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阿里影业来说,其副总裁徐远翔可能“惹了祸”。27日,在关于电影IP的论坛上,徐远翔的一番发言让编剧圈炸开了锅。
在演讲中,徐远翔对目前电影编剧存在的方式进行了颠覆,他称阿里影业之后并不会请专业的编剧,而是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仁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像杀人游戏一样不断保持淘汰,留下些的最好的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
其演讲的核心的观点在于“不再请专业编剧”以及“IP+明星+概念”的票房收入公式。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其观点和演讲中颇为“叫嚣”的语气中不难看出,对于电影圈而言,互联网和大资本进入具有强烈的侵略性,阿里影业想要并迅速地要改变既有规则,而这种速度和强度必然让原来的传统编剧圈感到不适应并剧烈反弹。演讲流传出来之后,众位编剧在微博上纷纷炮轰徐远翔。
然而,也有另一个声音说:徐远翔虽然得罪了编剧,但他说的的确话糙理不糙。以下文章为作者“共和国裁缝”的观点,授权钛媒体发表:
阿里影业的副总徐远翔在一次影视论坛上“妄议”了一下大IP,于是,他自己迅速地成为了大“挨批”。
他在表达什么已经不重要,真正刺痛编剧们的是他的态度以及他背后的资本。
他参加的论坛主题叫“IP和原创相煎何太急”,这个主题名字其实不太准确。一是容易让人误会IP不是原创,二是就我所看到的都是部分编剧对IP的讨伐,诸如IP骗局啊,IP几宗罪啊。从没看到IP的生产者,无论是网络文学作家还是漫画作家或者游戏生产者对原创编剧的檄文。所以说相煎是不存在的,只有单煎。
编剧们如此义愤填膺,是不是过多IP进入影视行业,抢了编剧的饭碗。他们说不是,他们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了,他们更多是感觉到了行业的危机甚至是国家主流文化的危机,是毕生之忧。
徐远翔到底表达的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生产模式。一个影视项目的前端,不再以编剧为完全驱动,继续拆分,拆为故事与编剧。而作为故事的部分继续拆分,它需要拥有一个足够影响力的IP或者称母故事、母版权,一群为之注入心血和金钱的用户,以及相当数量的同人作者。用户他用了贴吧的例子,衡量一个IP是否有足够影响力,要看它的同名吧的粉丝数量和贴吧帖子数以及同人作品数。满足上述数据的作品才进入开发的视野,当然辅助数据还有很多,文学网站的收藏订阅评论数,百度热词搜索指数,网络小说精品书单推荐数等等,单靠所谓的大数据不能决定一个电影电视剧项目,这个大家都知道,大数据只是用来降低风险以及徐远翔所说的“信息有效传播”。
很多编剧误读了,认为阿里影业的如此操作藐视编剧,养蛊作者,甚至是剥夺各个阶段的版权,一切都要回到操作的原点,即阿里影业已经购买拥有了一个独立版权的IP即母故事,所有的版权都附著在这个作品之上,所以剥夺版权的事情不存在。对作者“养蛊”实际上就是策划过程,谁是最熟悉这部作品的人,是同名吧的吧主们,同名吧的成立本身就是出于对作品的喜爱,经过长时间的推广、维护,阅读大量从不同角度来诠释作品的文章,他们是这部作品的专家。而同人作者亦然,没有对作品的熟悉度和喜爱度,不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同人。
一个几百万字的网络作品放到任何一个编剧的案头都会是一件让他们头疼的事情,贴吧吧主和同人作者成为初期进行故事优选的最佳人选。几百万字的作品怎么改编,全部用来改编还是改编哪段,是什么促成了他们的喜爱,爆点在哪,初期的故事优选在贴吧吧主(当然可以不限于,还可以是深度用户)以及同人作者中进行,由资深的制片人与影视策划作为裁判,优选出最好或者说最符合自己开发的一个。这样来看,一些编剧的指责就显得道理不是很充足,这样的操作模式和养蛊没关系,和掠夺版权没关系。故事完成了优选,才进入编剧阶段,大家都看到了徐远翔所讲的在优选阶段不会再请专业编剧,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故事优选完成后“再在大导演的带动下找专业的编剧一起创作”。
