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好莱坞 / 正文

中韩电影合拍“不合拍”?语言是跨国合作高效的前提

韩国电影人在中国创作、市场环境里的“水土不服”外,在制作环节中,中韩电影存在的合拍“不合拍”情况也是横亘在两国电影人新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

9月末以来,《第三种爱情》、《我是证人》、《坏蛋必须死》相继登陆影市,这可能是自2014年中韩两国签订《中韩电影合拍协议》以来,最密集的一轮中韩合拍片上映。

当然,中韩合拍并不始自去年,在过去的十年里,不同程度的合拍已经为中国电影贡献了许多佳作,资金、资源上的合流、人才和制作上的合拍正在为中国电影带来新一轮的增长动力。

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ID:HBresearch)近期推出《中韩电影合拍更要合流》系列专题,前三篇依次为:

1.《韩国电影何以值得中国合拍》

2.《为什么中韩合拍类型片还是“叫好不叫座”呢》

3.《韩国电影人修炼手册不完全大放送》

本文系该系列终篇。

除了本系列第二篇所探讨的韩国电影人在中国创作、市场环境里的“水土不服”外,在制作环节中,“新婚”(2014年7月签订《中韩电影合拍协议》)不久的中韩电影存在的合拍“不合拍”情况也是横亘在两国电影人新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

简单来说,中韩电影人的合作摩擦主要体现在语言障碍、预算约束两个方面。

剧组翻译:跨国合作高效的前提

语言几乎是所有跨国合作的障碍。中韩合拍也不例外。专业翻译与一般翻译对于复杂的工业化生产体系有多重要,看过《黑炮事件》的资深电影观众对此当能感同身受。随着合拍协议的签署,中韩合拍项目增多,翻译人才的紧缺以及由此引发的翻译人员薪酬高涨也是中韩合拍制作无法回避的难题。《坏蛋必须死》的韩方执行制片人李国告诉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ID:HBresearch):

“现在翻译的费用越来越高,但是电影投入资金没有那么多。翻译电影赚钱很少,一个月没日没夜才这些钱,还不如去东大门做代购,一个月能赚三四万。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翻译工资太高,其他工作人员难免有意见。”

翻译就像是整个剧组机器运转的润滑油,专业对专业的配合就像是齿轮与齿轮间的咬合,但如果彼此没有翻译这个润滑油的磨合,再好的齿轮都会成为效率的敌人。

不止是中韩合拍,中美、中日或是更多国的合拍,都会面临这一问题。徐克可能是国内最擅长指挥“多国部队”的华人导演之一。此前有过多次参与徐克导演项目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ID:HBresearch),

“徐克导演在这方面做的特别好,因为他们经常有合拍项目,工作团队用英文、韩文、日文、粤语、普通话五种语言,但他们沟通没有问题,因为他们一直合作,有一套自己的交流体系。徐克导演的团队很国际化,但是由于团队固定,交流经验丰富,所以没有沟通障碍,工作效率很高。”

徐克团队内“多国部队”的多次长期磨合才使得语言不成为剧组指挥系统的障碍。与此相似的还有冯小刚和姜帝圭的合作团队。冯小刚曾表示,“姜帝圭曾把他的班底调到中国帮我拍摄《集结号》,后来《唐山大地震》的地震部分以及《一九四二》的战争片段,都由他的团队完成。而到了《坏蛋必须死》,因为姜帝圭导演的深度参与,从剧本到团队、演员,整个剧组有一半的韩国电影人。”

随着电影跨国合作项目的展开,翻译问题应当得到投资者更多的重视,也应重点列为成本预算的一部分,以保证合作最基础的环节高质量。与此同时,持续地团队间合作也是令指挥系统更有效率的一种优选合作方式,也能帮助跨国合作消弭相当程度的沟通障碍。

当“预算控”遇上“不差钱”

本系列第一篇介绍过韩国电影行业近年来再次迎来巨大的外片压力,由此电影人所面对的预算约束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源竞争当然会表现为职业上的巨大压力。

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中国代表处代表金妼贞曾对媒体介绍:“投资公司要求很严格,每一个款项的理由都需要汇报,哪怕花一分钱也要给个理由,不会出现钱不知道花到哪儿的现象。投资公司本身做预算会很细致,如果你超支了,一定要有理由来跟投资公司报批才行。”据李国介绍,在韩国不仅账单做得很详细,而且超支后果很严重

“韩国的工作人员在接到电影时是先看成本,摄影师、灯光师都有成本的概念。比如成本就是5000万,他们创造的部分是有金额限制的。韩国工作人员如果超支,会极大地影响以后的工作机会,不论摄影师还是导演。有时候韩国的演员甚至会根据电影的成本来调整片酬。”

李国所言绝非夸大其词,对于韩国导演来说,一旦自己的影片超支却又没能达到预期票房,就很难找到下一部电影的投资人了。比如曹义锡执导的《寂静的世界》票房惨败,沉寂7年之久无片可拍,直至2013年终于凭《监视者们》翻身。

近几年,中国电影业内涌入大量资金和外部热钱,让中国电影显出一股“不差钱”的豪气。《后会无期》导演韩寒在受访时曾表示,一堆人追着他问“你是要10亿还是8亿?”,这使他非常困惑。《老男孩》导演肖央也说,“有些人还什么都没让我干呢,就非得先给我打100万,吓得我恨不得找个地方躲起来……”

由于项目不差钱,加之预算制度透明度不足,剧组各部门并没有对整个项目预算的系统认识和责任,对成本约束也常有漠然。项目超支超期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些年轻导演甚至连续多个项目超支超期,竟仍能有资本和项目络绎不绝地找上门,或许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本系列第三篇里,我国导演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资金是任何一个电影项目最基础的环节。合拍片应当更重视合作各方的利益保障。渗入到血液中的预算约束意识和责任也应是中国电影人在剧组里表现出的职业素养。

作为《中韩电影合拍更要合流》系列专题的终章,本文希望进一步找出中韩电影在合拍过程中的不合拍之处,为双方合作出谋划策。其中语言交流的障碍和双方成本观的差异是所有分歧中最基础、也是影响最深远的。通过双方团队长期合作、不断磨合,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完善、预算约束意识的增强,我们相信中韩合作不合拍之处会逐渐减少终至消弭。

中韩合拍,这是成为亚洲好莱坞的关键一课

共四篇的《中韩电影合拍更要合流》的系列专题即将完结,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ID:HBresearch)简单回溯了韩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以管窥其在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腾飞的肇因。近年来,韩国电影由于本土市场饱和而产生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同时,韩方电影的高质量、低成本也令中国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合作欲望。在合拍过程中,中方除了须学习韩国电影制作上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之外,还应努力借鉴韩国培养电影后辈的机制:注重实践的职业教育,传承敬业、乐业的匠人精神以及由政府、企业、财团合理搭建的资助扶持体系,保障了人才梯队的输送。

中韩合拍协议签署一年多来,合拍作品在中国市场上与纯正韩片一样仍在遭遇“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是,中国电影审查制度以及中国观众的心智尚待进一步成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韩式类型片在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而语言障碍和成本观念的不同也对中韩合拍产生了相当的困扰。

就像当年CEPA一样,中韩合拍也无法绕过双方初期磨合可能会有的失败、遗憾,但只要两国电影人共同努力和坚持,遭遇过的沟沟坎坎都将成为智慧,帮助彼此共同抵达成功的彼岸。

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能够吸引和吸收来自各国的资本和人才——特别是比我们更规范的资本和更优秀的人才,对未来中国成为亚洲好莱坞而言将是关键的一课。

关键词: 前提 语言 合作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