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月16日),“中国电影,普天同映”启动仪式在京举行。2016年春节前后,《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将在全球同步发行,《唐人街·探案》也将在北美、欧洲、澳洲、亚洲的50多座主要城市上映。
该计划由华人文化控股集团和华狮电影发行公司共同搭建。
不久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凡与华狮电影公司总裁蒋燕鸣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
蒋燕鸣表示,北美华人数量已达450万,但中国电影的市场思维仍显固化,没有考虑过中国以外的市场,没有真正从制片、投资到制作上思考在中国本土以外怎么样能够扩大自己的收入和影响。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最大障碍,其实是语言。
本文节选自《当代电影》杂志
理想状态,一部中国电影,北美票房能卖2000万人民币
王凡:“华狮”发行的代表性影片有哪些?
蒋燕鸣:国内上映票房高的几乎都在我们这儿。《小时代》(1、2)、《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夏洛特烦恼》《滚蛋吧!肿瘤君》《心花路放》《匆匆那年》等。现在“华狮”是海外发行华语片最好的,基本同样的影片我们发行就会盈利更多。因为我们一直在摸索中,知道这方面到底应该怎么做、去哪儿做。
王凡:您是否一开始就有清晰的思路,把买片客户和观众定位在北美地区的华人群体?
蒋燕鸣:这是从商业性考虑。当时我们做过调查,北美华裔有1000万,华人有300万,到现在五年了,现在那儿有450万华人,增长了100多万。这400多万人如果有10%能够走进电影院去看电影——当然这个数字也是不可能的,有点大——从院线的角度来讲这就是400多万美元的收入。四百多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就有2000多万元,对任何一部片子来讲都是一个比较可观的数字。
另外,我们在澳洲、新西兰也在做。现在澳洲市场比美国还好,但是它的收入总体上没那么高。它还是比较集中于两个大城市,但是收入很高。我觉得最起码对中国电影的投入产出是一个比较好的帮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慢慢扩展到全球很多这种国家。
再者,当时我做这件事的时候,美国的华语电影几乎是销声匿迹的,这点我做过调查。
王凡:影院都是华人地区的影院还是全美各地区都有?
蒋燕鸣:我们上映的影院,比如在北美,都隶属美国的三大主流院线——AMC、Regal、CINEMARK;在加拿大就是Cineplex。全是主流院线,最大的院线,只不过我们选择华人区比较方便的地方,方便华人观众去影院看片。
王凡:这几大主流院线给华语电影的排片方式是怎么样的?
蒋燕鸣:基本上都是要下来银幕,这块银幕就专门放我们的电影,一天能排多少就是多少。一般是我在那儿租下一块银幕,这一块银幕就是从中午开始到晚上全放我们的电影,这影厅归我们专用。但如果遇到特别受欢迎的,比如最近的《夏洛特烦恼》,它就开了三个厅,每半小时一场,非常火。
王凡:这部影片北美地区占多少?在北美之外,比如欧洲和澳洲卖得怎样?
蒋燕鸣:没有(去欧洲),我们在澳洲卖了80多万(美元),也是非常好的成绩了,在澳洲华语片排名第三。北美差两万块钱排名第一,《港囧》卖了131万(美元),《夏洛特烦恼》卖了129.8万(美元)。
在北美,谁在看中国电影?平均12%是“歪果仁”
王凡:“华狮”的发展跟几个因素有关系,第一个是受众面,就是北美地区华人的人数;第二个是跟他们那边的主流院线的合作关系;第三个就是咱们国内给您输出什么样的片子,这片子跟国外华人或者是华人之外的人的价值观和欣赏体系到底能够契合到什么程度。
我觉得这三个因素其实都是客观因素。如果华人的人数在一定时期内饱和了,不往上走了,咱们的受众面就固定下来了;而院线基本也是固定的这几个院线,有固定的放映厅和播放区间。国内近几年给您输出的影片也基本就是这样。
如果一直都是这样的现状,那么“华狮”从经营角度来看,突破的思路是否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考虑一下。
首先,从观众的角度,有没有考虑过尝试吸引让老外也来看我们排档期的这些中国影片?
