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票房 / 正文

台湾现象级影片大陆石沉大海,大陆票房神作台湾遭遇滑铁卢

“近期,台湾票房冠军《我的少女时代》登陆大陆院线,借此说一下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分别在各自市场的表现,并且以此为基础讨论一下现有台湾电影的投资。

不是台湾现象级影片在大陆石沉大海,就是大陆票房神作在台湾遭遇滑铁卢,这是为什么呢

“近期,台湾票房冠军《我的少女时代》登陆大陆院线,借此说一下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分别在各自市场的表现,并且以此为基础讨论一下现有台湾电影的投资。

台湾电影在大陆

在2010年两岸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之前,台湾电影在大陆是被当做进口影片处理的,需要和包括好莱坞在内的欧美大片竞争每年20部进口影片的配额。而在签订ECFA之后,台湾电影不再受配额限制,只要经大陆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就可以在大陆发行并放映,其中两岸合拍影片还可享受国产电影发行待遇。这一系列的政策为台湾电影在大陆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2010年开始,每年在大陆上映的台湾电影数量在不断增多。但少有能在两岸同时引起巨大反响的作品。不是台湾现象级影片在大陆石沉大海,就是大陆票房神作在台湾遭遇滑铁卢,同一部作品两岸票房差距巨大。

taiwan1.JPG

来源:互联网,部分电影票房仅有通稿信息,就不列在表上了。

如上表所示,近5年台湾电影在大陆票房的前三名分别是《痞子英雄:黎明升起》、《爱》和《天台爱情》。接下来是《痞子英雄:全面开战》的8700万,第四名才轮到当年在台湾卖爆4.1亿台币(约8000万人民币)的《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

taiwan01.JPG

在前5名中的《痞子英雄》系列的两部都是中台合拍,从投资成本和运作方式上来说,也脱离了台湾小成本电影的影子,是比较纯粹的商业电影,从类型上更适合于大陆电影市场。值得一提的是,两部电影都有颇有观众缘和强大票房号召力的50亿影帝黄渤加持。(虽然《黎明升起》中,黄渤仅仅是客串,但影片所上映的2014年是黄渤豪取40亿票房的称霸之年,光国庆档就有3部不同风格的影片上映,且部部破亿,其对于《黎明升起》的票房影响可想而知。)

《痞子英雄》系列由台湾电视剧衍生而来,本身在台湾具有非常好的观众基础,所以第二部《全面开战》在台湾的票房成绩也是不错的。但走到第三部《黎明升起》,台湾本土也升起了痞子系列向陆资倾斜的质疑声,票房自然衰落不如前作。

taiwan02.JPG

再说《爱》与《天台爱情》。《爱》由华谊兄弟投资,钮承泽指导,本身就是一部大陆电影,只是在故事和情节设计上加入了台北的故事,再加上当红明星拼盘和情人节档期,十分讨巧,在台湾也完成了破亿台币的成绩。而《天台爱情》就可以归结于周杰伦在内地强力的粉丝号召力,但该片在台湾的成绩却以让周杰伦如鲠在喉,2000万台币,不及大陆票房零头。

taiwan03.JPG

而在台湾票房颇佳的几部作品《赛德克巴莱》、《鸡排英雄》,在大陆分别收获1662万和129万人民币票房,两岸票房差距不小于10倍。时间向前推到2008年,被称作是台湾电影崛起之作的《海角七号》在台湾市场创下1.3亿人民币票房,击败一众好莱坞大片,但在大陆也仅有收回3000多万票房,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回响。

纵观台湾电影在大陆的表现,大概可以推断出如果没有在两岸都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加盟,在台湾吃香的具有“乡土”情怀的电影基本上都逃脱不了北上扑街的命运。

大陆电影在台湾

话分两头,并不只有台湾电影在大陆才有难捱的光景。大陆电影到了台湾往往更凄惨,好莱坞级的大制作都难以幸免。

在大陆十分受欢迎反响强烈的影片在台湾几乎都敌不上本土电影。其中比较惨烈的包括《让子弹飞》和曾经破华语电影票房记录的《泰囧》,前者全台票房折合人民币 20万,后者首周票房仅2万人民币。

2011年顾长卫的《最爱》虽然大陆票房没有达到预期,可也有5000多万,但在台湾只有4万人民币。不过不光大陆电影在台惨淡,香港电影也同样如此。港陆票房都大卖夺冠的《单身男女》到了台湾也只有12万人民币。在台湾电影市场最卖座的影片前20找不到一部大陆影片,而香港电影也只有周星驰的《功夫》,剩下寥寥几部台湾电影,其余均被好莱坞外片瓜分。

当然也有两岸成绩都不错的大陆电影,比如白百合的两部电影《失恋33天》和《被偷走的那五年》都表现不错。《被偷走的那五年》应该算是港片,聚集陆港台三路人马,香港导演指导,八成台湾演员,外加大陆女主角。该片以8800万新台币(约1760万人民币)票房跻身当年台湾最卖座前十电影的第五位。

