸引众多“自来水”粉丝为其自发宣传,创下国产动画电影最高票房纪录9.5亿元,《夏洛特烦恼》在国庆档期的激烈竞争中,以好口碑一路逆袭排片,最后超越《泰囧》拿下超过13亿票房,上映一个月后,11月初的周末每天仍有超过一千万的票房。

不少人可能会心生疑问,同样拥有好口碑的艺术片,为何难以逆袭成为票房黑马呢?据刘嘉分析,“大多数票房逆袭的影片,都代表了一种流行文化,所以能容易形成观影潮流。艺术片蕴含着更深层的文化元素,即使口碑好,也难以被所有观众都接受,它是在相对小范围内的好口碑,艺术片的票房注定是有天花板的。”

“谁不想有票房奇迹发生,虽然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有期待的。”田祺坦言,“艺术片难逆袭,主要因为题材和内容,虽然有好口碑,但是对于大众来说,艺术片通常没有参照物,很难让大家口口相传。比如普通观众会说《夏洛特烦恼》比《港囧》更好笑,但《心迷宫》具体怎么好看,影迷们也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这种电影只有走到电影院去亲自看,才能发现其中的妙处。”

田祺补充道,“任何影片想要票房逆袭,都要首先有一个基本的排片量,比如《夏洛特烦恼》首日排片虽然不高,但也有10%的市场份额,之后一路逆袭到最高排片38%,而《心迷宫》首日排片就只有2%,要知道首日排片从2%到10%,有太长的路要走。”杨城也表示,“艺术片在上映第二周起码保持在1%-3%的票房,要想达到口碑发酵,需要有最基本的排片空间。”

韩国商业片艺术片

票房分别排名

此外,在中国市场上,我们习惯性把所有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归在一起进行票房统计,然而他们的“起跑线”本就不同,在内容、成本、演员阵容方面有着很大差别,票房体量也自然不是同一量级的。正如170万成本的《心迷宫》和投资3.5亿拍摄的《捉妖记》,票房注定是有差距的。即使是拥有好口碑的艺术片,也难以在票房上跑赢市场热门影片。

或许韩国电影市场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据了解,韩国商业片和“艺术片”的票房成绩,是被区别对待的。在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的官网上,就分别有普通票房统计和多样性电影票房统计。“多样性电影”一词首次出现在2007年由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发表的《电影工作产业策划案》中,是对独立电影、艺术电影以及纪录电影的总称。这类影片制作费用低于一般商业电影,上映规模也小于一般商业电影,通常观影人次超过2万即可称之为"卖座"。

最近两年来,韩国多样化艺术电影渐成气候,甚至一个新词Artbuster(艺术性+商业大片模式的电影,区别于独立艺术片)开始被发明、被热拥。2014年,本土独立纪录片《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达到95万观影人次,《偷狗的完美方法》达到26万观影人次,2015年上映的惊悚片《社交恐惧症》,也获得24.9万观影人次。从市场表现来说,这些电影已经都远远超过了"2万人次"的多样性电影"卖座"标准。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