另外,从院线方面,有没有往他们主流几个院线之外的一些艺术院线体系发展,或者说有没有思考过在当地做一个自己的艺术院线。如果有了一个固定的阵地,就能够把这个阵地作为华语电影海外推广的一个品牌。
第三个思路就是,虽然国内提供的影片是不可控的,但是之前您说现在也想跟年轻导演签约或者支持一些年轻人做合拍片。开发这些年轻导演的创造力,借助这些年轻导演的国际视野、对普世价值的理解以及对故事叙述方式的理解,可能会创造出一些不一样的电影,这些电影可能比较适合国际市场。
您有没有考虑跟这些年轻创作者一起从制片、投资上合作?这会否是“华狮”下一步可能借鉴的三个突破点?
蒋燕鸣:先说第一个问题,其实从现在经营五年来看,我觉得每年还是呈一个非常好的上升趋势。在做这件事之前第一要考虑我的经济实力,第二要有数据作为依托。
我调查过印度电影在北美的情况,印度电影比我们早两年开始在北美上映,我调查了他们前两年的数据,发现印度电影第一年在北美的票房都是几千(美元),最多几万(美元),然后慢慢地第四年的数据已经上升到一部影片160万(美元)。
我们最早的时候卖过四十来万(美元),到今年一百多万(美元),这也是一个上升的空间。
我们的定位虽说是针对华人观众,但不意味着就是纯华人观众,现在我们的西方观众在华人地区放映的影院里,平均占比基本上达到10%以上。这点我们做过调查,最多的时候达到了27%。要是像《夏洛特烦恼》那样的片子老外就少,他们看不懂。但是很奇怪,《心花路放》很多老外看。我们计算的平均西方观众的比例基本上在12%—15%。我们再做一两年争取达到25%,这个是可以做到的。
关于你说的第二个问题,我们正在不断地细分。
以北美为例,其实我当时想是不是我们可以在几个主要的大城市拥有自己的影院——还不能说院线,没有这么大规模——长期放映华语电影。
但是包影院也好,租影院也好,或者自己建影院也好,这就需要很大的投入了。我们现在正在谈着纽约一个物业,对方希望在里边弄一个电影院,我们也跟对方说可以做十块银幕专门放映华语电影,而且把这个电影按他的商业规律加入到美国的院线里。
但是一旦需要投资来做这事,因为华语电影没那么多,也不可能不放西方电影,那也不合适。
有自己的银幕,等于可以安排自己的放映。我觉得这非常好,而且也有商业盈利模式。我们在澳洲就自己包了墨尔本的银幕。原来墨尔本的Chine town里有两块银幕,他们倒闭了,现在让我们包了,这两块银幕就是长期放华语电影的。
王凡:长期放,养自己的观众群。就跟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艺术影院一样,长年养自己的观众群。“华狮”可以考虑这样做,在国外某一个艺术厅、展览馆,不一定是传统电影院,拿下一个银幕进行放映。
蒋燕鸣:美国电影在院线收入上只是占它全部收入的70%,以前DVD好的时候院线以外的收入可能就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但是华语电影,我并没发现有那么大的院线以外的收入。我们现在也在一些平台上播放,像《一个勺子》现在是租下来两间影院在放映,放映完了以后我们就在12月中旬在北美的iTunes上播放,电影输出面更广了。
像《心花路放》这样的片子就不太适合去艺术院线放映,还是要根据不同的类型。本来我们想多次尝试,同步在VOD平台上点映,其实这个平台很大,因为很多不愿意去电影院的人愿意在电脑上看。但是美国有行业行规,除非不在院线上映,否则在院线上映以后半年之内就不能再在网络上播放。这次我们给《一个勺子》在旧金山和洛杉矶租了两个影院,两块银幕都放,12月初直接就上映了。
王凡:在这两个院线上映之前会做一些宣传吗? 宣传的方式是什么?
蒋燕鸣:其实我们现在宣传方式比以前简单多了,就是新媒体网络传播,微博、微信,然后是北美的一些大的商业新媒体的广告。我们现在希望能够更广泛地在不同的平台上播映,比如现在已经签了合同,开始在北美的一千七百多家酒店放点播。
现在我们跟苹果谈iTunes,还有在Netflix这种平台播放。上个月Netflix还买了我们四部片子。
讲中文的电影,很难进入北美主流
王凡:“华狮”是怎么一步步做起来的?您怎么看现在海外发行的整体情况?