影响影片表现的因素

1、历史文化的差异

时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同一个电影换了地方上映收获截然不同的评价。在大陆北方反响强烈的喜剧到南方都不一定能卖座,就更别提还跨着一条海峡的大陆和台湾。历史因素和动荡造就了海峡两岸文化虽同宗但却渐行渐远,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是无论怎么修改剧本和台词都无法弥补的,这关乎受众的情感寄托。

台湾电影的历史非常具有戏剧性,可以说是将重大的动荡和发展在极短的时间内压缩,它的反响和后续影响是剧烈的。从当年用琼瑶影视剧引领亚洲文艺风潮的领军者到被压抑扭曲的政宣工具,到突破枷锁的新浪潮运动的到来,再到今天徘徊于电影工业边缘。台湾电影一路沉浮,一路被压抑,又一路怀旧,又一路叛逆,在每一个特定的阶段都反映着台湾观众内心的需求和情感寄托。(曾经闽南语等非华语电影是被台湾官方打压的,台湾电影在经历了被强行剥离本土化之后的解禁,导致了台湾电影对于本土化元素的依赖和偏爱。)

这决定了其题材的局限性和本土化,也决定了只有这样的题材才能迎合台湾观众的需求。只是历史造成的文化代沟却无法让大陆观众体会那些台湾电影的情感诉求。这样发展的结果就是,台湾电影可以大体从受众上分成两类:给本土受众拍的电影和给海外电影奖项评委拍的电影。前者只有台湾观众可解其中味,后者就压根跟普罗大众没什么关系。无论哪种输出到大陆都有可预见的结果。在这种文化因素影响下,台湾电影的本土化是无法迎合大陆观众的口味的。

台湾电影始终没有迎来真正属于本土的商业化和电影工业,再加上官方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倾向,造成了台湾商业电影的极度萎缩,于是中小制作的电影成了台湾电影市场的主流。而这类电影是难以在商业化已比较盛行的大陆市场或者其他海外市场与其他大成本制作的电影正面竞争的。就算移到台湾本土市场,好莱坞外片的票房仍然是台湾票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市场环境决定了创作思路和竞争力的局限性。

下图为台湾票房中台湾电影、港陆电影及其他外国电影的数量及票房占比,可以清晰的看出台湾电影市场的构成。面对好莱坞等外片的强势表现,国产电影确实力不从心。

taiwan2.JPG

来源:《2010-2014年台湾影片、港陆影片及外国影片上映数量及票房占比统计》台湾电影网。

而反过来,大陆电影市场对于商业化的开放程度是远高于台湾市场的,然而大陆电影的语言和流行文化也难以取悦台湾观众,更满足不了台湾观众乡土情怀上的归属感,除此之外还有台湾观众对于大陆整体认知的缺乏。大陆电影在制作成本上虽然可以媲美好莱坞级的作品,但是在作品质量上却难以直接跟好莱坞大片抗衡。于是虽然都是华语,却没有什么特殊的优势。

2、审查和配额的限制

两岸对电影的审查和配额某种程度上对两岸电影交流形成了不小的制约。正像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在2011年之后,大陆对于台湾电影就不再有数量限制了,甚至合拍的影片可以在发行上享受国产片的待遇。虽然在数量上提供了不小的便利,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通过主管部门审查拿到《电影片公映许可证》之后,这也决定了能在大陆上映的台湾电影的题材和内容都需要“合格”。

所以一部分在台湾本土引起反响的影片也无法在大陆上映,另外一部分就需要进行删减。删减对于影片理解也存在不小的影响。比如《赛德克巴莱》在台湾是上下部276分钟,到了大陆被合成一部变成153分钟。

从台湾角度来说,为了保护本土电影的发展,台湾对大陆电影一直是有配额限制的。七个电影题材类别为限,每年只有10部大陆电影可以登上台湾银幕。2013年之前,这10个名额是靠先到先得,2013年之后,这10个名额就靠抽签派发发行和放映许可。

这样做其实无可厚非,对于本土电影的保护从法国到韩国,各个国家也都有据可循,且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台湾电影的产量曾经萎缩到年产10余部,近几年的保护和扶持政策才让数量逐渐上升。但问题是,台湾从加入WTO之后就对好莱坞等外片没有限制,每年发放准演证的占比具体看下表。外国影片的占比高达83%,远远高于港陆台三地的影片。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助长了好莱坞电影侵蚀台湾市场的现状。

taiwan3.JPG

来源:《2010-2014年台湾影片、港陆影片及外国影片准验证发放统计》台湾电影网。

3、宣发的如履薄冰

宣发对电影在市场中的影响可谓是至关重要。承接上面的原因,导致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大陆,宣发对岸的电影都变成了一部险棋。以大陆电影在台湾的历史表现,对于台湾宣发单位来说,承接大陆电影是个非常没有保障的事情。再高的大陆票房也很有可能在台湾滑铁卢,且鉴于台湾观众对陆情绪复杂,在宣传上也市场绑手绑脚。

