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四季度,第11届中美电影节、由美国电影协会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起的“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活动、首届亚洲影展在美国举行,一时间,中美电影交流打出了一轮小高潮。
近日,亚洲影展联合主办方、一壹影视基金管理人王一洋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电影市场目前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这两年中国电影产业的爆发,也催动着中国电影开始走向海外,也引发了不少电影行业之外的基金进入市场。
她认为,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其成熟的资本运作密不可分,这些都是值得中国从业者学习的地方。“电影+金融的模式一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电影的资本运作模式。”
据悉,一壹影视基金隶属于一壹集团,是目前国内存续期最长的影视基金之一,目前已经参与投资了《一代宗师》、《1942》、《私人订制》等电影作品。2015年大热的电视剧《克拉恋人》也是一壹影视基金投资的作品之一。
电影投资需要专业
记者:你怎么看待外行资金跟投电影的现象?
王一洋: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要分正负两方面来看。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业外企业投身到电影产业中,说明了电影产业巨大的影响力和无穷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很多业外资本往往对电影产业缺乏深度了解,或者只看到了电影产业表面上的绚烂,忽略了电影产业的专业性,无法将正确的资金用在正确的作品上,最后用大投资、大明星、大导演换来了低票房、差口碑的劣质作品。
现在业外资本投资电影在国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前提是需要加强投资的专业性和灵敏度,需用战略性的眼光去投资电影,才能真正推动电影投资事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记者:你对电影的投资逻辑是怎样的?
王一洋:在确保投资人获得稳定收益的前提下,合理配比资金适度利用金融资本杠杆效应,迅速扩大资本规模和资产增值,投资并制作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另外,需要专业化的灵敏和战略性的眼光去投资电影。这具体指的就是内容精品化、资本金融化和合作国际化。
首先是内容精品化。有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4年十年间,我国电影片总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 6%,故事影片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 8%,但是这些影片中,“票房过亿,口碑甚佳”的只占少数,“反响平平,鲜有问津”的比比皆是。因此作为专业的电影投融资公司,必须具有甄别电影作品市场价值的眼光。
其次是资本金融化。电影和资本是密不可分的。电影需要资本来支撑,而资本也要凭借电影来增值。
另外是合作国际化。如果说资本金融化能为中国电影“走出去”保驾护航,那么合作国际化则是到达彼岸的最佳途径。
“电影+金融”的新模式
记者:中国如何借鉴美国电影市场的经验?
王一洋:美国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比如在电影制作投融资模式方面。
自2004年美国华尔街金融大鳄开始青睐电影投融资行业以来,美国电影市场已经形成一套健全的投融资体系和多层次的投资体制:拥有版权质押银行贷款,私募基金融资,证券市场融资,专项电影基金,影片预售融资,其他融资方式等多种投融资方式,强有力地保证了电影制作的资金来源;在投融资主体上,由最初的单一娱乐集团投融资扩展至如今的多集团或业外企业投融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在法律法规上,完善的法制体系有效抑制了电影投融资的潜在风险,保护了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比较之下,中国的电影投融资尚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阶段,一方面我们要借鉴美国电影市场的成功模式和案例,另一方面也要根据自身国情,有选择、有条件地去汲取精华。我个人认为,目前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众筹模式可能会是未来中国电影市场投融资的一种新的创新、新的体验,其能否成型的关键在于严谨专业的管理团队、高度灵敏的影视投资眼光,健全系统的运作体系等三者的有效衔接。
记者:中国电影与金融资本的合作,具体将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王一洋:电影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投资价值的领域之一。过去5年,中国电影保持着年均30%的票房增长速度。电影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崛起的势头非常强劲。
然而,当嗅觉灵敏的金融资本进入电影产业后,一方面,资本会集中行业的优势资源,促使行业规模增长更快;而另一方面资本的介入带来了新的游戏规则,行业洗牌再所难免。
但是,电影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核心是创意。电影产品和创意需要前期很长时间的积淀,后期还要有积极有效的渠道推广,资本需要满足电影文化产业在爆发前期有一段酝酿期,而不是杀鸡取卵,只为了单纯满足资本的利益需求。电影与资本应该相伴共生,良性发展。金融资本对未来对中国影视行业格局作用必然是“两极分化”:巨头领军行业的发展,而小公司则会在细分领域继续保持技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