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补的起源
2014国庆档,是电商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开端,猫眼与《心花路放》的强强联合,掀起了电商进军中国电影产业的步伐。当然,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心花路放》以压倒性优势拿到了国庆档票房冠军,甚至以惊人的11.7亿漂亮的收尾,当然,电商究竟对票房起到多大加成,这里是要打上问号的,但不妨碍它快速与中国电影产业接轨。紧接着几部大戏开始了与电商合作的脚步,《一步之遥》、《智取威虎山》等等。然而真正令电商一呼百应的是2015年,猫眼、微票、百度糯米、格瓦拉、淘宝等电商陆续进入产业,并起到了地震式的反应。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主流,影片与电商的合作成为了习惯。
另外,电商已经形成了电影发行的规模,微票已经拿到了发行许可证,相信接下来几大电商正式进入发行渠道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主流的发行模式、人海战术、地推模式的作用开始慢慢下降,互联网慢慢开始改变发行的游戏规则。而互联网发行的重要优势,便是票补,这也是如今影片标配的,甚至必备的东西,几乎每部影片都有在电商票补上面有预算,有的甚至数额巨大,究其原因,便是利用这种补贴达到促进发行作用。可以说自《心花路放》开了头之后,2015年可谓全面开花,堪称电商发行元年。
票补的价值
在2014年没有票补之前,我在分析市场和预测票房过程中是相对简单的,但随着如今电商票补的出现,让原本就混乱、不成熟的中国电影市场雪上加霜。这让评估工作变得困难,尤其是当数额巨大时,已经足够改变影片容量,预测工作也就变得失去了意义。为何如今所有片方都在肆无忌惮的追求票补,就像追求IP一样盲目?因为能得到最快、最纸面的利益,这跟IP是一个道理,当然,最终是否真的跟想象那样,接下来会加以剖析。票补是互联网发行的重要利器,它是利用电商打开院线资源的利器,是抢夺排片的一种新模式和捷径,至少从目前纸面上来看,是起到一定加成意义的。
除了保障互联网发行促进排片之外,对观众进行低价票的吸引,是票补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如今片方会在几大电商平台均会有一定补贴,用于进行低价票活动,从而刺激观众消费。如今的补贴多用于首日乃至首周,或者有新片上映时,对自己影片进行补充从而提升对抗的竞争力。至少在纸面上,数据变得更加好看了,从而再度影响到影片的排片资源,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片方,在宣发的投资变少,转而直接砸向了票补,认为这是最直接有效、简单粗暴的办法,营销砸2000万,得到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资源,但补贴2000万,则是真金白银的收益,这便是目前绝大多数片方的思维,也是如今票补叱咤风云的重要原因。
票补的真相
前面提到了票补的两个作用,即提升排片、低价票捆绑观众,然而事实的真相真的如此吗?不然,票补是在玩一种朝三暮四的游戏,它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最为直观的便是影响了电影市场的正常秩序,对影片的市场进行不合理的拔苗助长,这种盲目和只顾眼前的做法,只会影响这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票补是在走一个漏洞,一个电影法没有规定的漏洞,尽管它不是偷票房,但它却是“间接”的买票房,对其他影片造成了伤害,甚至是一种不平等竞争。当然,这些从业者本身看法不同、素养不同,去不去做,要看每个人对电影产业的敬畏之心。
另外,票补真的是有价值吗,真的值得花巨资往里砸吗。对于票补能够刺激院线,从而保障排片,这个已经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提到,提升排片跟提升观众数量几乎不存在关系,高排片与高回报完全不是正比,最终是要落到影片内容上,落到观众对影片的态度。另外,利用低价票捆绑观众,究竟能够带来多少新增用户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票补最大的作用应该是提升观众数量,但最终仅仅是改变了观众观影的顺序而已,只会受到低票价刺激提前观看,或者说改变了影片的票房曲线,未改变最终的票房容量。任何一部影片,它的观众群体是固定的,利用低价票方式,甚至免费请客,该看的会去看,不会看的依然不会看。看电影是一种消遣,是时间、精力、财力有大量剩余之后才会有的产物,同时存在着很多巧合性。低价票会促进首波的观影群体扩大,但后续势力也就随之减少,最终的总和几乎不变。
票补与IP一样,正是因为盲目,才会从众,才会兴起如此大的波浪,它们仅仅会让均衡的市场受到伤害,让同期对手受到伤害,对自己却没有多少好处。任何的营销手段,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提升票房,提升观众的数量,票补提升的,只是所谓的纸面上的实力,最终能否提升票房,有效转化率为多少,都是大大低于预期的,票补的目的是将那些原本不去看电影的观众拉进影院,这一点真的太难了。就目前的市场走势来看,很可能票补2000万,最终真正有效转化的提升也就2000万,白白赚了吆喝。当然,存在另外一种方式,即大规模的票补,强制性的形成现象级的数据和话题,彻底改变游戏规则,能够真正带动一些边缘观众,以及爱看热闹的非目标客户,正如前段时间的某部影片。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很乱了,在快速发展中的它需要好的内容让其成熟,需要优质类型片的出现培养观众,与其走歪门邪道,不如从项目抓起,真正靠实力赢取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