而台湾市场的容量和环境对于大陆公司来说,到底值不值得投入建立办事处承接自己影片的宣发其实非常值得商榷。(貌似只有华谊兄弟在台湾有分支机构专门负责华谊电影在台湾的宣传工作。)对大陆方面来说,承接台湾电影更是有很多敏感又不可知的因素,同样被各种情况限制着。

4、间隔期导致的盗版猖獗

此外还有盗版的威胁。由于审查和配额的政策,造成了两岸上映存在间隔期,无疑给盗版提供了温床。间隔期多则6、7年比如《听说》,09年的片子,今年才上,估计很多这个片子的目标受众都已经看过了。还有《那些年》也是被间隔期和盗版影响了票房。少的也要间隔3个月到半年。很多影片没上线,先上网,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影片在市场上的票房成绩。

台湾电影投资

当然,最近有很多外资投资台湾电影的案例,其实非常值得借鉴。对于台湾电影的投资,无外乎看中了台湾电影的三个具有优势的特质:电影人才、青春文艺题材,还有国际奖项。

1、人才投资

随着两岸接触的增多,不少台湾导演和影视从业者北上参与作品的制作,其实正是源于陆资对于台湾电影人才的重视和认可。这些导演也确实在大陆票房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导演朱延平也是较早进入大陆市场的台湾导演,《大灌篮》、《刺陵》明显已经偏离了台湾电影的路数,但是在大陆都取得了破亿的成绩。另外一位台湾电影导演陈国富,09年有《风声》,今年还有一部万众瞩目的超级IP电影《鬼吹灯:寻龙诀》。

大制作的投资保证了演员、后期、宣发等关乎电影于市场表现的诸多因素,若引入人才尽快适应大陆电影的商业环境,想必可以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2、题材投资

对于台湾电影题材的投资比较局限,目前为止基本上两岸通杀的作品还是小成本爱情电影比较保险。台湾电影从发展之初就奠定的文艺青春的基因,再加上台湾影视文化对于大陆80、90后一代人的影响,台湾青春爱情题材的电影仍然是具有可投资的前景的。该类型影片不存在文化隔阂,还颇能引怀共鸣。

之前一部《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的效应已经足见该类影片的票房潜质,近期上映的《我的少女时代》,就是由刘德华投资的,他戏称“看到剧本就听见了钞票的声音”。以《我的少女时代》登陆大陆银幕的票房首日踢掉007夺冠,第三日逆袭饥饿游戏再夺冠的表现来看,票房成绩非常可观,破台湾电影在大陆电影票房的记录也是有可能的。

3、奖项投资

说到对奖项的投资,听起来其实有些功利,但其实也是由于台湾电影特质决定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开展电影新浪潮运动,突破官方对电影禁锢的过程中,海外影展和奖项成了最可能的出口,侯孝贤是其中最耀眼的电影大师。由于海外奖项对于电影的肯定,令很多本来触线被封杀的台湾电影获得了新生,由于海外荣誉解禁登上大荧幕。

此后对于国际奖项的追逐可以说是台湾电影行业一种潜意识下的生存选择,之后台湾官方又大力扶持出海参奖的电影。一时间,台湾电影人想要拍电影做的不是商业企划书,而是参奖评估。这也直接导致了商业电影在台湾的生存困境。不过对于外资来说,获奖影片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在多年市场环境的浸沁中,台湾电影风格独特,行业对于海外奖项的把握又具有独到的意识,台湾作品在各海外影展的声誉有一定影响力。

taiwan05.JPG

近期比较热门的案例就是华策影业对于《刺客聂隐娘》的投资。相比在投资之时,连华策都难以对该片于大陆的票房有什么乐观的估计,但收获的两座戛纳金棕榈和刚颁发的两座金马奖,大概是有据可测的,能不能搞下一座奥斯卡也是未可知的。

小结

台湾电影行业的水平和潜力毋庸置疑,但是对于商业化和电影工业的排斥,会产生不小的禁锢。真正成熟的电影工业环境,是需要商业电影的,且正因为有了这些商业电影,才会给独立电影以更多的生存空间。而大陆方面跨界资本的不节制注入,也未必是绝对的好事,毕竟钱多并不能直接解决影片质量的问题。一些陆台合拍片的成功其实是个趋势,两岸都不应以排斥的态度来对待这种趋势。各取所需,共同发展才是可行之道。正如一潭死水如何可以养出活蹦乱跳的鱼,而在湍流中逆流而上倒是能有跃龙门的景象。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