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好莱坞 / 正文

中韩合拍当先职业精神合流,电影工业更须软实力升级

从韩国电影人那里学什么,又补什么呢?中韩合拍首先是职业精神合流,要像韩国电影人那样不怕麻烦人人犯轴。

上周六(11月21日)对于冯小刚来真是一个大日子,凭借《老炮儿》荣膺金马影帝,还在工体跟一众老炮儿热力开唱——要知道,金马奖可是华语电影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而工体也是很多歌手梦想中的舞台,这太叫人羡慕嫉妒恨了。

但真正叫人羡慕嫉妒恨的其实是孙皓,因为他的恩师是冯小刚,而且冯小刚还为他的处女作《坏蛋必须死》力邀了韩国电影的旗帜性人物姜帝圭与其共同监制,姜帝奎又为这部电影带来了自己钦点的韩国制作团队。21日下午,没有去台湾参加颁奖礼的冯小刚,携姜帝圭和其“高徒”孙皓一同参加了《坏蛋必须死》的一场沙龙,主题为“中韩电影邂逅,如何下出一枚好蛋”。

一年前,中韩两国签署了《中韩电影合拍协议》,从政策层面上而言,符合规定的中韩合拍片将以国产片身份进入国内发行市场,不再有配额方面的限制。但除了发行上的便利之外,实际上《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的达成,为中韩电影之间的交流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华谊兄弟与Showbox、华策与New等中韩合资共同开发电影项目的战略合作也在过去一年里频频发布。

这不免让人想起12年前,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打开了内地与香港在人才交流方面的“高速公路”。12年的时间中国电影市场从不足10亿到迈向400亿,CEPA带来的香港电影人北上的红利功不可没。有理由相信,《中韩电影合拍协议》所打通的韩国电影人西进的“高速公路”会为中国电影向千亿目标的迈进提供新一轮的人才红利——但,从韩国电影人那里学什么,又补什么呢?

中韩合拍首先是职业精神合流,要像韩国电影人那样不怕麻烦人人犯轴

冯小刚可能是国内与韩国顶级制作团队磨合最多也是最深入的导演了,从2007年的《集结号》,到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再到2012年的《1942》,姜帝圭的特效制作团队为冯小刚作品注入了一流的电影工业能量。从导演的角度来看,电影工业化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电影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冯小刚在本次沙龙上直言中韩电影人职业态度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当你提出一要求,韩国工作人员第一反应是去如何做到,如果做不到,他会觉得很丢脸。嘿,咱们倒好,你提一要求,他第一反应是跟你说‘导演这没可能,做不到’,他其实就是怕麻烦。”

冯小刚还举了一个自己人的例子,有一个正合作的中国摄影师,没有沾上国内剧组的习气,喜欢到处给其他人找麻烦,“他很牛X,但这种人在国内就会被孤立,其他部门的人都嫌他讨厌,甚至想蒙一麻袋揍他一顿。”

《坏蛋必须死》冯小刚姜帝圭现场指导

孙皓曾经也是一名工作人员,在沙龙现场亦是现身说法,坦言自己曾经也犯懒,但与韩国团队的长期合作触动下,特别是在自己成为导演后所面对的全新挑战之后,体认到这种人人犯轴的职业环境,才能促进每个人变得更专业,也才能让导演的创作更从容。

敬业是职业态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敬业不止是给别人找麻烦,还有给自己找麻烦。“我既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也没上过大学,甚至高中都没好好上。我之所以能干到今天,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非常的刻苦勤恳。”冯小刚的职业经历也是令他对职业态度这件事情尤为看重的重要原因,“从我做一个美术助理的时候,我就想除了把我这个事做好,我能不能还帮别人。有时候人家找你做什么事,就不应该觉得麻烦,而是该觉得我终于有了机会,能让你看到我有做好这件事的能力。”

腾讯娱乐去年“贵圈”有过一篇调查报道,里面提到有一个在中国拍片(电影还未上映)的韩国导演曾向韩国电影艺术学院(KAFA)院长崔益焕吐槽:“比如一场戏计划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导演觉得时间紧张拍不完,向制片人申请延长。韩国制片人虽然会在嘴上提醒导演抓紧时间,但在行动上却会帮忙协调各部门准备加班。而中国的制片人会说:‘必须在计划时间内完成,请不要耽误整体计划。’这就是两国的区别,很多导演因为这些客观因素无法尽情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非常遗憾。”

