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中国电影票房突破400亿元大关 将进入“黄金十年”

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是有增量、有力量、有质量的增长,而消费需求和产业投资“双引擎”激发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加速度”——

2015年,110岁的中国电影迎来了一个华彩时刻——截至12月3日,全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7.4%。其中,59.2%的票房由国产影片创造。

400亿元,惊人的数字背后,是中国电影市场经历的漫长“蝶变”之旅。自2003年启动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速度保持在每年30%以上,市场规模和容量呈几何式扩张。

400亿元,量变背后的质变,如一把“金钥匙”,正缓缓打开中国电影未来“黄金十年”的大门。

中国电影:12年增长40倍的“世界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经历了几轮改革,特别是2003年以来的产业化改革推动中国电影市场“化茧成蝶”。银幕从不足2000块到接近3.1万块,影院数量从千余家到超过6200家,观影人次从7000万到11.4亿,票房从10亿元到400亿元……历经12年产业化改革的蜿蜒长路,今天的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电影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一些外媒认为,这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罕见的”。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说,产业化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牢固树立了国有和民营一视同仁的思想,使电影从过去非常封闭、非常保守的行业变成了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行业,调动了多方的积极性。

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是有增量、有力量、有质量的增长,而消费需求和产业投资“双引擎”激发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加速度”——

中国电影票房正循着每年约30%的增长率攀升。这个数字并不完全因为票价本身上涨,扣除物价因素,增长的本质是银幕数、观影人次的大幅增加。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分析,是大众观影习惯的日渐养成、需求的稳步增长,助推中国电影产业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从全国院线布局看,万达、中影星美、广东大地、上影联和等坐稳全国前几强,其中万达院线的2015年票房预计将达60亿元,这已接近于2009年全国总票房。

从放映影片的内容看,国产影片放映基本都超过50%市场份额,部分院线甚至超过60%。

“这几年,我们市里建起了新的商业影院,和小时候看的国有影剧院很不一样,很多大片在那里放映,吸引我们年轻人。”来自黑龙江省富锦市、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就读的博士生丁宇对记者说。

据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79%新建影院布局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如火如荼的影院建设激发了当地的观影热情。随着三四线城市的院线达到率大幅增加,从黑龙江到海南,远至西藏、新疆,一些中小城市从没有商业影院,到多家影院并立。业内人士认为,这都将是“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扩容电影市场、培育观众电影欣赏水平的动力孵化器。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说,与“消费热”共同形成“双引擎”的是“投资旺”,这也是中国电影市场当下的一大特征。

2015年,在“互联网+”“大数据”“IP(版权)热”的概念推动下,腾讯、阿里、百度等相继进军并深耕电影领域,一批新的电影企业、电影基金成立,电影市场的蛋糕不断做大。《捉妖记》《夏洛特烦恼》等热门影片纷纷引入互联网平台加盟,《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启用众筹模式募资,民间投资热情进一步高涨。当下,电影产业已经成为文化领域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之一。

中国观众:从“都市白领”到“小镇青年”

“电影人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字不是从天而降,而是观众赐予我们的。没有中国观众,就没有中国电影;没有世界观众,就没有世界电影。这个规律无论怎样论证也难以逃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今夏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一席话,揭示出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密码”。

11.4亿观影人次,意味着平均每月都有上亿人次观众走进电影院。400亿元票房背后,每一分都是影迷的贡献。数量庞大且仍在稳步增长的“中国观众”,才是中国电影不断做大做强的真正幕后英雄。

近几年来,完全按照大制作、大场面、大导演、大明星进行电影生产制作的“商业配方”已经失灵,如法炮制的不少影片遭遇滑铁卢,而原本不被看好却依靠观众口碑“逆袭”的影片纷纷出现……今年,在商业大片的包围中,《山河故人》《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喜马拉雅天梯》等一批具有人文关怀和艺术个性的电影也在票房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尹鸿表示,随着电影市场的扩大,观影频次的增加,电影观众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观众的成熟,是电影创作成熟的基础。已经养成固定去影院看电影这一消费习惯的电影观众,是目前中国电影票房的中流砥柱。

