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国产青春电影沦为“流水线产品” 风潮过后一地鸡毛

从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开始,国内银幕上掀起一股青春热潮,依靠高颜值、怀旧风以及热门小说改编三大“法宝”大行其道。

上月底,台湾青春电影《我的少女时代》犹如一枚糖果色的炸弹,引爆了内地电影市场,该片导演陈玉珊随即在北京宣布了开拍续集的计划。与此同时,由钟汉良执导的青春电影《沙漏》在北京宣布启动拍摄计划。《沙漏》改编自同名热门青春小说,原著作者饶雪漫将担任电影编剧。

从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开始,国内银幕上掀起一股青春热潮,依靠高颜值、怀旧风以及热门小说改编三大“法宝”大行其道。这些电影在票房上有所斩获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作品因为表演浮夸、制作粗糙遭到观众的“吐槽”。

据悉,继《沙漏》之后,接下来还有一批根据怀旧歌曲或青春小说改编的电影提上日程,包括《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一生有你》《泡沫之夏》等。青春小说纷纷“触电”是否有跟风、过度“开发”之嫌?青春片还能火多久?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现状  青春片沦为“流水线产品”?

2013年,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青春》火遍大江南北,横扫内地影市,引发“80后”“90后”集体回忆,同时也让内地的电影投资商看到了滚滚而来的商机。接着,《同桌的妳》《匆匆那年》《左耳》《栀子花开》……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部青春题材电影搅动电影圈。

为何青春片会这么火?担任《同桌的妳》监制的高晓松回答:“当一个时代向前走得特别快的时候,怀旧就会成为必然的主题。”

另一方面,相比科幻电影的大手笔特效,剧情片的“群星闪耀”,青春电影投资小、周期短、回报高、门槛低。无论是作家、演员、歌手还是主持人,在转型为电影导演之际,大多借青春电影完成“试水”。举个例子,王家卫拍《一代宗师》所花的时间,大概能拍10部《栀子花开》——何炅执导的这部青春爱情电影从去年9月24日项目启动,到今年7月正式上映,总共用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

青春电影近年来出现“批量化”、“模式化”倾向,对此赵薇在受访时表示:“这类影片打动观众的创意越来越少,像流水线一般的制作让人丧失了新鲜感和好奇心,产生了审美疲劳”。

制片方也承认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的青春电影有泛滥的趋势。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就表示,青春题材影视作品如果要继续发展下去,最根本的是坚持创新。

有网友留意到,从《致青春》《同桌的妳》再到《匆匆那年》,堕胎、车祸、异地恋、出现“小三”等情节频繁上演,引发争议。难怪有网友讽刺说:内地青春电影有“三宝”:“堕胎、车祸、难到老”。而今年以来上映的青春片,如《左耳》《万物生长》等,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自己的电影里“没有堕胎情节”。

台湾青春电影《我的少女时代》的导演陈玉珊坦言,之前看过不少大陆青春片,“我当时想,难道在大陆上学都这么压抑吗?除了应付考试,还要陪女朋友去堕胎?”

对于青春片“模式化”的“残酷”,陈玉珊后来才琢磨出了原因:“这些影片基本上是由青春文学改编的,故事里面那样写,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戏剧性’。但事实上,大多数人的青春都是平平常常的,有一点欢快,也有一点伤感,和这些青春电影相去甚远。”

运作  “产品经理”风靡电影圈

今年,11月25日,由饶雪漫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沙漏》在北京举办了首次新闻发布会。钟汉良和韩寒分别担任影片的导演和监制,小说原著作者饶雪漫担纲编剧。

从《致青春》《左耳》《何以笙箫默》到《沙漏》,这些贴着“青春标签”的影视作品都改编自热门的同名小说。对此,一位制片人对记者解释说:“具有知名度的IP项目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受众群体,投拍风险相对比较低,也减少了后期宣传的压力。”