蒋燕鸣:海外发行这块儿很多人也想尝试做,但是当他们真正做起来了都会感到这件事并不容易。其实,我做这件事情,只想把这件事情本身做到位,做到专业。
我当时做海外发行的另一个原因是,可以直接接触到美国电影行业的人,可以慢慢了解好莱坞的运作过程,最终还是想做制片这部分。
我觉得,还是要深入地在那儿扎根,有一个自己的阵地,这样跟他们沟通起来就相对深入一些。
当时,主要是想做合拍片,这个考虑是因为我觉得中国电影市场一定会被好莱坞的影片占领,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因为从亚洲各国、各个地区,比如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来看都是这样。我想,可能将来合拍片在电影里融入东方和西方的元素,夹杂在一起创作出来一个故事是比较好的发展方向。
从工业制作和创作上来讲,我觉得好莱坞电影工业发展了那么长时间,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我们只不过是思考应该怎样把中国元素加入到这个体系当中,然后融入到这个国际平台上,这样中国电影走入国际市场才有可能性。
目前,中国电影的市场思维还是挺固化的,没有考虑过中国以外的市场,没有真正从制片、投资到制作上思考在中国本土以外怎么样能够扩大自己的收入和影响。
为什么美国电影能够在全球发行、赢得全球票房,而中国电影就不能在国外市场上创造经济价值?当时我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国外有那么多华人,一定还是有市场可拓展的。当时我并没有想华语电影怎样去吸引西方观众,我觉得西方人看不懂中国电影,因为华语电影和外国电影的叙事方式和价值观不一样。后来慢慢了解到,西方观众根本就不看非英美以外的带字幕的电影,这是欣赏习惯的不同。
王凡:从影片的角度出发,您觉得现在的合拍片应该怎么做?
蒋燕鸣:前段时间有人找我做一个武侠片,我一听武侠片就觉得风险太大了。我觉得应该要改一下路子,做一些有情怀又比较商业的。
王凡:现在国内出来的影片不管是从美学体系、价值体系,跟北美那边还是不太一致,这会造成北美地区观众接受起来的一些困难,那“华狮”有没有考虑过跟一些青年新导演长期的合作?或者说签几个导演?
蒋燕鸣:这就不属于发行方面了。我们有华狮制片公司,也在发掘一些北美、海外的年轻导演。我们也去看一些他们的影展作品,发现了几个不错的人选,现在正在谈,让他们开发题材内容,我们投资。我们希望是中国元素在西方发生的故事,因为这样就可以把片子做成英文的;也可以是把西方人放入中国环境中发生的故事。总之是要有东西方文化的结合点。
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怎么“走出去”,必须得这么走。如果讲的是中文很难去主流的电影市场,但片子讲英文,就有可能进入主流市场。
王凡:那咱们要支持的青年导演剧本里还要保证有中国元素,但要有英语语境,用中西都能接受的价值观和讲故事方式。
蒋燕鸣:对,我这几年都在干这事儿,就是怎么找中国元素融入西方社会的故事中去。我们现在找了几个故事,做了一个叫《意面对拉面》的电影,剧本已经完成了五稿,现在《惊天魔盗团2》的编剧在给我改最后一稿。
王凡:从华语电影海外推广的角度来看,您觉得互联网目前跟这方面的关系如何?是否也导致海外发行发生了一些变化?
蒋燕鸣:互联网会对传统电影放映形式有些冲击,但是我不认为会有很大的冲击。因为电影的模式是让观众在很大的空间里去欣赏,视觉、听觉都不一样。互联网毕竟观影条件、视听享受赶不上影院。
我认为看电影这个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交流,并不是一个独享的很私密的东西。在家里看电影会有孤独感。不在影院观看,就不再是拖家带口或者跟朋友一起去,失去了人际上的交流,也就会失去很多看电影的乐趣。
所以,院线不会像柯达胶卷一样那么快地被取代,它还是属于一种娱乐形式,可以独立存在的。