职业演员对作品的尊重应甚于对自己名利的渴望

沙龙现场,冯小刚和孙皓对韩国演员的敬业态度都十分赞赏。“韩国演员演技特别好,两个主演贡献了非常精彩专业的表演。”这是冯小刚对《坏蛋必须死》的两位韩国演员孙艺珍和申贤俊的评价。两位韩国演员都算得上是韩国的知名演员了,作为女神级别的韩国女演员,孙艺珍对年轻导演孙皓而言其实本可以成为一个难题——有一场戏,孙皓希望令角色的表演在镜头里更“濒临死亡”,提出孙艺珍可不可以被摁在水下憋气20秒。孙艺珍听后就直接返回保姆车了——孙皓在沙龙上回忆说,当时他觉得完蛋了,这就没戏了。没想到,孙艺珍很快下了车,告诉导演她试了下,她可以憋40秒。

电影《坏蛋必须死》孙皓导演与演员申贤俊

申贤俊有一场戏,是被玻璃瓶砸头,由于道具的失误,前一次的玻璃瓶渣子留在了头皮上,没想到再次拍摄的时候,新的玻璃瓶砸到渣子划伤了头皮——银幕上的那一抹长长的血迹其实是演员真的受伤了。随后,申贤俊当即被送往医院,并立即临时性地把伤口缝了线,孙皓对事故还是很忐忑,在医院里看到申贤俊本想表示歉意,没想到申贤俊当即表示要回剧组继续拍摄。

演员是一份工作,对工作的专注不止是对于自己名利的在意,还有对他人为此共同付出的努力的尊重。电影工业是团队作业,每个人都为作品本身倾注了努力和梦想,别人在成就你的时候,你也当然要去成就别人。

韩国演员面对的竞争环境要比中国市场困难得多,本土市场容量有限,演员的梯队建设又十分发达,每隔几年就会涌现出一代的新力量——表演是一份工作,一份可能会面临失业的工作,而且这是一份要服务他人的团队工作。这些基本的定位和认识,才有了韩国演员敬业的工作态度,特别是对作品的尊重甚于对自己名利的渴望。

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中国代表处代表金??贞去年在接受腾讯娱乐的采访时表示,“有一段时间韩国也像中国一样,给演员很多钱,结果制作费减少,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的品质,拍出很多烂片。票房不好,连带会影响演员自己的事业,所以慢慢这种泡沫现象就没有了,我们现在会根据预算的比例去谈演员的片酬。”除了健康的薪酬机制,由于产业的成熟和标准化,韩国演员往往更具契约精神,不会随意要求飞机头等舱、五星级酒店等额外待遇,而对合约的内容和要求都会认真的执行。这也是中韩合拍中被中方人员屡次称道的。

电影工业更需要人才为代表的软实力系统升级

亚洲电影曾经是香港称王,但自上个世纪末韩国电影迅速崛起,并从此领军亚洲电影。如果说电影工业化,香港电影其实很难称得上,笔者曾经采访过陈可辛导演,这位在香港、美国和中国内地均有职业经历的导演坦言,“香港(电影)从来不是一个工业,香港是非常独立制片的方式。”陈可辛还专门提到,就中国内地的电影产业而言,“是不能学香港的”。但韩国电影则大不相同了,工业化要求下的生产力以及与其配套的制度化、职业化的生产要素组织方式,韩国电影当得上亚洲电影之王的称号。

对于不缺钱的中国电影而言,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人才的全面提升,组织人才的职业化机制和氛围就变得尤为重要了。电影工业不仅仅是生产制造装备代表的生产力的工业化、现代化,还有以电影人才为代表的软实力的系统化升级。

冯小刚在沙龙上不无感慨地说:“其实我们的年轻人一点也不比韩国人、日本人差,我们就应该有拼命、玩命的精神、荣誉感和对行规的尊重,只有这样,往大了说国家才有发展,往小了说你个人才有发展。”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如果不能借“合拍”之便知己知彼,那么一旦错失这一轮红利,在电影制作上仍迟滞不前,未来再进一步地遭遇好莱坞地汹涌“入侵”,中国电影或许会因为错过自己的本土市场而追悔莫及。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