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刚过,影视行业就传来了一个重磅消息。这个行业又多了一个重要的玩家——手机厂商小米宣布将成立小米影业。
1月4日晚间,小米副总裁黎万强通过个人新浪微博公布了这条消息。“闭关结束,我重归队了!我未来主要负责两个事情:小米市场和小米影业。影业是全新的子公司,目前在组建团队筹备阶段。” 微博配图是一张包括总裁雷军,投资和内容运营副总裁陈彤在内的团队合影,陈彤随即转发了该微博。
记者联系到了陈彤,对方表示目前不方便透露太多相关信息。而黎万强的手机则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陈彤的微博截图
互联网公司都急着进入电影行业
先有阿里、腾讯、乐视,后有小米影业,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进入到影视内容领域。
这些互联网公司进入内容行业的路径和姿势又各有不同。从影视产业上下游各个环节涌入的都有。比如从票务电商切入的猫眼、微信电影票,从影视宣传切入的合一影业、爱奇艺影业和企鹅影业,自己投资做内容拍电影的乐视影业,还有像阿里这样干脆自己成立影业集团,试图凭借一已之力建立起一条影视产业链的互联网巨头。
而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是--只是把卖电影做为一种手段,它们希望借助电影行业的注意力以及高频消费的特点,吸引更多的年轻用户来消费它们平台上的其它产品获利。
做硬件终端的公司希望通过内容卖出更多设备,做电商平台的公司希望通过内容吸引更多流量,为核心业务导流。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公司们都连走带跑地涉足到这个领域。
随着这些公司大规模投入资本和资源,影视行业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大批“热钱”的涌入不仅让大片越来越常见,过去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才能完成的特效大片越来越多。而电视剧和网络剧也都步入了“大制作”的阶段。另外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影视项目的宣发已逐渐在减少对传统渠道的依赖,以视频网站为代表的线上渠道对电影宣传的刺激作用进在不断增强。
小米的硬件卖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跑来做电影
从雷军邀请陈彤加入小米,并以“10亿美金”作为内容投入数额开始,雷军就决心增加小米对于影视内容投入。
从2014年11月到今年5月份,小米先后18亿入股爱奇艺,投资优酷土豆,参股华策影视,与华谊联合投资影视公司新圣堂影业。2015年10月,雷军曾在一场小米发布会上宣称,“小米电视目前汇聚四大牌照方的内容,今年票房过亿的院线61部大片中小米囊括54部。”
但这些内容均来自第三方,小米在内容上的控制权却很弱。此前都是一些战略入股,内容的补给过程还受到第三方所供内容的进度制约。另外,投资的一些新公司在产能上也还不能马上跟上。比如这家新圣堂影业,它是由《前任攻略》的导演田羽生在2005年的时候成立的,之前是由一个编剧团队组成,这么多年过去了,算的上代表作也就两部,分别是2014年的《前任攻略》和2010年的《人在囧途》。
这或许也是小米在2016年新年伊始宣布成立自己影业的原因--更好地把握内容投资和开发,通过影业出品的电影、电视剧等与粉丝建立更深的联系,让硬件和内容之前可以相互扶持。
虽然小米做影业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卖它的硬件产品,,但更多的可控性才能让它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用户。同样是“硬件+内容”的模式,小米的做法跟乐视之前的做法一致,只是后者先有内容后做的硬件,但实际上是殊途同归。后者在内容上目前已建立了音乐、影视和体育三个自主子品牌,而小米则仅有一些外部投资,影业才刚起个头,撇开对于内容在数量上的比较,在内容的布局上,小米已经是一个追赶者的角色。
进入这个竞争激烈的新市场,小米影业可能会怎么玩
现在的问题是,小米影业成立之后,会以什么形式参与项目?是亲自投入做项目开发,还是以战略投资为主,与第三方影视公司合作的形式。
如果是前者,我们觉得可能会比较吃力,毕竟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团队里没有影视行业的人,即使从外面搬专家,一来二去加上磨合,一个是时间和投入成本太高,二个是隔行如隔山,要真正做并不是有钱就能行的-- 这方面成立快两年的阿里影业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是以投资为主--这里的投资包括直接的资金投入,也可以是小米利用自己强大的渠道和品牌与电影公司合作--那么看上去前途要光明一些。
小米是这几大互联网公司中与年轻人关系最紧密的一家公司,笼络了大批粉丝,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这些“米粉”同样也是周末最愿意去电影院里消费的那一群人。
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对票房大盘的贡献几乎饱和的状态下,这些二三线城市的“小镇青年”正在成为电影公司最想要抓住的增量人群。从现在很多电影上映前的宣传计划也不难看出这一趋势,电影主创跑遍全国二三线城市做路演已经成了吆喝票房的必要动作。
过去几年小米已经卖出了上亿台手机,还拥有国内最强大的应用程序分发渠道,而从去年开始小米也开始建设线下门店--这些都可能成为小米与电影公司谈合作的筹码。何况小米手中还拥有大量现金,可以直接对电影进行投资和赞助。
如果小米真的打算这么做,那么电影宣传和发行市场,又会迎来一次重要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