曾几何时,去电影院看电影是“都市白领”的专利,而随着电影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愈加普及、影院布局逐渐下沉,越来越多的来自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年轻人,成为观影的主力军。

根据大地影院与艺恩公司联合发布的《小镇青年白皮书》显示,2011年至2015年前三季度,一线城市人次份额由25%下降到18%,二线及以下城市人次份额由75%提升到82%,其中五线城市人次份额达到17%,正在逐步赶超一线城市。

猫眼电影日前发布的《大数据时代的电影消费洞察》报告也显示,今年上半年三四线城市票房增长迅猛,其中铁岭增长幅度最大,为315%。此外,90后是观影主力,其中95后观影群体迅速扩大,90后在线购票用户占比为57%。专家指出,随着“小镇青年”在观影版图上的崛起,让国产片更加“接地气”,中国电影需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以满足不同的观影需求,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观众的引导和培养,提升整体文明素质和审美品位。

好的电影和好的观众彼此寻找。相比于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的人年均观影4次左右,中国影市仍未饱和,还有巨大成长空间。

“相较其他领域而言,我国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产业,尽管仍欠成熟,但已经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增长状态,这本身给人以信心。可以判断,未来10年,将是中国电影至关重要的黄金十年。”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说。

国产大片:迎“黄金十年”,仍处“中低端”

毋庸讳言,中国电影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公平的放映空间、公平的市场秩序、公平的多元化发展环境仍有待建立完善等,但其良性的发展趋势并不会改变:未来十年,必将是属于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据专家预测,未来5到10年,中国电影将迈向更有质量、发展更快的黄金期,有望实现“弯道超车”。到“十三五”期末,中国电影年票房很有可能达到1000亿元,再上新台阶。

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打牢了“世界第二”的基础,而且正在具备“冲刺第一”的可能性。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认为,按照中国电影市场现有的发展规模看,电影票房收入很有可能在2017年超越美国。

今年以来,国产电影增长速度接近71%,市场份额接近60%。这两个数字,令世界瞩目,也让中国电影人感到扬眉吐气。面对来势汹汹的进口片,国产片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随着100亿美元票房规模的北美电影市场相对饱和,近年来面临停滞甚至负增长,好莱坞更加聚焦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和电影人走出国门。不久前,徐峥、大鹏等青年导演到美国派拉蒙交流培训,田晓鹏等11位中国电影人走进了迪士尼。一批具有国际化能力、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思维的新型电影人才,或将成为中国电影真正崛起的希望。

在“与狼共舞”20年后,国产影片也开始涌现“叫好又叫座”现象,步入量质齐增的新阶段。对《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等影片,影迷的支持和满意度提升,让“自来水”成为标记中国电影的新热词。

自2015年初,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艺恩联合开展了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据已经完成的春节档、春季档、暑期档、国庆档调查说明,电影评价不再“唯票房论”,国产电影在观赏性、思想性、传播度三大指数均位于“比较满意”高位及以上水平。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过多外围资本介入干扰电影文艺创作,消费者口味单一、水平层次不高等,都会影响到中国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石川指出,中国电影不能盲目乐观,中美电影实力依然相差悬殊。如果好莱坞工业可以称为行业的“中高端”,那中国电影仍处于“中低端”。“未来5至10年的使命,就是要继续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商业大片制作上、在多片种繁荣上、在电影文化的培育和熏陶上、在创作和欣赏水平的提升上,形成新的质的飞越。”

与美国相比,电影工业化水平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美国电影产业票房收入在整个行业收入中的占比不足30%,其他收入则来自电影衍生品。中国未来电影价值更多在于版权出售、网络票房及电影衍生品的开发。

目前正在热映的好莱坞大片《火星救援》里,中国航天局和中国力量帮助美国宇航员重返地球。植入“中国元素”,已经在好莱坞大片中司空见惯,其背后是好莱坞对中国市场的争夺进入白热化。面对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加剧,已经初步完成“蝶变”的中国电影市场,还须补齐海外市场竞争力这块短板,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振翅高飞。

Cgqg2.jpg

Cgqg2l.jpg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