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2015年见证了太多华语电影的辉煌。内地全年票房突破了400亿;《捉妖记》也登顶内地影史票房冠军。侯孝贤凭《刺客聂隐娘》赢得的不仅是文艺男女的心,还有一座戛纳最佳导演的奖杯;《我的少女时代》在两岸三地又让无数观众燃起了自己的少女心。在众多现象级的作品面前,唯独香港的身影略显单薄。曾经在80年代反哺内地的港片,如今恰似夕阳西斜,在内地市场中只剩薄暮,不见余晖。虽然港片已死的论调至少被呐喊了10年,但在整个华语市场一片大好的2015年里,独自黯然的港片真的不免让人再问一句:香港电影到底怎么了?
热闹非凡的贺岁档 这里的港片静悄悄
贺岁档大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混战的多部影片大多是内地影人的作品,只有《寻龙诀》的监制陈国富来自台湾。事实上,还有两部港片也选择了在这一档期上映。贺岁档前期,体育题材的《全力扣杀》与悬疑喜剧题材的《没女神探》加入了鏖战之中。但恰如今年上映的大部分香港电影,它们悄无声息地来,悄无声息地去,两袖清风,真的没带走一片云彩。
12月11日上映的《全力扣杀》是何超仪自组电影公司后今年投拍的唯一一部电影。除了自己出演,还邀来了郑中基以及凭《煎饼侠》再度回归内地观众话题榜的郑伊健。电影拍的是浪子靠打羽毛球回头的故事,热血运动题材,也算是和今年另一位香港导演林超贤殊途同归。然而片子量级较轻,并没有囊括时下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上映首日2.92%的排片比只换来了24.8万票房,上映一周半便已在影院里不见了踪影,仅仅卖了77万。
与《全力扣杀》相比,15号上映的《没女神探》更为惨淡。作为“港味”更浓的喜剧电影,在北方一线城市的排片量微乎其微,仅靠南方一些省份支持。虽然截止27日,电影仍有拍映,但总票房累积刚超过50万元。与贺岁档其他电影相比,简直杯水车薪。
虽说不能以票房论英雄,但如果用社交网站的评分来看,这两部作品的平均分均没有超过6分,票房与口碑尽失。12月贺岁档香港电影的表现就如同全年的缩影:业界中流砥柱的导演纷纷北上,留守香港阵地的年轻人也难有口碑票房得占其一的作品。
狂飙突进的2015 黯然销魂的香港电影
如今香港电影的尴尬,一部分原因大概来自优秀导演的北上。今年看到的大多数香港导演作品,均是内地影视公司投资。年初乐视投资了罗卓瑶的作品《暴走神探》;暑期档末尾又有华谊出品的张婉婷《三城记》。这些电影从气质来说,已经远离了香港电影,彻底地拥抱了一个更宽泛的华语电影市场。尔冬升的新作《我是路人甲》倒有他自己所创办的无限映画电影制作有限公司投资,但无论电影题材还是表达主题,都是完完全全地在接近内地电影市场。
今年的香港电影并非没有票房大作:年初王晶的《澳门风云2》坐收9.7亿元的票房,位居年度票房榜的第8位。取得这样的成绩也算是占尽天时地利:春节档上映,选角也是集中了华语地区新老偶像,票房实力两手抓。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王晶保留了自己一贯的拍片趣味,电影质量只能算得上不功不过,电影院里娱乐视听的两小时而已。
与《澳门风云2》相比,其他的香港电影只能用惨淡二字形容。同期上映的《冲上云霄》总票房1.56亿元人民币,社交媒体的评分只有4.6分。意欲接档《澳门风云2》的《吉星高照2015》最终只有1530万元的票房。本以为陈伟霆加盟会使其粉丝变现,但其主演的《搏击迷城》总收入仅停留在百万级别。
同样是内地市场上的表现,台湾电影今年既有像《我的少女时代》以小博大的卖座电影,也有《刺客聂隐娘》这样的口碑佳片。香港电影除了一部《澳门风云2》斩获近10亿票房外,在口碑上可以说没有丝毫建树。今年上映的18部香港(或有香港公司参投)的电影,平均分刚刚及格,而像《刺客聂隐娘》这样的片子,虽有银都机构参投大部分资金,但谁都不能把它当做香港电影吧。
所以香港电影的尴尬,不是固步自封的尴尬:大量导演北上开拓市场说明了这点;香港电影的尴尬,是留守香港阵地的电影人们,如何能面对香港以外电影市场。
港片北上症结所在 一副无解的药方?
香港电影与香港导演,在内地电影市场发展到今天,已经变成了两个议题。香港导演拍出的,不一定是港片。这恰恰是港片拥抱内地的首个症结所在。北上的大量香港导演已经放弃了自身特色,陈可辛完全放弃了香港市场,所拍电影完全向内地喜好看齐;徐克在内地拍摄的电影更多是在打造工业奇观;杜琪峰则坦言,北上试水的都市片系列目标就是“向钱看”。完全脱离香港体系北上的导演,制作班底也从香港转移到了内地乃至国际。与陈可辛合作密切的星美影业;与徐克长期合作的博纳影业以及金旭所带领的韩国特效团队,这些与内地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切断了这些艺术和技法上成熟的导演对香港电影的反哺。导演北上不是个人的举动,所引发的是团队乃至整个产业链的北移。这不仅让现今香港电影无法诞生体量大的作品,甚至整个产业也在逐渐萎缩。
而选择留下的导演,也在面临类型片危机。上世纪80年代以降,香港类型片的发展有目共睹。然而如今,类型片的窄化也让港片画地为牢。曾经引以为傲的武侠片、警匪片等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面临题材匮乏,缺乏创新的境地之中。而选择与内地资本合作,为了挺入内地市场,又因妥协而丧失港片的独特性。新世纪以来,虽有杜琪峰为主导的银河映像在力撑香港类型片,却也因香港市场狭小而选择与内地合作,这又引得不少影迷对北上的“杜Sir”不满。
类型片之外,港式喜剧本也是诸多观众的心头好。《澳门风云》系列已是北上成功典范,但与原汁原味的港式喜剧相比,《澳门风云》更接内地观众的地气儿。而以粤语为原声对白的大量喜剧,就只能在广东等部分省份以原声登陆银幕。而在全国大部分省市,经过国语配音的港片喜剧效果减半,基本无法与每个档期1-2部的内地喜剧相抗衡。
除却以上三个片子本身的原因,港片在内地如今的颓势还与不及时的宣发有关。大部分港片并没有真正做好在内地上映的准备,多部电影都有匆匆上映的架势。CEPA实施15年,对于港片来说,是开拓出了以广东为主的粤语区市场。但这一市场又像一把双刃剑悬在港片之上。对区域市场的看重让港片在面对全国发行时力有不逮。大量电影本身均缺乏宣传,上映时关注度的缺失也使得其从根基中就缺少了竞争力。
“港片已死”的论调唱了多年,不过不少人也忘了还有“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一句话。现在北上的港片的确还没有加入内地市场的狂欢,但夕阳西下之后,还是要从东方重新升起。香港电影与香港电影人在这短暂的黑夜里要想的,其实就是坚守阵地和拥抱潮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