电影版《何以笙箫默》的导演黄斌曾是黄晓明的经纪人。他说,之所以决定拍这部电影的原因,就是看重小说原著的“IP效应”。原著小说曾在网络上红极一时,甚至被粉丝奉为网络时代的“言情经典”。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观众觉得青春片脱离生活的原因。“热门的网络小说大都讲的是少女的梦幻爱情故事,为了讨好观众,这些作品在拍成电影的时候,一般不会进行大幅度的改动,以免流失人气。”影评人阿和说。

除了拥有粉丝基础的文学作品或经典歌曲,影视作品的主创本身也是能吸引眼球的IP。黄晓明就是一例,一人身兼电影版《何以笙箫默》的制作人和主演。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从去年起,电影圈就出现了“产品经理”这个名词。郭敬明、张一白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他们眼中,电影更像是一个“娱乐产品”,他们要做的是尽最大能力去亲近市场。“不是说所有导演都要往这个方向上发展,但市场会需要这样的电影人。”张一白表示,“产品经理”不一定非得是电影导演,也可以是编剧、摄影师、制片人,最重要的是他能否策划项目、整合资源、掌控产品品质,并做好营销。

另一方面,没有明星大咖的青春片,即便原创故事很精彩,也难以出头。在影评人阿和眼中,刘杰执导、董子健主演的《青春派》是新一波内地青春片中的佼佼者。虽然影片探讨的同样是年轻人的青涩恋情与校园友情,但却将故事焦点集中在“学霸”和复读生身上,与“梦幻少女系”风格大相径庭。

最终,影片取得了2732万元票房,对于这一成绩,导演刘杰不太满意。他认为:“影片最缺的是明星和话题性”,“当初如果让赵薇来演,(票房)早就轻松过亿了。”

尴尬  还未辉煌就开始没落?

2013年7月,当《小时代》系列电影第一部在争议中热映的时候,导演王小帅为《自行车》(原名《十七岁的单车》)举办了特别展映。

从王小帅的《自行车》、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到贾樟柯的“青春三部曲”(《站台》《小武》《任逍遥》),这些带有青春元素的艺术片与近两年来涌现的青春片截然不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第六代”导演拍摄的青春电影之所以普遍“叫好不叫座”,原因在于作品追求一种艺术价值上的“自我满足”,展现的社会生活和人生体验偏于狭窄,“光靠技巧和手法去支撑一部电影”。

如今,新一波青春片却呈现出“叫座不叫好”的特点。有业内人士担心,青春片可能会像某些类型片一样,过早地透支了观众的热情,在“一哄而上”之后变成“一地鸡毛”。今年夏天,影评人涂彪甚至断言:青春片若再继续跟风炒作,将“必死无疑”。

让涂彪作出这个判断的,是今年7月份电影《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的票房走势。这两部电影上映之初,凭借超过30%的高排片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却遭到《大圣归来》的逆袭,后劲不足。观众对青春片中一窝蜂地出现打架、酗酒、堕胎等情节开始不胜其烦,网络上“吐槽”的评论比比皆是。

今年11月份上映的几部青春片,如《我的青春期》《年少轻狂》等,均票房表现平平。周迅监制、白百何主演的《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于11月13日上映,10天取得6169万的票房成绩,未能达到出品方的预期。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一个庞大的电影市场里,每隔一段时间内都会出现特定的类型片风潮,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例如好莱坞的西部片、科幻片、魔幻片,都曾“各领风骚”。

至于青春片的未来,业内看法不一。涂彪向记者表示,随着《战狼》《捉妖记》《大圣归来》等新的类型片的出现,题材风似乎越变越快,“青春风潮”很快就会偃旗息鼓。也有影评人认为,正如喜剧电影会继冯小刚的“冯氏喜剧”之后出现徐峥的《泰囧》系列一样,青春片将在剧烈的竞争中产生“迭代”变化,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观众面前。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