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票房 / 正文

为什么说电影《007:幽灵党》的票房搞砸了

《幽灵党》是丹尼尔·克雷格成为邦德特工的第四部电影,它有很大的希望取代 2008 年的《大破量子危机》成为“最糟糕的邦德电影”。

《007:幽灵党》在国内上映了 5 天,3.7 亿的总票房尽管已与上一部《007:大破天幕杀机》内地总票房持平,但周末之后的票房大跌(从 9000 万跌到 3250 万)表明,靠丹尼尔·克雷格的微笑和“双11”晚会露脸撑起的热度,并没有维持太久。

它在北美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首周末票房比《天幕杀机》低了 20%。全球前两大票仓开局不利也就意味着,要超过上一部全球 11 亿美元的成绩已经不可能了。

《幽灵党》是丹尼尔·克雷格成为邦德特工的第四部电影,它有很大的希望取代 2008 年的《大破量子危机》成为“最糟糕的邦德电影”。这部电影在烂番茄新鲜度和豆瓣评分上都创造了系列新低,只是在 IMDB 打分上略高于《大破量子危机》,而从观众的评价来看,大牌的加盟获得了不少好感分。

因《神探夏洛克》莫里亚蒂教授大火的安德鲁·斯科特

因在《神探夏洛克》中出演大反派“莫里亚蒂教授”大火的安德鲁·斯科特

在《大破量子危机》失利之后,克雷格说动米高梅,请来了英国著名戏剧导演萨姆·门德斯执导新一部 007 电影《007: 大破天幕杀机》,合作伙伴也从派拉蒙变成了索尼。这部电影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当然也要感谢阿黛尔)给了米高梅和索尼很大信心。到了《幽灵党》,制作预算在原本 2 亿元美的基础上又增加了 4500 万--请来更多大牌,到更多的城市取景拍摄,嗯当然,也可以毁掉更多的房屋与汽车。

结果我们都知道--事情搞砸了。

几乎每一个看过电影的朋友都在跟我吐槽这部电影有多烂多糟糕,微博、豆瓣上的留言也几乎是一边倒的差评,“基本从那鬼畜的片头曲开始,这片就没什么看头了”,“整部电影还没《皇家赌场》一个片头好看”,“作为反派一路帮男主到底,绝壁是爱在心中口难开啊”…

因为有 53 年,23 部影片的积累,007 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正如门德斯在上一部电影上映前接受采访时所说:“即便做了减法,你要顾及的方面仍然是如此之多。你必须要有一个不同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必须要有动作线、必须要有 M 女士、必须要有军情六处。你被给予了一张必须有的内容的单子,你必须围绕它进行创作。”

邦女郎是 007 “清单”上必不可少的一项

邦女郎是 007 “清单”上必不可少的一项

这张“清单”既给创作者提供了一套现成的故事和人物框架,同时也让“创新”变得更加困难,时间越久,系列出得越多,紧箍就越紧。与《碟中谍》、《碟影重重》这些“晚辈”相比,007 要拍出新意显然更困难。门德斯在《天幕杀机》中的成功和《幽灵党》的失败皆因于此。

在十月份接受英国《Timeout》杂志采访时,门德斯对比这两部影片时说,《天幕杀机》是一部“反常规”的邦德电影,制作规模更小,大部分在英国拍摄(海外只是在中国和土耳其),故事也更为精剪。而到了《幽灵党》,又回到了邦德电影“高大上”的老路上:取景地遍布英国、意大利、奥地利、摩洛哥、墨西哥等地,大型动作和爆炸场面(甚至还申请了史上最大规模爆炸的吉尼斯纪录),“每两个月我们就有一批不同的剧组成员,面临不同的规则、不同的风土、不同的时间表。”门德斯说,整个过程的沟通、拍摄和后期剪辑难度增加得不是一点。

更大的问题出现在心态的变化。在门德斯接手《天幕杀机》时,米高梅正在破产重组,这也就给了他和克雷格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多出一整年的时间来打磨故事剧本。

而在电影大获成功后,米高梅和索尼希望借着能够快速进入到下一部电影的制作中,“电影公司急切地想把续集拍掉。有一次他们甚至跟我建议说,要不我们两部连拍吧。”克雷格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当时就想,你他妈脑子坏了吧。这个电影体量这么大,根本不能这么瞎弄。” 最终这部电影花了不到三年就问世了,而如果除去 8 个月的正式拍摄期,还有漫长的后期时间--留给前期打磨故事的时间可想而知了。

门德斯在拍完《天幕杀机》后就跑回去拍舞台剧,即便后来被克雷格好说歹说劝了回来,但也明确表示这是他最后一个拍 007。而拍了三部邦德电影的克雷格其实也在努力想摆脱这个形象,在多个场合表达过这是他最后一部 007 --所以基本上是在十分有限的时间里,抱着“我们来漂亮地干最后一票”的心态。

邦德特工在《幽灵党》中变得更多面

邦德特工在《幽灵党》中变得更多面

所以你会发现,这部电影被人为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功能,比如“要把前面三部电影全部融入这一部当中,要在这一部影片中总结丹尼尔的所有邦德片”,“把经典 007 和现代 007 进行一次结合”,还要“给未来的故事创造一个施展的空间”,在这些基础上还要继续搞出新鲜感,加入了大量幽默元素,以及现代社会政府监控以及公民自由问题的探讨…

东西一多,就容易分散注意力。无论是对于创作,还是银幕前的观众。所以这部 2 小时 23 分钟的电影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故事“粗糙”、“松散”,你能够隐隐感觉到导演布了一个很大的局,但许多细节却经不起推敲,人物做事的动机也十分可疑,最后还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草草收场。

格局越大,需要平衡的因素也就越多--取景地,大牌演员,多条故事情感线。光打架救人不行,还要留出时间对邦德进行更细致丰富的刻画,让他变得更幽默,更阳光,更像一个“人”;这两集引入的帮手们,钱班霓、Q博士和新的 M 先生,各自都处于和邦德建立信任的过程中,自己与邦德的感情线都需要照顾到;还有邦女郎,这次还出现了两位。如果要把这些都说清楚,可能还得需要两小时。典型的例子便是剧中的反派,导演为这个“ 007 史上最强反派”铺垫了一整场,试图通过他对于周围人物的影响显示出他的可怕,却被证明在主角光环前不堪一击。门德斯终究没能复制上一集中邦德“害”死 M 女士那种能让人揪心的场面。

门德斯说,这一集中做的很多事都是在为之后的故事做铺垫。“下一个拍 007 的人将会有一个新的 M 先生、新的 Q 先生、新的钱班霓、新的超级反派和新的反派手下,以及一个全新组织。” 好吧,临走前,还不忘给大家画个饼。

还有一点不容易被注意到,国内年轻观众对于 007 中的那些经典配角,那些老梗(比如鸡尾酒的梗)并不熟悉,这些配角在观众眼中就是配角女,配角小哥,反派女,邦德的头头,所以花大力气去铺垫他们各自己邦德的联系,用老梗来作幽默点,就变成了观众眼中的“无效剧情”,这也是为什么国内观众对于《幽灵党》的评价要比国外更低的原因。

关键词: 幽灵 票房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