这个简单的程序是徐远翔所说的“颠覆性”的吗?在我看来,是的,是影视看门狗角色的重大变化。网络文学完成了对传统文学的逆袭,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它的创作方向回归到了中国小说的传统,即《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所代表的那个大众小说的传统。二是文学的看门狗在网络文学这里由原来的期刊编辑、出版社编辑变成了付费用户。中国文学期刊的陨落早于纸媒若干年,是由它编辑作为看门狗的落后的生产模式决定的,它过于依赖个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学观念,文学成为了一种“艺术”,与自己的终极用户产生了较大背离。
电影、电视剧的生产,之前编剧是它的看门狗,是它的前驱动,对于资本与制作方来说,选择有成功作品的名编剧成为规避风险的最佳选择。但同时,更多的有才华的年轻编剧也相应地失去了很多机会,需要从头慢慢地熬。网络文学的爆发正是因为它看门狗身份的变化,打破了名家垄断,由高门槛的创作变成了无门槛,创作者的基数物理式增长,再经由读者选择,海量作品必有精品的原则,成为现在被部分编剧所痛恨的大IP。
阿里影业真的再也不需要编剧了吗?徐远翔在发言中表述的很清楚,“阿里影业对剧本创作的重视程度,超出想象”,这样才符合这个颠覆性的生产链条,只不过由于看门狗的变化,他们需要的不是附著在编剧头上的名气,而是“有情怀,有才华,有担当,有潜力的编剧”。
徐远翔只不过在不合适的时机讲了几句有点“盛气凌人”的真话,不合适的时机指的是视频网站操作的超级网剧基本都来自成熟IP,有的电视台放话说非IP剧不要,在过去的一年里,诸如越来越多的《花千骨》《琅琊榜》等IP作品热播,网络文学的IP被资本抢购。影视行业之变,其根源还是内容生产者与人民群众的广泛需求产生了背离,不通俗地说,就是影视美学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IP能否解决这个问题,不好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影视领域,即使有一天,所有作品都变成了IP作品,它的产业格局也不会发生变化,还是百分之多少赚钱,百分之多少打平,更多的项目亏损。
IP热的根本,来自于网络文学逆袭的第一条原因,即它回归到了中国小说的传统,回归到了故事驱动的文学。文学和影视一直密不可分,在网络作家之前,已经有不少的中国作家转型编剧,但无论是刘恒、王朔还是刘震云、朱苏进都是故事型的作家,不是哲学、学者或作家型的作家,而现在,不仅仅是大量的IP涌入影视行业,还有一个惊人的数量级的网络作家群体转型,他们正渴望并努力成为这个行业的新兵。这个群体必然是有挑战力的,他们本身就是故事得不能再故事的故事型作家,他们经历了残酷的网络PK,他们日码万字,文学和影视之间的鸿沟也就变得没有那么大。编剧们的敌意有道理。
徐远翔的发言,更像是代表IP方和资本方赤裸裸地宣战。而指出一条生路之语,更是将未来可能的场景,提前放大曝光在编剧群体面前。
但如果真是出于对这个行业的忧与爱,“阿里影业,走好,不送”的态度就有待商榷,无论是资本,还是IP,以及网文作者的涌入,都不过是在给这个多年固化的行业带来冲击与挑战。直面冲击与挑战才是真正的忧与爱,资本让这个行业收入水涨船高,IP丰富了故事的多样性,网络作家转型编剧,如果他们行,给这个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如果不行,更证明了专业编剧的宝贵。而且阿里影业的生产仅局限在电影领域,一年也大概三四部的样子,还完全不能造成对编剧行业的整个冲击,他们愿意在一个传统领域用互联网的经验来做尝试和创新,应该是一件值得鼓励起码值得观望的事情。
因此,我的态度很明确:阿里影业,走好,我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